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突出中医优势 安全规范开方
中医滋补膏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珠玑,中医师根据人的体质、健康状况量身定制,既能滋补养生,补虚扶弱,纠正亚健康状态,又能未病先防。是中医药保健文化核心之一。
膏方有很多讲究,名医开方是第一步。每个人的体质、病症,口感喜好不同,开方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针对性地研制膏方,是制作上等膏方的基础。
每周一、三、四的上午,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省中医医院)国医堂里,有一位古稀老人风雨无阻地坐诊,他就是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尚义教授,也是贵州省荣获此项称号的第一人。“国医大师”表彰会,2009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每5年举办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的盛会。获得“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专家均为我国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
刘尚义教授特别推崇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自谓“仲景门徒”。他认为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之本、中医之源,学习中医,务必研读经典,学以致用,方能惠及大众。他深谙中医经典,数百古方烂熟于心,临床用药遵循古法,他潜心研制的蟾灵膏、固垒膏、龙膏、凤膏、温阳化癥膏、化淤解凝膏等膏方,施之临床,疗效显著。目前,贵州省中医院已有肿瘤血液科膏方、肺病科膏方、心病内科膏方、治未病中心膏方等近三十种膏方。
除了名医好药打基础之外,据了解,贵州省中医院还对具备膏方开方资格的医师定期进行培训,开设膏方门诊,一人一膏,促进膏方规范应用,保证膏方安全有效。
配方浸药提取 浓缩收膏分装
在弥漫着腾腾白雾和浓浓药香的贵州省中医院制药车间里,工作人员们忙碌地穿梭在各个仪器间。制膏车间的工作人员汤瑾介绍,熬药设备的专业名称叫蒸汽夹层锅,锅壁有两层,夹层中间有蒸汽传入,不断进入夹层的蒸汽可以持续地保持锅的温度用以加热汤药。
膏方由医生开出处方,将饮片、细料和其他辅料等配齐分装,经过药房审查和配料后,送到车间制膏。在制膏车间的操作台上,整齐地放着一袋袋配好的中药,这就是膏方定制加工流程中的第一步——配方,配方讲究的是“遵古训,药地道”。
第二步是浸药,所有的药材均先要在铜锅里浸泡,而浸泡时间因药物不同而有区别。浸泡完成后再把药放进煎药机里煎。汤瑾说,煎药一般要煎好几次,要煎透。煎好后用筛网过滤,再送到药房沉淀。沉淀一是为了去除杂质,二是为了让煎汁充分均匀混合。
第三步是提取,将浸透的饮片放入药锅中煎煮,煮沸约两小时后,取出药汁;往锅内另加水至淹没饮片,再煮沸一小时后,取出药汁,并将两次取出的药汁混合,再将药渣充分压榨,经压榨后榨出的药汁也一并加入此前混合的药汁中,置于中转容器放置沉淀约六小时,同时可用小锅将细料和贵重药物另行煎煮取汁,整个提取的过程讲究的是“熬透火、滤杂质”。
接下来是浓缩,把提取出的浓缩药液做过滤处理后重新放置于药锅中,加入另以小灶煎煮的细料药液,一起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不断搅拌至、药液呈稠糊状。
最后是收膏环节。在浓缩药液中加入已预处理过的药胶和糖,药胶是常规膏方中阿胶、鹿角胶等的统称,有补益虚损,助于膏滋固定成形的作用。加入药胶和糖后,不断用搅拌棒搅拌至胶块完全烊化,经过滤,再倒入倒入药锅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搅拌至提起搅拌棒见药汁“挂旗”,或“滴水成珠”,熄火停煮,即成膏滋。再趁热将膏滋快速倒入事先经清洗并消毒过的容器中,并将分装好的膏方成品置于凉膏区,待其冷却至室温后,封盖送冷藏区备取。至此,整个制膏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膏方因人而异 进补不能盲目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膏方调养?”“市面上现成的膏滋能买来吃吗?”“膏方保健养生有效吗?”不少人选择膏方进补时都有这样的疑问。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欧江琴医师提醒,膏方调养适宜于无身体器质性病变,只是功能性失调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老年人、女性、儿童,以及疾病康复期患者的调养,都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的进补膏滋,很多人喜欢买来当补品吃。”欧江琴主任说,但膏方进补不能太盲目。膏方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膏,最怕“千人一方”。“因为即使目的相同,不同体质的人用膏方可能也有区别。”
欧江琴主任特别指出:“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反而会妨碍气血。比如近两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对气血亏虚,脾脏不足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如果是体虚又容易上火的人,吃了固元膏,反而适得其反。”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可能贪图省事或加工费便宜,随便委托一些小药店或私人加工熬制,这样的膏方卫生质量、进补功效是不可能有保障的。因此,定制膏方要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针对个体进行配药,做到因人而异、一人一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