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炜
秦瘦鸥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老作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写了小说《秋海棠》,八十年代他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秋海棠》续集——《梅宝》。
我在中学期间就读过《秋海棠》一书,从此知道秦瘦鸥的大名。这部小说构思严谨,情节曲折,描写细致,扣人心弦,曾吸引和感动了很多读者,我作为当时的青少年读者,对秦老细腻的文笔深为敬佩。
谁知时隔半个世纪,我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与秦老交往频繁起来。1979年民进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支部恢复组织生活,他是我们支部的成员,又是蜚声文坛的作家,而且经常参加我们的组织生活,支部也常到他府上进行家访。在纪念秦瘦鸥先生诞辰105周年和逝世15周年的此时,我想起了一次值得纪念的家访。那是20多年前的1986年5月,在淮海西路华山路口,矗立着一幢新建的十几层公寓大楼,秦老的新居就在那里。乘上电梯一眨眼就到了九楼,进门只见他独坐在书房里的一张藤椅上,正聚精会神地看书。秦老听觉十分灵敏,听到脚步声走近书房时,他蓦地起身相迎。
秦瘦鸥先生身材颀长,面容清癯,戴一副金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他虽年逾古稀,鬓发斑白,且历经“文革”折磨而身体欠佳,但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写作的劲头仍然不减当年。很难想象,他在几年前胸腔曾动过大手术,而现在还能有这样好的精神。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1958年,我们一起到宝山县农村参加劳动。一天晚上出工劳动,回宿舍时,他因深度近视,天黑看不清路,一脚踏到粪坑里,不能自拔,我们好不容易把他拖出来,我去食堂为他烧了热水,帮他洗好澡,换了一身衣服才回到宿舍睡觉。
21岁时写了长篇连载小说《孽海涛》
秦瘦鸥是上海嘉定人,原来是读商科的,由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文学,便改行去《时事新报》当练习记者,跑过体育新闻和社会新闻,21岁就替《时事新报》写了长篇连载小说《孽海涛》,从此与小说结下不解之缘。后来,秦老又从事文学翻译,主要是依靠辞典,开始翻译《威克斯斐牧师传》和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以后又翻译了晚清德龄女士写的《御香缥缈录》和《瀛台泣血记》等。30岁那年,他被大厦大学、自治大学聘请讲授《小说学》。之后,天南地北,奔走于桂林、贵阳、重庆、香港等地办报纸、写小说。秦瘦鸥说:“开始当记者,写小说,真不知天高地厚,当时出发点都是为写作而写作。真正读到了一些文学理论和鲁迅、茅盾的著作以后,才算对现实主义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懂得搞文学乃是一件非常严肃和十分光荣的事业。我的小说《秋海棠》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在1942年写出来的。”
《秋海棠》的原型是京剧艺人刘汉臣
笔者溯源穷渊,请秦老谈一谈创作《秋海棠》的经过。秦瘦鸥沉思一下,接着说,大概是受他祖父的影响,从小爱看京剧,听昆曲,尤其是当记者后,与京剧界演员来往频繁,在长期接触中逐步了解到京剧艺人的生活。那时上海新舞台有两位京剧青年演员,一个叫刘汉臣,一个叫高占魁,都是唱老生的,长得英俊潇洒。有一次,他们去北京演戏,刘汉臣与奉系军阀褚玉朴的姨太太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继而发生了暧昧关系。褚玉朴发现此事后,就下令逮捕刘汉臣、高占魁,并且不久枪杀了刘汉臣。褚玉朴为了发泄他的余怒,还亲自用大刀在刘的尸体上乱划一通。当时,北京的报纸害怕褚玉朴的报复,不敢刊登这一消息,上海报纸因在租界内发行,不受军阀管辖,便公开发表了这一消息,这一事件立即轰动全国。当时秦老的内心非常激动,就以此为素材,又综合了其他京剧艺人的遭遇,加以概括和提炼,酝酿了七八年方始成熟,直到1942年才写成小说《秋海棠》。之所以取名《秋海棠》,是因为秋海棠花姿娇娴柔美,花色缤纷多彩,花朵亭亭玉立,点缀大地,生机盎然,再者秋海棠又酷似当时我们中国的地形,同时,也比较适合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身份。没想到小说发表后很受欢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秦瘦鸥还谈到当时情景,京剧界的同行们看了《秋海棠》后,认为小说说出了他们的惨痛遭遇,把他们看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当时著名戏剧家黄佐临、费穆、顾仲彝等人还曾将《秋海棠》小说改编为话剧,由著名话剧演员石挥、张伐等主演,在上海公演。话剧《秋海棠》演出后,沪剧、越剧及范雪君弹唱的长篇弹词等形形色色的《秋海棠》相继面世,曾经轰动一时。
秦老呷了一口茶,还谈了一件轶事。有一次,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他说,当年他为了拯救刘汉臣、高占魁,曾经通过张学良去疏通,但褚玉朴就在疏通前当夜把刘汉臣枪杀了。
《梅宝》是《秋海棠》的续篇
随后,秦瘦鸥又谈了写《梅宝》这本小说的情况。他说:“在结束《秋海棠》的创作时,一个想写续集的愿望总是缠绕我的脑际。秋海棠死了,他的女儿梅宝怎样?”时隔40年,他又写成《秋海棠》的续篇《梅宝》。秦老说:“如果说,《秋海棠》是写旧社会京剧艺人的悲痛遭遇,那么,《梅宝》就是写新一代京剧演员如何从旧社会的地狱走向解放后光明的天堂。《梅宝》以抗日战争作为时代背景,当时正是著名京剧演员新艳秋坎坷一生中遭遇最为曲折之时。因此我便决定以这位艺人作为典型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了写好这部小说,秦老不顾身体孱弱,于1981年10月专程从上海到南京拜访新艳秋,收集了不少有关素材。他自南京归来后,立即动手撰写。他以丰富生动的生活积累,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腻动人的笔触,重现了那风雨如晦的苦难时代,成功地塑造了秋海棠的第二代,女儿梅宝的鲜明形象。这部长篇小说曾在上海《解放日报》逐日连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秦老晚年,虽已年迈体弱,却仍“壮志不随华发改”,积极写作和参加一些学术和政治活动。多年来,他为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他曾应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的邀请,做了两次《昆剧的成长及其特色》的学术报告;在有关报刊陆续发表散文、诗词、文学评论等100多篇文章。他曾雄心勃勃地告诉笔者,他准备改写出版旧作《危城记》,以后打算写一本《唐宋传奇》的考证,还打算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王则起义》,更有写《秋海棠》第三部续集的愿望。他多次表示,在他暮年之际,要争取多写些作品,为发展祖国的文学艺术贡献力量。
时间不早,笔者起身告辞。当我站在公寓楼下抬头仰望,公寓一室又闪出了灯光,我知道秦老又在动笔写新的作品了。我在心中默默祝愿他在新的创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当我想起20多年前的这次家访,不禁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字,算是我对秦瘦鸥先生诞辰105周年和逝世15周年的纪念,对我们的年轻一代来说,或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吧!而今秦老已去,其影,其言,其书将永留我的心中,留在我的身边。睹物思情,禁不住潸然泪下,怀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