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欧阳潇
储备棉成交不尽人意谁之过?
本刊记者-欧阳潇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持续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不利后果已经凸显出来。
今年7月7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发布《关于组织国家储备棉轮出销售的公告》指出,国家储备棉将于7月10日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以公开竞价方式轮出,轮出时间为自2015年7月10日起至8月31日止,数量为100万吨。
之所以选择这段时间,主要是因为此时棉花资源处在青黄不接时期,同时又能避开9月份新棉上市,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科学的。但其成交量却不尽人意,让人大失所望。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统计,截至8月31日,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63411.7413吨。
也就是说,原计划100万吨的国储棉卖出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更何况目前储备库里还有1000多万吨棉花等待轮出,这样的结果的确让人尴尬。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轮出价格偏高。以2011年国产棉为例,竞卖底价为13200元/吨,而现在新疆的棉花运到内地只需要13500元/吨,轮出的国家储备棉在价格上不存在任何优势。
二是质量不尽如人意。放在储库里多年的棉花,质量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是纺织企业购棉意愿不强。7~8月份是纺织企业的淡季,订单量不是很多,再加上今年淡季相比以往形势更为严峻,因此企业购棉的需求相对较弱。
现在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之前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脱不了干系。
2011年出台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虽然有效稳定了当时我国棉花价格,但也带来了国内外棉价倒挂、棉花质量下滑、三丝问题严重以及棉农种植意愿不高等等一系列问题,棉花抛储异常困难,也就造成了目前储备库里1000多万吨棉花无人问津。
实际上,在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出台之初,行业内专家和纺织企业就对该项政策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不仅会影响到纺织的产业安全,同时也将会影响到棉花产业的发展及棉农的利益。
而现在看来,尽管去年已经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行了新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但收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传导到棉花整条产业链,至今仍未消除。
那么在未来一段时期,1000多万吨国储棉该如何有效轮出呢?笔者建议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消化这些国储棉。一是降低轮出价格,轮出的价格至少和市场价格接轨或略低。二是综合考虑市场传统淡旺季的需求因素,轮出时间也选择更加合理些,时间跨度可以再适当延长一两个月。三是轮出方式可以再灵活些,可以搭配1%的进口配额。四是在资金保障金上适当放宽些,可以选择分期交纳保障金,并且降低保障金的额度,以此减少企业资金压力和占用。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正在实行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受到了各界认可,以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机制已经效果初显,目前市场棉价正在和国际棉价逐步靠拢。
总之,无论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还是现行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都需要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任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必将走向失败。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无疑就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