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2015-01-06 19:22
晚晴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安眠药敬老院姓氏

姓什么不是件小事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个人姓什么很重要,绝对不是件小事,容不得胡来。某些年轻人可能觉得我让我的孩子姓什么那是我的自由,却没想过在一个社会中自由也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在这里就是要遵守公序良俗。

中国人信奉祖宗,追念祖宗,认祖归宗,讲求血缘关系,这不是什么封建糟粕。该继承的还得继承,不能全都忘了丢了。

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悠久历史,中国的姓氏文化历经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据报道,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这都说明了姓什么不能乱改。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听说孩子出生要给他起一个名,没听说要起一个姓。中国人深层心里普遍有一种寻根的意识,总想知道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倘若你无缘无故地一时心血来潮给孩子起一个姓,仅仅凭着一时的冲动和想象,那是不行的。

姓氏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值得我们保护。姓不是一个普通的符号,它承载着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我们后辈人不要人为地割断和破坏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许多老规矩还是得守住,不要随便就丢了。

总之,随便就姓什么的做法看似新奇有创意,实则是无知和糊涂。(吴早先)

敬老院“安眠药拌饭”真能让老人安静吗?

近期,有媒体报道,沈阳86岁老人孙素贤10月9日入住当地的吉祥敬老院,11天后摔伤。敬老院方面承认,在老人摔伤前,因其“闹腾”给其喂了三片阿普唑仑,希望其睡好。阿普唑仑为处方药,一般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不适合正常的老年人服用。

把安眠药一次两次的拌在饭里给老人吃,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敬老院,叫人难以置信。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了。给老人喂药的工作人员小王说:“这药是我向别人要的,头一天我给吃了一片,没起作用,第二天我给吃了两片。”我们接下来要问,如果老人没有摔倒,没有送去医院,没有发现安眠药起作用,小王是不是还要继续加量,第三天给三片,第四天给四片。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对老人来说,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养育了子女,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我们无论是子女,还是养老机构工作者,都应该摸着良心想想,是否做到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是否全心全意为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服务了?

要照顾好老人,首先是加强道德建设,“良心”是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只有发自内心的去为老人服务,才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的存在,真正享受到天伦之乐;其次是完善法律制度,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将老年服务并入法制化的轨道。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全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希望全社会能以这次事件为警示,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让老年人能放心的享受到社会养老服务,真正安静下来,度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申木京)

被扶起的不只是大妈,还有“文明”

苏州一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在马路上,造成腿骨骨折,结果在10分钟的时间里,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中,没有一人上前去扶她,甚至她对着围观者大喊“是我自己摔倒的,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一名开车路过的小伙子,停车跑过来报警并扶起老人。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本该是理所当然。但时下接二连三的救助反被讹事件,不得不令人有所忌惮,以导致大妈摔倒后大喊“不会讹人”仍旧无济于事。

可以说被救者的“见利忘德”是导火索,大爷大妈们看中了“碰瓷”这一轻松挣钱方法,在被救后“反咬一口”,才让举手之劳变成了“高风险行为”,于是,和“狼来了”的故事发展结局一样,再有求救者,不救为上策。

但其实,“人之初性本善”,这些不救者为何还会团团围住大妈不忍匆忙离去,是在“看笑话”吗,自然不是,而是他们在纠结,救了怕讹,可离去会良心不安,备受折磨。于是,他们在观望也是在等待,盼望一位“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扶起大妈,也浇灭自己心中的焦灼。因此,这位小伙子扶起的不只是“大妈”,还有共同期待的“文明”。

可见,不是人们良心泯灭,不是人们见死不救,是这个社会缺少“惩恶”的力量,缺乏“扬善”的关怀,要唤醒沉睡的“扶老行动”,只需司法的一次公正裁判、舆论的一种正确导向,就可释放人性的真善美,让“文明”再次回归。(姬玉)

猜你喜欢
安眠药敬老院姓氏
有趣的姓氏
老人摔伤未告知家属 养老院担责
吃安眠药也有讲究
敬老院的微笑
姓氏拆解
火场救人
安眠药可以这样吃
左手右手(4)
安眠药不“安眠”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