尚小生,李冬红,加曼草,敏占海
(甘南州草原工作站,甘肃 合作747000)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包括碌曲、玛曲、夏河、临潭、卓尼、合作5县1市,土地总面积3.06×106hm2。区内草地面积236.09×10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7.15%。草原鼠害综合治理是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之一,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力争用5年(2009~2013)时间,综合治理草原鼠害1.05×106hm2,有效控制草原鼠害,缓解草原退化和草畜矛盾,恢复、改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据甘南州畜牧局统计,2008年项目区鼠害危害面积达128.60×104hm2,占到了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0.12%,其中极度危害面积14.66×104hm2,重度危害面积50.28×104hm2,中度危害面积39.90×104hm2,中度以上危害面积达104.85×104hm2,占鼠害总面积的81.53%。鼠类危害特点是盗食牧草,减少载畜量;打洞掘土,破坏土壤,减少生草面积,加速草皮滑塌,大片优良草地变成“黑土滩”,造成水土流失。据测算,沟谷台阶地每公顷有鼢鼠30只,破坏草皮面积3 279.30m2;阳坡地段,每公顷有鼢鼠30只,地表破坏面积1 239m2。平均每只鼢鼠日食鲜草253g,活动时间4~10月,约200d,共消耗牧草50.6kg。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牧草量达4.8×108kg,约23万个羊单位一年的采食量。
分布于甘南草原的54种害鼠中,约19种种群密度维持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上,是不同草原类型的优势种害鼠。各类草原危害鼠种相互交织,组成害鼠群落。甘南草原常见的3 种主要害鼠群落包括三种。
1.2.1 高原鼢鼠(M.baileyi)群落 主要分布在冬春草场、部分夏秋草场,以及以山前坡地、河滩阶地和避风向阳的冬春草场数量最多、危害最重。其分布地段以嵩草+委陵菜+杂类草草地型为主。
1.2.2 高原鼠兔(O.curzoniae)群落 主要分布在夏秋草场、部分冬春草场,其分布地段植被多为密丛禾草+莎草+杂类草型,即退化草场,植被基本特征是植株低矮;在杂类草占优势的地段密度较低,已经恢复的草地则很少分布。
1.2.3 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群落 主要分布于夏季草场,植被以多年生丛生型禾草占优势,混生有不同数量的垫状植物及高原灌丛。该鼠类群落构成单纯,且以高原鼠兔为代表种,高原鼢鼠为常见种。
以草原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地带性生物气候和地带性植被为指标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草原鼠害分3个危害区,6个危害亚区。
1.3.1 西部高原高寒草甸危害区 位于甘南州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包括玛曲全境,碌曲、夏河、合作的西南部区域。亚高山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是本区的优势植被类型,占草原总面积的90%以上。草原鼠类区系由2个鼠害亚区25个鼠种组成,主要危害鼠种为高原鼢鼠、高原鼠兔。
1.3.2 中部丘陵山地草原草甸危害区 位于甘南草原的中部,包括临潭全境,卓尼大部、合作北部、夏河东部等区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也是甘南州农牧交错地带。植被以草原化草甸、温性灌丛、草原及残存的天然乔木林为主。草原鼠类区系由2 个鼠害亚区23 个鼠种组成,甘肃鼢鼠(M.cansus)、中华鼢鼠(Myospalas fontanieri)是本区的优势鼠种,也是对草原和农田构成危害的主要鼠种。
