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曹素妨
本刊记者|曹素妨
跟着市场走,一直都在更新迭代中
——“中国税务报移动新媒体项目”的媒体思考
本刊记者|曹素妨
吴川
未来,我们考虑把报社各平台的触角深入到基层,包括与各地税务机关合作、与社会中介合作、与纳税人合作,把新媒体业务拓展出去。
访谈嘉宾:吴川(中国税务报社新媒体和网络中心副主任)
《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吴川:从我的感觉来说,应该是传统报人的新媒体思维能力,是否能主动地适应、去做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其次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中国传媒科技》:在进行新媒体传播创新中,中国税务报的行业媒体优势主要是什么?如何优势最大化发挥?
吴川:税务报的优势是专业化、系统化,说专业化是因为财税业务本身就是较为难通的东西,需要经过讲解才能理解;系统化是指全国税务系统是垂直从上而下,需要进行指导思想和业务的宣传。
《中国传媒科技》:传统媒体转型需要必须的“配套设施”,比如,资金、技术、人才、创新理念等,这些转型标配,中国税务报当时最缺乏的是什么?通过什么措施得以克服?
吴川:资金,税务报是自收自支单位,所有投资均需要自己挣钱,不论是软便件的升级换代,还是员工业务培训或新增人员等都需要仔细斟酌。
《中国传媒科技》:我们了解到,贵报当前仍在不断进行产品版本的迭代更新,这给贵单位带来的实际效益主要是什么?目前的用户规模如何?
吴川:税务报目前承接了国家税务总局的微信、微博,自己也已经拥有微信、微博、网站,前不久又上线客户端,基本上涵盖了新媒体全部平台。这些产品目前并没有过多的经济效益,但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并对今后的互联网+的发展打下较为结实的基础。
用户规模,总局微信超过24万订阅量、微博粉丝超过430万,报社微信超过7万、微博超过4万、中国税网网站浏览量超过1500万。
《中国传媒科技》:请介绍下该项目产品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
吴川:客户端上线后,我们对该产品期望很大,目前该产品将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进行一次更加完整的迭代更新。该产品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内容能否比税务报现有各种媒体更加突出、更加吸引人,从而下载量有一个较为满意的数据。
《中国传媒科技》:中国税务报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据分发方式”,其中,线下数据收集和分发是怎样实现的?
吴川:线下数据收集主要指,一是自己撰写、制作或约稿原创内容,包括图表、音视频、动画、漫画等作品; 二是转载报纸或其它媒体的署名佳作;三是利用报社分布在各地记者站、通讯员;四是利用中国税网数据库。
《中国传媒科技》:从数据整合到业务整合,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的倍增,从这一过程到效果的实现,有哪些经验教训是可以被规避的?
吴川:我们报社目前在新媒体业务上还只是探讨,利用新媒体网络这个部门做试验田,尽量跟上新媒体新时代形势。大规模的业务整合还未进行,这一点也需要向同仁们和走在前边的各报社学习。
《中国传媒科技》:对于用户的管理方面,目前是一种什么状态?
吴川:由于客户端刚推出,对用户的管理还只是理论化,以后将借鉴网络报和网站的用户管理模式,扩大用户服务力度。
《中国传媒科技》:该项目的人员队伍建设是怎样的?能否具体讲一讲?
吴川:我们新媒体中心分为多个组,客户端组目前由4个员工构成,根据频道栏目不同分工。但重要的新闻、政策等内容的发布,需要主编确认。
《中国传媒科技》:中国税务报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思路,除了移动新媒体项目,还有哪些创新思路与项目建设?正在努力实现的未来规划还有哪些?
吴川:下一步的发展主要依托税务报纸媒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发展新媒体各种形式平台,利用系统优势和互联网+的大趋势,把对征税人和纳税人的税收宣传、实务操作和纳税咨询等业务服务做到位。
未来,我们考虑把报社各平台的触角深入到基层,包括与各地税务机关合作、与社会中介合作、与纳税人合作,把新媒体业务拓展出去。
“媒介融合”系列沙龙之“产品思维”:传媒人如何转型媒体产品经理?
本刊记者|曹素妨
不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科技企业,依托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或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观,正在携“用户”以令诸侯,进入“全民客服”模式。产品经理这个伴随着互联网而诞生的伟大职业,正在被奉为圭臬。他们信奉技术与产品的力量,并尝试通过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创造更广泛的改变,给这个世界以惊喜。
从媒体融合1.0时代,到4.0时代,短短几年里,中国传媒业经历了数次巨变,传媒老兵面临如何转型的难题。
都说传统媒体的编辑要转型为产品经理,都说互联网思维要靠产品意识,都说“产品经理”的帽子戴了,就不用再担心岗位不牢靠....
那么,传媒人如何转型媒体产品经理?
6月26日下午,方正电子与《中国传媒科技》杂志联合举办了“媒体人转型产品经理有多难?——“媒介融合”系列沙龙之“产品思维”下午茶活动,邀请深谙产品思维的业内人士,以及传统媒体中渴望转型的传媒人,相约Media Coffee,分享与探讨。
新京报传媒副总裁、“热门话题”App创始人刘炳路,带来“新媒体产品建设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的主题分享,观点犀利,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刘炳路认为传统媒体应该研究的问题不是转型的问题,而是死亡了问题,是市场化退出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市场化的退出机制,让真正的新媒体产品能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轻车上路。所以,传统媒体的转型,不应该是“要政绩不要市场”,做任何新媒体产品,一定解决传统媒体的体制问题,但改旧的不如搞新的,增量创新比存量创新更有前途。
方正电子新媒体产品总监徐峰,在分享“媒体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时提到,媒体融合的本质是重构与用户的连接,而产品是这个连接器,即,产品即媒介。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在探讨“如何重新‘抢’回用户”,那么,这个问号的背后是什么?必然是靠有竞争力的新媒体产品。因此,媒体产品经理,必然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刚需。
产品意识是工匠精神的体验,同时也是商业模式的开始。媒体产品经理,要怀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内容、关系与服务为抓手,通过新媒体产品的打造和运营,重新构建与用户的持久而有效的连接,重塑媒体平台化生态。
去哪儿门票事业部交互设计经理张博,通过N个案例,N张图,生动鲜活的讲述了“情感化驱动的体验思维”。他认为,要通过“细节带来温暖”的微交互,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能让我满足)和功能需求(能帮我做什么)。
葡萄林科技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奈特访问学者李小鸣,分享的“三个产品和五道难题”切中沙龙主题。他认为传媒人转型产品经理要克服五道难题,即,自我中心:妨碍了更早发力移动端;情怀太重:表达欲望遮蔽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思维定式:say no - say yes;舒服地带:忽略细节带来了无数产品bug;统筹管理:一厢情愿的规划带来了太多被动。
光明网王技术总监屠志非常细腻的讲解了“改善用户体验,树立产品思维”,包括网站目标与用户需求的战略层、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结构层、界面设计与导航设计的框架层、视觉设计的表现层,以及分享“从频道主编到产品经理转变”的实战经验。
分享精彩,提问尖锐,解答睿智,干货十足。第二期“媒介融合”系列沙龙活动又已经在酝酿了,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