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本刊记者 陈颖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整理/本刊记者 陈颖
编者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沙漠丝路驼铃浅唱,海上丝路过洋牵星。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其独特价值和意义。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5日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近日发布,标志着这一构想的蓝图已经绘就。“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古老的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刊文指出,“一带一路”不仅将是2015年被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还将成为中国今后10年的深刻标志并使欧亚大陆发生改变。“一带一路”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标志,并构成欧亚国家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步入务实合作之年的“一带一路”,是力促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邀请函,是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火车票。它所展示的,远不仅仅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个沿线国家好伙伴的信心与诚意。正如《赫芬顿邮报》所说,它有望把超过60%的世界人口引向前所未有的凝聚和繁荣。
2015年,“一带一路”且行且吟,必将奏响新的华彩乐章,咏唱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希望。
日前,《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公布。
自此,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建设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唱响沿线国家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最强音。
新理念
和平合作互利共赢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复杂深刻变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独行快,众行远”,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成为各国人民心声。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布局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一带一路”,开启了一扇沿线国家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机遇之窗。
新思路
蓝图已成大势正起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和沉淀,“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蓝图框架已明晰。
“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导的“五通”,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成为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的关键之举。
共建“一带一路”,将构建全球开放新格局。
从范围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合作“大平台”跃然眼前。
从方向看,“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合作方向有三个: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合作方向有两个: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在世界地图上,恰是两条发端于中国的发展大动脉。
犹如两条彩带,“一带一路”把44亿人紧紧连在一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将推动沿线各国深度融合。
“想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大范围、宽领域、高效率合作的基础。在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方面,优先打通“断头路”,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在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共同推进区域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大幅度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畅通便捷的信息丝绸之路。
投资贸易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传统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在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拓展相互投资领域、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等几方面加强合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动脉的畅通对于“一带一路”具有同样意义。“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经贸合作也将形成大量的货币流转,资金融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公布的工、农、中、建等几大银行年报显示,各大银行已开始构建与“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国家和区域高度呼应的境内外经营网络布局,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服务辐射范围基本覆盖规划区域。
民间交流也将呈现新气象。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与沿线各国在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科技、公共外交等多领域交流合作,不仅能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更有助于发掘沿线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交融往来中实现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共同浇灌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
新作为
积极行动务实同行
截至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个。
亚投行受到多方追捧和舆论热议,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倡议点中了顺时应势的“利益”中枢。亚太是全球经济最富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而基础设施正是撬动发展的“金杠杆”。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赢得会场内外的热烈掌声。
“卡塔尔是最早支持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因为我们相信重启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为亚洲的全方位和集体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并将进一步加速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卡塔尔首相兼内政大臣阿卜杜拉·阿勒萨尼说。
亚投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已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稳步推进,一些早期收获项目已经成形……一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步伐坚定,成果颇丰。
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一带一路”多双边合作。
