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向
军事训练是民兵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边疆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陲,背靠国家战略腹地,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战略方向,地位十分突出。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边防安全隐患、武装跨国犯罪、民族宗教问题、气象地质灾害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对国家安全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边防民兵要围绕强军目标,坚决贯彻真难严实要求,紧贴使命任务,突出地域特色,科学构建训练体系,努力提高“打仗、维稳、救灾”能力。
把握区域特点,构建重点突出的训练对象体系。着眼满足应急应战需求,突出重点对象抓好边防民兵军事训练。一是针对边境防卫点多线长、管控任务重的特点,突出边防战备执勤分队训练。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地广人稀,现役部队一线管控力量不足。民兵人数众多,分布在村村寨寨,人熟、地熟、情况熟,是边境管控的重要辅助力量。常年配合公安、武警和边防部队在边境一线巡逻管控、维护边境正常秩序,是民兵战备执勤分队的重要任务。因此,边防民兵军事训练应突出战备执勤分队这个重点,提高封边控边能力。二是针对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多的特点,突出联合防空分队训练。边疆民族地区战时处于防卫作战的最前沿,是我战争动员潜力的集散地和战役军团的进攻出发地,必然成为敌空袭的重点地区。党政军指挥机关、部队集结地域、导弹发射阵地、重要交通枢纽、大型经济动员中心等众多目标都将成为敌空袭的重点。为弥补战区防空力量的不足,必须动员民兵高机、高炮分队,按防卫地域编组若干个防空群,部署在重点人防城市和重要目标附近,配合现役部队遂行联合防空任务。因此,边防民兵军事训练应突出联合防空分队这个重点,提高防空作战支援能力。三是针对战时保障战役军团机动通道畅通任务重的特点,突出支援保障队伍训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是战时战役军团快速机动的必经之地,担负着繁重的保畅通任务。边防民兵广泛分布在重要战略通道沿线,具有情况熟悉、反应快速、装备器材齐备等优势条件,能够担负警戒防卫、保交护路、物资油料供应、工程抢修、情报侦察、伪装防护等支援保障任务。因此,边防民兵军事训练应突出交通运输支援保障分队这个重点,提高“保畅通”能力。四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频发多发的特点,突出应急抢险分队训练。大多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震、泥石流、洪灾、火灾等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急抢险日益成为边防民兵的常态化任务。因此,边防民兵军事训练应突出应急抢险分队这个重点,提高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生化救援等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五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敌情社情复杂的特点,突出反恐维稳分队训练。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连,邪教组织渗透破坏活动有所抬头,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敌情社情日趋复杂,社会维稳任务十分繁重。配合公安、武警等有关部门严密防范各种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干扰和渗透破坏,严厉打击偷渡、走私、贩毒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是边防民兵的重要责任。因此,边防民兵军事训练应突出反恐维稳分队这个重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紧贴任务需求,构建训战一致的训练内容体系。按照任务牵引、训战一致的原则,依据使命任务确定军事能力,根据能力要求设计训练课题,科学构建军事训练内容体系,加速推进边防民兵军事训练转型。一是联合防空训练由以打为主向走藏抗打消一体转变。民兵防空分队作为战区联合防空力量的组成部分,担负要地防空和人民防空的双重任务,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既能有效抗击敌来袭航空兵器,又能消除空袭后果、有效保存战争潜力两个方面。传统的民兵防空分队训练,主要是组织民兵高机、高炮分队开展操作性技能训练,重在提高集火打击能力,训练内容单一、要素不全,缺训漏训问题突出,与实战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应针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防空和体系抗击的特点,进一步充实训练内容,向快速机动、伪装防护、信息对抗、火力打击和消除空袭后果拓展,开展成建制、全要素、全过程的军地联合防空演练。二是支援保障训练由侧重基础性专业技能训练向侧重平战“接口”和素质“补差”训练转变。目前,民兵交通运输、医疗救护、技术维修、网络防御、电子频谱管理等支援保障分队,主要依托地方行业系统的人员、技术和装备优势资源侧重开展通用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新形势下,应加强专业技术民兵平战“接口”训练,突出快速动员、组织指挥、野战条件和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支援保障和协同训练等内容,实现由生产力向战斗力的转变。同时,开展素质“补差”训练,突出条令意识、战备意识、战斗精神、军事技能等军政训练,实现由民向兵的转变。三是战备执勤训练由突出基础性课目向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课目转变。