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读者拿到本期刊物,“十一”黄金周已经过去若干时日,可一些人想起长假出行的遭遇依然惊魂未定,乃至对于如何改善中国式旅游的话题热度依旧。
有一则套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曲调的视频至今风靡网上,其中唱道:“万里长城被挤倒,千里钱塘人滔滔。泰山哭泣,西湖流涕,问我国家哪不拥挤?”本来,“昏累半年,国人迎国庆”,没想到一出家门,“千军万马堵高速,油费超过路费”,结果是“花钱受罪又受气”,“黄金周”变成了“黄金粥”!
这种“长假”变“常堵”的状况已延续多年,今年“十一”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有4.8亿人次出行,比去年增加13%。与此同时,国内游遭遇出境游冲击,“十一”长假中国单去韩国的游客就多达16万人,比去年同期大增4万人,2014年出境游突破1亿人次已成定局。
如此庞大的人群同时出游,对于拉动旅游经济可谓功德无量。然而,万千游客拥堵在景区的怨声载道,景区门票的无厘头涨价,旅游消费品的粗制滥造,知名景点游被冷门景区和乡村生态游分流,旅游结构性变化导致知名景区门票收入出现负增长,所有这些都提醒政府当局,这种集中出游的疯狂局面将很难再继续下去。
“万里长城被挤倒”的畸形存在,集中暴露了中国式休假制度的先天缺陷。长久以来,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自主的休假安排,大多数单位根本没有带薪休假这回事,即便少数事业单位有此制度也并不认真实施。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每年享有21天的带薪休假,可从来没有真的休假过,一是工作忙,大家都不休,便从众也不休;二是单位并不强制执行这一制度,反而可以用假期换现金,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人人觉得此举实惠,便在小利诱惑下自动放弃了休假的权利。
后来出现的“黄金周”长假,不过是大家用前后加班换来的一种调休,貌似人性化,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在经历集中休假的最初喜悦之后,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遗症日趋积累爆发,不但数亿人短短数日的长途奔行陡增安全隐患,景区人山人海的癫狂拥堵,也使亲近自然的精神乐趣消解殆尽。“黄金周”落得一个“黄金粥”的浆糊嘲弄,表明反自然反人性的中国式集中休假已然步入死胡同。这个死结不解开,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必将遭受沉重打击。今年“十一”许多地方旅游收入出现负增长,表明尴尬局面已初露端倪。
从理论上讲,旅游从来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你爱你的高山大川,我爱我的风花雪月,不同个体的不同旅游方式,体现了旅游文化的多样性。更何况,个体之间相处应该保持合适的距离,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常识。当人们前胸贴后背地挤在黄山泰山华山的羊肠小道间,这既是对个体空间需求尊严的漠视,人为的陌生人之间肉体的无间隙接触,更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公然践踏。中国民众能够长期容忍这种丑恶现象的存在,除了表明个体文明尚未觉醒,显示现时的中国式休假确实处在低级的穷游阶段。
穷游的存在,对有的人是钱的问题,钱少只能去挤山阴道,对有的人则是精神心灵坠入消费主义泥潭的结果。中国人均GDP六七千美元,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三四万美元,完全不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上,因此我们称为的旅游,人家那里叫度假。中国人旅游一到境外,除了购物、拍照,对当地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反应消极迟钝,一路上演的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点尿尿”的粗鄙作派。
中国式的穷游成了力气活,老外的度假才是真享受。由于国情和节庆制度安排的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并无集中出游的长假,那里的人们基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去休假。通常会到自己心仪的地方,包一个住所,举家安心住上几天,休闲、读书、运动、日光浴,全无我们大包小包在长途大巴上日夜辛苦的急吼吼。
从穷游到度假的整体转型,在中国大概还有待时日,具体到个人,却完全可以根据实情加快这种转变。要言之,在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期待中,还应尽可能错峰出游,避免血拼体力的舟车劳顿,更要讲究休闲质量和品位,万不可为了省几个铜板,弄得自己精疲力尽,以致出游一次归来如同生了一场大病。
前不久,我们去海上漂了一个星期,在邮轮上碰到一位上海大妈,她刚从日本女儿那边回来,说是给他们带了数月孩子实在累,人不能亏待自己,所以立马又开始邮轮豪华游。住的阳台海景房,吃的是高档西餐,她也不上岸,天天在船上游泳按摩晒太阳,精气神极佳,一看就是个心态开放、乐观、豁达的老人。如果大家都像这位大妈那样想得明白,何至于总是到了长假去人挤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