一年多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卡塔尔、俄罗斯、科威特等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备忘录。中国积极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加快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建设:中俄同江铁路桥、中巴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扎实推进;中国同俄罗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合作建设的一批产业园区有序启动。
统筹各种资源,完善“一带一路”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将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支持。丝路基金去年12月29日完成工商注册。此外,中国还将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等。
地方积极响应,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自“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各地积极行动,根据自身情况,在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未来
开花结果人民受益
作为一个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的宏大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任重道远。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
对内,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对外,中国愿与沿线国家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共同确定一批能够照顾双多边利益的项目,对各方认可、条件成熟的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争取早日开花结果。
致力于惠及沿线国家人民利益的“一带一路”,自诞生起就与民生紧紧相连。
在吉尔吉斯斯坦东部,有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伊塞克湖。古丝路从中国进入中亚后,伊塞克湖两岸是途经之地。碧蓝无际的湖水、莹白通透的云朵、对岸山顶的积雪……“太美了!我一直想把这里的旅游做起来,但北京和比什凯克之间还没有开通空中直航航线。”比什凯克一家旅行社的中国合伙人刘卫红满怀期待,“相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够改变这一状况。”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逐步推进,沿线各国人民将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基础设施,更加便利——“上下班的路上,我从来没见过太阳。”住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郊外的罗西塔为躲避早晚高峰,每天早晨5点半就得出门,晚上7点半才离开公司。由于道路陈旧狭窄,雅加达经常严重堵车,三五公里路程常要行驶1个小时。同罗西塔一样,改善基础设施也是众多印尼人心中的迫切愿望。共建“一带一路”,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让沿线基础设施欠发达国家的百姓,看到化解出行难的希望。
购买商品,更多实惠——今年1月举办的第八十届德国柏林国际绿色周活动中,巴伐利亚啤酒花种植户赫尔穆特·埃斯特尔在中国展厅品尝了一杯紫鹃红茶,他竖起大拇指:“中国茶,好喝!”共建“一带一路”,将推动实现区域贸易便利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茶叶、水果等农产品,还是陶瓷、汽车等工业品,沿线各国人民“卖得更远,买得更惠”将成现实。
出国旅游,更远更美——把2015年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中国旅游业迈出的步伐紧跟“一带一路”。在广西北海,一批国际邮轮航线正在开辟,中国游客乘坐邮轮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观光旅游将不再是奢望;广西正在争取国家给予从海上和陆路口岸入境广西的越南游客落地签证政策,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从出境游到入境游,一批具有丝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将让更多游客走得更远、看得更美、玩得更爽。
站在新起点,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携手迎来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GDP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明显落伍。沿线国家人均GDP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8%,一些国家是低收入国家,还有9个是最不发达国家。一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低。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沿线国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新疆主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
现代丝绸之路的“五通”还有很多不利条件要克服
现代丝绸之路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我们正在准备之中,还有很多不利条件要去克服,比如政策沟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和俄罗斯达成共识;道路联通,中亚地区的铁路比我们的要宽。
“五通”要开通,我认为政策沟通是保障,要协调;道路联通是条件,要满足;贸易畅通是目标,要互利;货币流通是途径,要跟进;民心相通是关键,要先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动作可能会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快一些,劲头足一些,工作做得可能要充分一些。“海上丝绸之路”协调起来难度很大,这和我们离海洋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也和海域周边环境复杂有一定关系。
现代丝绸之路和古代丝绸之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可以归纳为以古连今,以道带商,以经促文,以文连心,以利安邻。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
要和外界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定要有新的布局,才能和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和外部世界新关系相联系。一个新特征是主动战略,另一个特征是共建共赢。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第一,建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加强和东盟的协商。
第二,合作走出去第一步,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以能源关系为主,这是简单的经济关系,不可持续的。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有个富邻居,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好处。习近平总书记讲“亲诚惠容”,在经济带建设上,中俄取得共识,没有战略怀疑,要与俄罗斯区域合作接轨,能同向而行。
第三,安全问题,开通了和中亚的合作通道,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包括人员流动,如何控制对极端势力的渗透是个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
在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
建设丝绸之路,对内要全国一盘棋,对外要取得邻国的共识。不少省市主要是在交通运输、经贸方面称自己的条件优越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有很多重复,并不能形成最大的优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对外的,也是对国内的,其理念应该是和平、友好、协作、发展。