主要是压缩队列、投弹、射击等基础技能课目训练时间,增加边防巡逻执勤、设伏堵卡、反偷渡、反袭扰、平息暴乱、控守要点、情报侦察、越境人员收容监管等课目训练,适时组织应急行动演练,全面提高“走、打、吃、住、藏”的本领。四是应急维稳和抢险救灾训练由以临机事件处置为主向预警防范管控转变。无论应急维稳还是抢险救灾行动,事前防范都重于事后处置。民兵分布面广,熟悉社情、民情、险情、灾情,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快速部署到位。民兵作为应急维稳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通常在二线配合公安、武警和军队担负警戒、封控、防卫任务。应着眼民兵的特点、能力和优势,在传统的警棍盾牌、应急行动常识、简易通信等课目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训练内容,适当增加情报收集、情况报告、交通向导、道路封控、心理疏导等课目训练。抢险救灾训练要突出灾害救援基本知识的学习,突出新装备、新器材的操作使用,突出灾情研判、信息传递、防护探测、搜索侦检、破拆施救、现场照明等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施救能力。
基于训练效果,构建实用高效的训练方法体系。着眼不同对象的能力基础、素质要求和岗位特点,科学组训,分类施训,改进和拓宽边防民兵军事训练的方法路子。一是按照“小专业大集中”思路开展基地统训。对于一些编组人员少、组训难度大、专业性强的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如果采取县(市、区)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模式开展训练,势必由于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造成训练标准难统一、训练内容难落实、训练质量难保证。因此,防空、炮兵、通信、工兵、防化等专业技术分队,应采取“小专业大集中”的方式,重点采取基地统训的方法,主要由省级专业技术兵训练中心和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统一组织训练和考核。二是着眼军民融合特点开展岗位自训。对于在诸如通信网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装备维修等与军事专业对口行业岗位工作的技术兵员,可采取“明确内容标准、在岗开放自训、定期考核验收”的方法施训。企业武装部作为主要组训者,应充分利用企业组织岗前培训、业务集训、生产交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时机,采取小批量、多波次的方式,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穿插安排军事训练,不拘一格、不图形式、讲究实效,做到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确保完成训练任务。县(市、区)人武部主要负责搞好组织计划、跟踪指导和考核验收。三是结合常态战备任务开展以勤代训。实践证明,以勤代训是在用兵中练兵强兵的有效形式。针对边境地区巡逻执勤常态化、急难险重任务多的特点,应组织民兵在战备执勤和应急抢险中练战术、练技术、练指挥、练协同。按照边防安全管控机制,定期和在重要敏感时节组织民兵与边防部队、武警部队、地方有关部门开展军警民联防活动,组织情报侦察、控守要点、反空袭、反空降、反袭扰等行动中的协同训练,提升民兵训练标准和层次。四是发挥军地资源优势开展挂钩训练。人武部门要密切与现役部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协作,采取挂钩训练的办法解决民兵教练员训不了、训不好的新增课目和重点难点课目。聘请驻地现役部队训练骨干和和院校专家教授集智攻关,帮助指导解决民兵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利用部队训练间隙和闲置的训练场地设施,分期分批组织民兵到部队驻训。如专业性强、组训难度大的军兵种民兵支援分队,应按照“平时挂钩联训、战时对口保障”的机制,依托军兵种现役部队开展训练。五是着眼体系融合需要开展联训联演。军地联训联演是民兵军事训练的高级阶段。人武部门应结合年度民兵军事训练,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驻地部队的联系,围绕防卫作战、动员支前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使命课题和战备执勤任务开展联训联演。利用现役部队重大训(演)练、国防动员综合演练和专项应急处突演练等时机,组织民兵参加军地联合实兵演习,围绕同一课题同步展开训练,通过部队练打仗、民兵练保障,机关练指挥、上下练协调,进一步熟悉指挥关系,密切协同动作,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中的组织指挥、参战支前、快速动员、综合保障等能力,把民兵军事训练引向更高层次。
运用信息手段,构建科学规范的训练管理体系。强化“信息主导、科学管理”的理念,引入现代科技管理手段,改进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确高效的边防民兵训练管理体系。一是加强训练计划管理。民兵军事训练专业多、人员类别复杂、训练方式多样。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应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决策,择优筛选方案、综合计划运筹、模拟计划推演,以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和周密性。根据民兵训练任务要求,科学确定训练周期,合理制定年度训练指标,严格确定训练专业、训练人数,并对参训对象、训练内容进行审批把关,防止出现重训、偏训、漏训。如在制订应急队伍训练计划时,可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第一年主要抓好民兵常识、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基础、防护与救护等入队课目训练和政策法规、应急行动常识、简易通信、警棍盾牌使用等共同课目训练;第二年主要抓好反恐维稳、事故救援、抢险救灾、边境封控等专业课目训练;第三年主要抓好班、连(排)和营等分队行动训练及综合演练。二是强化训练过程管理。监督检查是促进训练落实、保证训练质效的重要手段。