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2015-01-07 14:26汤锐
出版人 2014年5期
关键词:罗布泊英雄主义祖国

汤锐

一群才华横溢的青年,怀着豪情壮志奔赴祖国的大西北,走进茫茫的戈壁滩深处,将青春和生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这大概是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最壮丽最值得骄傲的一幕了,可是这故事该如何讲给今天的孩子们听?

《罗布泊的孩子》这部长篇小说,是近些年来少见的高扬英雄主义主旋律的少儿文学作品,也是对于近年来儿童文学过于追求“娱乐性”的一种反拨,它充满激情的叙述,把小读者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岁月。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百废待兴,而帝国主义觊觎之心蠢蠢欲动,于是,有那么一批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年轻科研人员,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一腔青春的热血,在党和国家的召唤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从祖国各地(甚至从海外归国)奔赴祖国的大西北,走进大漠深处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隐姓埋名一辈子,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国家研制“两弹一星”,“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今天的孩子们应该了解和记住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把强国的梦想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就是《罗布泊的孩子》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罗布泊的孩子》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代人的群像。以“我爸爸”、“我妈妈”、“大皮靴伯伯”、“郑叔叔”、“戴阿姨”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罗布泊人”,他们毕业于中外名牌大学,都是年轻有为的科学才俊,作者描写他们像红柳一样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扎下根,像红山一样屹立在“死亡之海”中。他们经受了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住在四面漏风的帐篷里,喝着苦涩的河水,用最简陋的工具,在与天斗的同时还不得不与人斗,忍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磨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小说中用含蓄的文字描述了几位年轻的烈士令人动容的牺牲情景:科学工作者李光为救“我爸爸”被暴风刮倒的铁架砸死,战士四喜子被雪崩掩埋,战士孙来燕被最后一枚哑炮炸成碎片……而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却依然坚守理想、永不妥协,终于迎来胜利的蘑菇云。罗布泊的英雄们,为了国家的核事业奉献了一生,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功臣和忠诚儿女。作者笔下的“罗布泊的孩子”们,则像沙漠中的芨芨草一样充满生命的韧性和自由自在的野性,他们为“死亡之海”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欢乐,他们是国家核事业的见证人,是第一代“罗布泊人”生命和事业的延续,他们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把父辈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气质传递下去。

为了创作这部小说,作家徐鲁几度亲赴罗布泊,深入马兰基地、红山核试验研究所,以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采访了许多亲历过核试验的科学家,以及在马兰基地小学、中学里长大的孩子们,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作为一位诗人,徐鲁将他在采访中被激发出来的强烈情感,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倾注到小说中,字里行间回荡着历史的回声。

作为一位资深诗人的小说作品,《罗布泊的孩子》中穿插了许多情感激越的、具有特定时代感的诗歌,包括散文诗、歌词等等,用一种打上作者本人烙印的叙述风格,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譬如,小说第二章,女大学生唐韵在火车上朗诵贺敬之的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一下子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年轻人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血情怀烘托得淋漓尽致。再如,小说中数次出现了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的歌词,这是为了衬托郑凯与雷雨晴这一对海归恋人的忠贞爱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仍相偎在一起倾听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表现了这一代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诗的语言写道:“他们的生命结束了,但是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会永生。就像辽阔的罗布泊荒原,千年的风声,万年的风声,永远在呼啸;也像那些坚强的胡杨树,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这正是小说所要高扬的主旋律:英雄主义。这正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一代缺乏的重要精神气质之一。■

猜你喜欢
罗布泊英雄主义祖国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