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寥寥百字,读来却是言既简而意深微,尤其是字里行间蕴涵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但仅凭单纯的字词翻译和词句分析很难让初二同学领会,尤其是作者隐藏在“闲”字背后的五味杂陈: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一、以“知己”为切入点品读作者复杂的心境
我们经常说“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何其让人扼腕。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生活状态,怎一个“凉薄”了得,于是一代文豪只能混迹于渔樵之间,寄情于山水之中。《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月亮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就成了作者的知己。笔者以为要让学生走进苏轼,就要将“知己”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字词来“披文入情”,逐层深入,品读闲人、闲月、闲情。
教师可由解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两人的“知己”关系。笔者组织学生进入“读闲人”的环节,要求学生摘字寻句,讨论文章如何体现两人的“知己”关系,继而讨论两人为何会成为“知己”。摘字寻句、言文合一是文言文教学很重要的策略,单纯割裂情境的字词翻译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言的魅力。学生在讨论品析“念、遂”中悟到当时苏轼是“亲朋无一字”“故交成陌路”,唯有张怀民能共同赏月。“寻”则流露出迫切之情,也表明两人关系密切,已达到“不请自来”的程度。“步”字则让人体会到两人的悠闲与愉悦。继而结合背景介绍悟出两人成为“知己”的原因是处境相同、志趣相投。文章读到这里,笔者再顺势抛出第二问“作者的知己仅有一个张怀民吗”,引导学生进入“读闲月”环节。
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很凄苦,因而其笔下的景物是对凄苦处境的挣扎和超越。那轮月亮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笔端,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千里共婵娟”是他的慰藉,“一尊还酹江月”是他的无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寄托了豁达超脱的心灵诉求。正是一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月亮。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去品析描写月色的句子,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钥匙打开“闲”这所紧闭的心门。学生领悟到不请自来的“入户月色”虽为殷勤探问,却包含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无奈与“明月解我怀”的欣慰。那一轮空明的月恰是作者安宁平静、悠然自得的心境写照。
最后教师再结合有关资料,通过“知人论世”,请学生共赴“闲情”境界。因为苏轼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寄寓了人生百味,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笔者给了他们三把“钥匙”:知己张怀民,知己月亮,写作背景资料。“朋友是自己的镜子”,从苏轼当时结交的朋友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与追求,所谓“人以群分”;而如此空明清澈的月色也表现了作者的心灵追求;通过生平介绍与写作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跨越时空,换位思考,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抓住字词潜心解读、做好逐层深入的情感浸染,学生不仅可以读出作者处困境而安闲自适、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胸襟,还能品味出作者被贬官后淡淡的苦闷、自嘲与无奈之情,更能体会其中对追名逐利者的惋惜,甚至悟出作者的“只有我有这样的心境与时间”的自得之情与“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作者百感交集的心情全系于“知己”这把钥匙。
二、缘读悟境,在体验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朱自清说过:“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人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中得到趣味或美感。”所以恰当的诵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与聆听中品味美,体会情。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对诵读活动做了一些设计。
凡是朗读必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读。例如在导入后,笔者就要求学生放开喉咙自由读三遍。这个环节貌似平常,但笔者做了三点要求,首先要求放开喉咙读,让大家像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投入地读,拉长声音读,此举让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进入文本。其次要求边读边注意字音和停顿,让学生在读的时候考虑字句翻译。另外,要求自由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读,如笔者在指导读“闲人”时,在学生品味“念”字时要求他们边做一个动作边读,在具体的情境表演中体会作者的心情由欣然转入深思,表明他当时寂寞孤独、知交零落。课堂上一位同学是边手托下颚,边做出深思的样子读,效果很理想。再如体会“相与步于中庭”时,也要两个学生将“相与”和“步”化作“肩并肩地漫步”的动作,从而体会到两人当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悠闲和愉悦。
教师可请学生加入适当的虚词读。如在赏析写月色的句子中蕴含的作者心情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揣摩其面对此景此境的心情,并在“水中藻、荇交横”的后面、“盖竹柏影也”的前面各加入一个语气词来朗读。学生通过加入不同的语气词来比较甄别,最后领悟到“水中藻、荇交横”一句的心情是惊讶疑惑的,所以加入“咦?”而“盖”前面只有加“哦!”才能体现出恍然大悟的惊喜。
另外笔者还安排了学生互读、设疑读、小组读等活动,总之要做到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情境、进入作者心灵,在读中体验,在读中了悟,在读中豁然开朗。
苏轼是笔者喜欢的一位先贤,因此笔者期待学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教师和这篇课文来了解他,从而尊敬他,继而影响到自身的价值观与心灵追求。如果可以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张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