当前要做的是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领导机制,组织、协调涉及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有关省市,领导、职能部门、科学家、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研讨当中,通过充分认证,形成共识,然后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
科技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古丝绸之路,“21世纪”的内涵应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有科技含量。相对于南海周边国家,我国的科技含量或科技水平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如福建的优势商品瓷器、茶叶,的确可以做成一个品牌,但要达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制高点,这些产品还需要科技支撑、引导。
我国在海洋科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海洋科技充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悠扬。这条意义非凡的路,融汇了东西方文明。而河南,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世界上对外交流与贸易的主阵地之一。
2000多年后,驼铃声远,铁笛声疾,在丝绸之路建设中,河南借力郑欧班列,从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再一次站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新时代的“河南责任”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之策,也是重振丝路辉煌、书写崭新历史之举。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融入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河南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拥有互联互通的天然条件。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以郑州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省会郑州是“全国铁路心脏”,拥有铁路“双十字”和“米字形”高铁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多年居全国首位;郑州、洛阳被列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重要节点城市。
河南经济优势明显,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共振点越来越多。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已成为中国极具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之一。
河南文化灿烂,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具有坚实的基础。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四方、造福全人类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皆源于或成熟于河南。
河南开放条件日趋完备,使河南能够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河南拥有航空、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开放平台健全完备,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丝路的“河南担当”
怎样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如何成功地担负起责任?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是物流,要通过交通来带动物流,用物流带动城市,用城市带动整个经济,最后形成一个经济带。从交通、区位、物流集散的速度、成本及辐射范围来看,郑州都具有成为最佳枢纽的条件。”对于这一战略构想,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的表述坚定有力。
开行郑欧班列,打通物流通道,河南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潮中找准切入点,积极主动,扎扎实实迈出了第一步。
为此,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河南物资集团公司联合组建了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郑欧班列承运主体。河南省最早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与本省最大的现代物流企业“强强联手”,预示着河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出手不凡,志在必得。
而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也与新疆、内蒙古等沿线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了直通放行机制,使郑欧班列中国境内行驶全程“绿灯”。
在《西游记》里唐僧西行取经,每经历一个国家,都需要盖一个“通关”印章。而经过前期的努力与协商,郑州海关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等沿途多国海关签订协议,得以享受“一票通关直达汉堡”的待遇。
所有的行动都期待着一个结果。古丝绸之路2000年后,河南,能否实现再沿丝绸之路直达欧洲的愿望?
德国汉堡比尔德车站内,等待驶回郑州的郑欧班列
新使者的“河南行动”
时间回溯到2013年7月18日上午。
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一辆由内燃机车牵引的列车静静停在铁轨上,大红的花朵挂在车头,机车后面,满载着高档鞋帽、汽车配件、工业磨料的41节车厢向远处延伸着。10点30分,首趟郑欧班列80601次正式鸣笛出发,它的前方,是万里之遥的德国汉堡。
如同一篇华章开个好头,郑欧班列打通了郑州直达欧洲的铁路货运大通道,成为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时刻。耳畔,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还在回响;眼前,郑欧班列这个“新使者”正在途中奔驰,不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2013年12月,郑欧班列由原先的“80601次”调整为“80001次”,成为全国各地发往欧洲货运班列中的“第一号”;2014年1月14日,首次开行回程货载班列;2014年8月1日,归编铁路总公司中欧班列“国字号”队伍,正式更名为中欧班列(郑州—汉堡);2014年9月1日,开始每周两班常态化运营……
截至2014年年底,郑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00班,货源地超过全国半数省、直辖市,集货半径2000多公里,共承运货物5.22万吨,货值4.75亿美元。
在开行的众多中欧班列中,郑欧班列成为最闪亮的“名片”。开行班数、货量货值和满载率均居中欧班列第一,成为国内准备时间最短、实现常态化最快、每班载货最满、出境口岸最多、货源覆盖最广、回程班列组织最好的赴欧班列。
今年2月5日,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又迎来了一趟特殊的回程班列,不同于开行之初的“海洋蓝”,这次有超过20个集装箱披上了“橙色袍”。
“印有公司标志的橙色集装箱,代表其货物都是由我们自己采购的,表明返程货源已经进入常态化大规模采购阶段。”郑州国际陆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明欣慰地说道,从开行最初到处找货源,发展到现在国内待运货物频频“爆仓”、国外货源自主采购,郑欧班列在奔跑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攀升。
2014年8月1日,在德国汉堡比尔德车站内,随着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举起绿色信号牌、吹响发车哨、发出指令,郑欧班列正式迈向常态化运行。“丝绸之路经济带这项宏大事业,正在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河南欲与沿途各国抓住大好机遇,加强经贸往来,拓展合作领域,共同谱写辉煌篇章。”谈及未来,谢伏瞻期待满满。
驼铃声远,宏图再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雄浑瑰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交响乐中奏响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