1.3.3 北部甘加盆地草原化草甸危害区 位于夏河县东北部,西与青海相接,北与甘肃临夏州相连,是甘南州的最北端。地貌除整体上呈盆地特征外,还有河谷、山原等地貌单元。植被以草原、盐生草甸和草原化草甸为主。草原鼠类区系由2个鼠害亚区18个鼠种组成,优势鼠种和常见鼠种为中华鼢鼠、甘肃鼠兔,主要分布于土壤深厚的滩地、缓坡地,除危害草原植被外,也对豆类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在不同的草原鼠类危害区将灭鼠、禁牧、休牧、补播、合理利用等技术进行不同的组装集成,改变害鼠栖息环境,抑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长期把鼠类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和生态保护允许水平以下。结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草原鼠害危害区特点,集成3种治理模式。
2.1.1 治理对象 地面鼠危害区域。
2.1.2 治理区域 高原鼠兔为主体的地面鼠密度达到防治指标但未达到严重危害程度(标准:鼠类密度达到防治指标两倍以上)且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易于开展招鹰控鼠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地下鼠不易形成或很少形成危害。
2.1.3 技术路线 在放牧压力大、草原极度退化的地区,实行禁牧;草原中度、重度退化的区域,实行休牧。首先应用生物毒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态势,后栽置鹰架,招鹰控制鼠害。
2.2.1 治理对象 地下鼠危害区域。
2.2.2 治理区域 高原鼢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为主体的地下鼠密度达到严重危害程度且不易开展招鹰控鼠的区域。
2.2.3 技术路线 应用人工捕捉灭治地下鼠,降低鼠类密度,消除鼠害。在放牧压力大的地区,补播牧草,围栏封育,调整放牧强度,恢复草原植被,创造不易形成鼠害的生态环境,控制鼠害发生。在放牧压力较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区域,实行休牧;在放牧压力很大、草原极度退化的区域,实行禁牧。
2.3.1 治理对象 地面鼠和地下鼠混合危害区域。2.3.2 治理区域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甘肃鼢鼠危害亚区为主体的地下鼠、地面鼠及其混合危害密度达到严重危害程度且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易于开展招鹰控鼠的区域。
2.3.3 技术路线 用生物毒素、人工捕捉灭治地下鼠,降低鼠类密度,后栽置鹰架,招鹰控制鼠害。在放牧压力很大、草原极度退化的区域,实行禁牧;在放牧压力较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区域,实行休牧。
3.1.1 试验地点与药物 在碌曲、玛曲、夏河进行小区试验,试验地平均海拔3 400~4 150m,气温-21.5~-15 ℃间,优势鼠种高原鼠兔。试验药物为C型毒素水剂(青海省生物药品厂提供),饵料是青稞。基本情况表见表1。
3.1.2 试验方案 每个样地设置3个样方。同一地形条件下充分考虑样方的同质性,即植被和鼠类密度大体相似,样方面积0.25hm2。样方投药时C型毒素毒饵按样方排列顺序,逐洞口投放,每个洞口投青稞毒饵10粒,所有样方1d内投完,投放洞口附近无雪、背风处。
3.1.3 灭效测定 采用堵洞开洞法,分别于灭鼠前和灭鼠后调查样方的有效洞口数,然后通过对照样方有效洞口变异系数,校验样方的灭洞率,其具体测定结果见表2。
表1 试验区基本情况表
表2 0.10%C型肉毒素杀鼠剂小区试验效果测定
3.1.4 中毒观测 C 型毒素灭治高原鼠兔效果稳定,在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5℃)药效持续10d,投毒后高原鼠兔的死亡高峰出现在第5~7d,投毒第2d发现有被狗和鹰捕获的鼠兔,表明高原鼠兔从第2d出现中毒现象,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易被天敌动物捕获。投毒第3d出现死鼠。
3.1.5 试验效果 C 型生物制剂毒素,适口性好、中毒作用缓慢、不伤害鼠类天敌、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环保效益显著。0.1%C型毒素杀鼠剂平均灭效90.6%。在大面积灭治地面鼠过程中操作简便,技术成熟。但也存在运输、贮存条件相对严格,适宜在冬季灭鼠,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耐高温和阳光照射等限制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3.2.1 鹰架制作 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杆制成,高度一般4~5m,有鹰巢的鹰架高度5m 以上。鹰架顶部制作一个1.2 m 长横段(60cm×10cm×10 cm),供鹰休息;有鹰巢的鹰架,横段改十字型并用角钢焊接六角形架子,两对角间的距离0.7m,用芨芨草或柳条编制筐子,固定在十字型架子上,供鹰休息、进食和筑巢。
