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探索“互联网+”时代人才发展新模式2015中国纺织人才工作大会在宁波举行
会议表彰了在人才建设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与个人。
10月3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承办的2015中国纺织人才工作大会在浙江宁波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纪委书记、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副秘书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副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叶志民,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等领导及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校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创新驱动新常态—‘互联网+’纺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议由中国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主任冯国平主持。
王久新在会上表示,当前,纺织行业已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深水期,面对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纺织“十三五”规划的即将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人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推进纺织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大投入,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人才发展新模式,早日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孙淮滨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纺织业要以结构调整、驱动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并且要对未来行业的市场形势做出相对准确的前瞻性判断。从国际市场看,我国纺织业在未来五年将处于中低速发展、缓慢恢复的调整期;而从国内市场看,纺织业则相对乐观,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发表的公告指出,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经济增长的目标落实到增加就业与福利,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因此,我国市场内需潜力将得到十分可观的发挥与体现。
正确把握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人才进行保障。如何发挥好人力资源的战略优势,培养和储备适应本企业特色的人才,在新常态下显得尤为重要。会上,来自企业和院校的嘉宾代表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人才的储备、院校人才的输送、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新硬件时代(机器换人时代)企业及院校所选择的对策分享了相关案例,并阐述了自身的经验与见解,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另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在会上对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广东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在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先进个人等进行了表彰。(吴一凡)
为推动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秉承社会责任原则,近年来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征集活动,经过对申报企业与项目的征集、评选及专家现场评估、公示等程序,“空压机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等26项创新应用、“环锭纺智能落纱机”等6项节能减排技术入选《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第三批),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2015年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型棉纺织企业”。(韩大伟)
2015年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型棉纺织企业”
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第三批)
为调动广大印染企业产品研发的积极性,提升印染面料开发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我国印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印染行业协会自2010年起开展“中国优秀印染面料”评选表彰活动。本活动为宣传和展示印染企业产品,加强印染和服装、家纺上下游产业链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16年度评选表彰活动即将启动。
据悉,针对本届评选活动,主办方将组织专家根据参评作品的材质、工艺、色彩、花型、功能性、创新性和市场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中国优秀印染面料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将在2016年全国印染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技术交流会上,对获奖单位及作品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牌。
(牛婵)
日前,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首届羊绒纤维检验培训交流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会员企业负责羊绒纤维检验的技术人员、有关检验机构专业人员及企业销售经理等近50人参加了本届培训会。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倪静指出,这次培训活动是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多年来举办的首次培训。培训活动是协会服务会员、服务行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协会从行业实际需要出发举办这次活动,是强化协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抓手。
在培训会上,中国纤维检验局有关负责人解读了《关于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促进毛绒产业发展的意见》,对GB18267-2013《山羊绒》国家标准进行了指导性宣传和讲解;天祥集团北京羊绒实验室技术总监陈继红对产品出口技术指标进行讲解,介绍了山羊绒鉴别、基于山羊绒技术指标(细度、长度等)的品质评价方法等。参会企业通过对检验技术指标的讲解与讨论,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提高检验整体水平。会议对出口产品销售合约指标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倪静强调,羊绒纤维检验工作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工作环节,提高羊绒检验水平,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产品品质,提升羊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检验工作人员、检验机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协会的持续共同努力。(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