应从训练准备、训练实施、训练统计三个阶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同步指导、监督、控制。在训练预备期,主要围绕“训练教学准备是否充分、训练场地准备是否规范、训练器材准备是否到位”进行检查督导;在训练实施阶段,主要对训练对象、训练内容、训练时间、组训方法和保障条件进行跟踪检查指导,确保人员落实、内容训全、时间训够、保障到位;在训练统计阶段,研发“民兵军事训练管理系统”,按照训练流程对组训单位、民兵分队和单个民兵的训练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分析、评估和调控。三是加强训练考评管理。注重以考促训,严格考核标准、严肃考风考纪。采取军地联考、抽组统考、交叉互考、临时抽考等方式,对民兵军事训练的组织领导、训练落实、训练保障等情况进行综合检查评估,并视情抽考部分干部骨干和建制分队。建立民兵军事训练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常态化检查考评,有针对性地落实抽考、普考,严格训练质量与训练补助经费相衔接机制。加大奖惩力度,把民兵军事训练落实情况和评估结果,作为检验军事斗争动员准备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党委班子政绩、评选先进、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训练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民兵军事训练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
优化要素配置,构建集约高效的训练保障体系。坚持以实战需求为牵引,树立集约化理念,充分挖掘军地资源潜力,以节俭、集约、高效为价值取向,把分散在各个行业、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的各类保障资源整合起来、统一配置,合理安排资源的投向和投量,提高资源的使用和保障效益,使边防民兵军事训练获得稳定的、可持续的后勤装备保障支撑。一是完善训练基地保障设施。军事机关应协调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训练基地,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应用训练、对抗演练和综合训练创造条件,实现周期性训练和滚动式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类集中、整合资源、合建共用”的基本思路,结合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军地共建、军警民合用训练场地的方法路子。依托省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兵综合训练中心;统筹规划市级国防动员训练基地及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分别建设防化、通信、工兵、防空、炮兵等省级专业技术兵训练中心,承担各级专业性强、组训难度大的民兵专业分队指挥员、教练员、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任务;在边境市县两级建设市级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和县级军警民联合训练基地,实现“一场多用、一家管理、多家受益”的目标。二是建强专业教练员队伍。根据训练教学需要,注重发挥军地专业人才优势,合理确定基干民兵与教练员的比例标准,建立一支以现役干部、专武干部、复退军人、地方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数量适度、业务精通、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练员队伍,完善省市县三级民兵预备役教学人才数据库。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按照“应急培训、集中培训、委培代训”等方法,突出“四会”能力培养。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教练员选拔聘任、培养使用和奖惩激励等具体办法,实施教练员资格认证制度,对拟聘用的教练员进行岗前考核,合格的签订合同聘用任教。对聘用的专职教练员每两年普考一次,考核成绩不合格的不予续聘。三是集约利用训练经费。按照民兵经费使用规定,基于标准定额足量投放,高效利用。农村民兵训练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按照“经费跟着任务走”的原则,实行“多训多补、少训少补、不训不补”。民兵综合演习等大项训练活动列入年度训练计划,在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经费中统一安排。民兵经费使用应严格审批手续,控制开支范围,保证专款专用。军事机关要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财务监管、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加强经费管理使用的督导检查和跟踪问效。四是拓宽教器材保障渠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负责、归口保障的方法,省军区负责主要方向、重点地区民兵应急通信、防空作战、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专业训练装备器材的配备。军分区采取计划订购、调剂使用、动员征用等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本地区民兵训练装备器材的保障。人武部从担负任务、现有保障条件和参训对象等实际出发,把所需装备器材进一步量化、细化,采取计划订购、动员征用等办法,以解决普通训练器材、消耗性训练器材和军民通用器材为重点,加大自身装备器材的补充力度,使之逐步完善配套。民兵军事训练所需的船舶、车辆、机械和其他军民通用装备器材由地方政府通过征用、租用、借用等途径协调解决。同时,利用院校假期、部队训练转换期等时机开展借装训练。发挥科技型民兵的聪明才智,组织开展群众性“小发明、小创新、小革新”等自主创新活动,多渠道解决民兵训练教器材短缺问题,不断提高训练保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