3.2.2 选择安装区域 选择地面平坦、开阔、离山及道路远,草地植被稀疏、植株低矮、草地退化、鼠类危害较重的地段为佳。以玛曲县约6.0×104hm2草原为试验区,2009年11月用C型毒素杀鼠剂,以青稞作饵料,大面积灭治高原鼠兔,有效地降低了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同年7月,安置鹰架200个。
3.2.3 鹰架栽植 每个鹰架可控鼠20~30hm2,因此鹰架间的距离宜500~600 m,埋入地下夯实。鹰巢的鹰架占总数的20%。
3.2.4 控鼠效果 鹰架安装区连续3年观测结果见表3。与对照区(非鹰架区)相比,架设鹰架后第1年,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植被破坏率降低并不显著;第2年、第3 年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分别降低21.3%、30.3%,植被破坏率分别减少6.8%、9.6%;鹰架区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和植被破坏率持续降低,控鼠效果显著,安置的时间越长,控制效果越好,而非鹰架区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和植被破坏率逐年上升。
3.2.5 招鹰控鼠优势与注意事项 鼠害草地上设置鹰架招引鼠类天敌,选择地面平坦、开阔、离山及道路远,草原植被稀疏、植株低矮,草原退化,鼠类危害频繁的地段为佳。鼠密度较高,超过防治指标2倍以上的严重鼠害草原,先采用生物毒素防治方法,迅速降低鼠类密度,后设置鹰架招鹰控鼠。
招鹰控鼠方法控制高原鼠兔效果明显,第3年有效洞口密度平均降低30.3%,植被破坏率平均减少9.6%,有效抑制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恢复,减少了危害损失。招鹰控鼠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一次性投入,长期使用,可作为草地鼠害持续控制的技术之一。
高原鼢鼠属典型的独居性动物,除雌鼠育幼期与幼仔同居外,每只鼢鼠都有单独的巢区,构成独立封闭的生活和自我防御系统。针对鼢鼠有封洞习性,可安装弓箭捕杀。当鼢鼠封洞时,触动弓箭挡棍,牵绳放松,箭借弦力射下,射杀鼢鼠。
3.3.1 防治试验 试验区位于高原鼢鼠危害较为严重的玛曲县尼玛镇、碌曲县尕海乡、夏河县桑科乡。基本情况见表4。
3.3.2 效果测定 弓箭防治在试验区大面积应用,平均灭效率94.5%。防治效果见表5。
表3 不同年限高原鼠兔密度与植被变化观测(2009年11月)
表4 试验区基本情况(2009年5月)
表5 弓箭法灭鼠效果
春季食物缺乏,恰逢鼢鼠采食、交配高峰期,秋季储备食物,因此弓箭防治以春秋两季的阴天和微雨天最佳,晴天宜清晨和傍晚为佳。
施用C 型生物毒素灭鼠,短期内降低鼠类密度,有效控制鼠类滋生蔓延态势;鹰架招鹰控鼠,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弥补了生物毒素迅速灭治后期反弹的缺陷;结合鼢鼠封洞的习性,采用人工弓箭捕杀,有效清除地下鼠的危害。在甘南黄河草原鼠类危害区将生物毒素、招鹰控鼠、弓箭捕捉、禁牧休牧、补播等技术组装集成的3种鼠害治理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地面鼠、地下鼠及其混合危害区域内的鼠害问题,短期治理,长期防控,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配套,生态效益显著。
[1] 黄河办.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概要[EB/OL].合作:甘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05-07)[2009-09-29] http://gn.gsei.com.cn/anticle Content.aspx?articloid:82.
[2] 唐忠民.甘南草原鼠害区划及主要鼠害防治技术与防控战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 孔照芳.草原鼠虫病害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