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东 方勇
【摘 要】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中医治疗方面临床多采用以承气汤为主的泻下通腑法,然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该方只能达到短期的通腑作用,其峻猛的泻下作用反而损伤机体正气,不适合长期服用调理肠道功能,我院中医外科为全国重点专科,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健脾理气法治疗该类肠梗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文章例举2例外科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例,以资佐证。
【关键词】 健脾理气法;粘连性;肠梗阻;经验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144-02
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多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便闭的特点[1],属于中医的“关格”、“肠结”、“ 腹胀”的范畴,主要发生腹部手术后。粘连使肠管正常走行发生扭曲变化,肠内容物通过这些粘连部位时走行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果通过受阻就会引发粘连性肠梗阻。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缠绵难愈、易复发、不易根治。如果再次手术松解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致使粘连越来越重[2]。我科作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治疗此类患者有着独到的经验,根据我院省名老中医倪毓生主任医师学术思想,运用健脾理气法,重用健脾理气药物,配合理血化瘀、通下、化湿等方法,对于慢性粘连性的梗阻治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治病求本”原则
肠结发病机理为脏腑气血阻滞,肠腑气血阻滞,传导障碍,清浊不分,积于肠内,发为肠结,出现便闭。而术后粘连的肠梗阻多为本虚标实,实多为食积、热郁、湿阻等致气滞[3],本虚多为术后气虚。而一旦肠结形成,则加重肠腑气机不畅,气不利则胀满,气虚则推动乏力,气滞血行不畅均导致血瘀,不通则痛,故而腹痛、腹胀,气机升降失常则出现呕吐,里气壅实、气血不畅则加重便闭,出现恶性循环。因此气机不畅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基本病机,而该类患者气机不畅的原因多为气虚致气滞。从脏腑论,脾主运化,居中焦,主升清,与胃相表里,二者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中枢,脾虚则运化失司,食积难消,中焦气机阻滞,气滞则血瘀,气滞则湿阻。“治病求本”,倪老据此认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从根本上讲为脾失健运,从而确立了采用具有补气健脾、理气行滞作用的方药为主来治疗肠结的理念,即健脾理气法。
2 典型病例
病例1 :黄某某,男 67岁,2013年8月4日就诊。主诉:左下腹隐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天。患者2013年4月10日行“胆囊切除+T管引流+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拔出T管后出院,6月15日患者因“腹痛待查”住院治疗,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好转后出院。患者8月3日晚18点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腹部疼痛,呈阵发性,不发热,进食少许流质,稍觉胀满感,20点出现排便一次,便质稀,色黄,无粘液脓血,后患者停止排气排便,自觉恶心欲吐,下午至我科就诊,拍腹部立位片提示:左腹部多个气液平;肠鸣音不亢进。拟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诉术后食欲减退,无糖尿病及恶心消耗性疾病,体重减轻约20斤,患者舌质红,苔少,干裂,脉细弦。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苔脉象所示,辨证属:脾虚气滞,瘀血内阻,阴血亏虚,治拟: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养阴通下。组方如下:炒白术10g,茯苓15g,炒莱菔子30g,姜厚朴、炒枳壳、木香、杏仁、桔梗、醋莪术、没药各10g,玄参30g,当归20g,生大黄(后下)3g,生白芍10g。2剂,药毕,患者已排气排便,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流质饮食无恶心呕吐。2诊:腑气通,诉大便次数3次/日,质稀,不成形,予改生大黄为熟大黄6g,3剂,药毕大便次数正常,腹痛基本消失,复查腹部立位片:局部肠段积气扩张,左腹小气液平。3诊:患者舌红,苔薄白,阴分恢复,去玄参,7剂,嘱患者可进食半流饮食。药毕患者再次复诊,复查腹部立位片:局部肠段积气扩张,未及明显气液平,患者进食半流饮食未有明显胀满不适感,腹痛未作,大便1次/日,已成型,减少熟大黄至3克,与患者上方10剂口服,巩固治疗。随访,患者精神较前好转,食欲明显增进,1月后体重增加2kg,6月后未有复发。
按:本例患者就诊时为腹部术后第二次发生肠梗阻,术后患者气虚,脾失健运,食积难消,壅于肠道,发为肠结,脾虚则气滞,患者稍觉腹部胀满感;气滞则血瘀,腑气不通则痛,表现为腹部疼痛;气机不畅则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出现排便异常,便质稀;大便无粘液脓血,结合舌苔脉象,表明无湿热蕴结之证,表现为阴血亏虚。因此辨证属:脾虚气滞,瘀血内阻,阴血亏虚,治拟:健脾理气,活血化瘀,养阴通下。方中炒白术、茯苓健脾为君,因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气健则气机通畅;炒莱菔子,姜厚朴、炒枳壳、木香行中焦之气;中医认为:“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上下相召,动静相替,升降相因,阴阳乃相合”,腑气通畅依赖气机的升降相因,肺为“华盖”,肺气闭阻则肃降失司,影响脏腑气机通畅,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肺脏功能调和,则大肠气机通畅,传导有度,方中加用桔梗宣通肺气,杏仁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使得气机升降相因,达到治疗便秘之“提壶揭盖”作用。以上为治疗大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本案加用莪术、没药理血化瘀,玄参归肺胃肾经,养肺胃之阴,生津通便,当归养阴通便,少佐大黄通下,生白芍敛阴止痛。后患者腑气通,阴液恢复,去玄参,改生大黄为熟大黄减轻泻下之力,嘱患者服用一段时日,健脾理气,不伤正气。
病例2 :王某某,女,57岁,2013年8月17日就诊。主诉:左腹疼痛不适2天伴肛门停止排气1天。3年前患者曾行子宫全切术,3年来患者时有腹部疼痛不适,能自行缓解,未予重视, 2012年11月12日患者腹痛剧烈,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患者术后好转出院,但患者出院后仍有腹痛反复,分别于13年3月、5月、8月初因肠梗阻再次入院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患者诉2天前晨再次出现腹部隐痛不适,以左腹部原手术疤痕附近疼痛明显,阵发性,不发热,后进食少许半流,10点左右出现一次排便,量少,黏腻不爽,有排气,今晨腹痛加剧,无排气排便,进食后出现呕吐。就诊时拍腹部立位片提示:左腹部多枚小气液平;听诊肠鸣音稍亢进,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拟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苔脉象所示,辨证属脾虚气滞,湿瘀交阻。治拟:健脾理气,化瘀利湿。组方如下:炒白术10g,茯苓15g,炒莱菔子30g,姜厚朴、炒枳壳、木香、杏仁、桔梗、醋莪术、没药各10g,大腹皮10g,六一散(包)15g,生大黄(后下)3g,生白芍10g,蒲公英30g。嘱患者进食流质饮食,2剂,药毕,患者间断排气,但仍无排便,腹痛较稍缓解,进食后无恶心呕吐。2诊:加用瓜蒌30g,理气通便,予2剂,药毕患者已有排便,第一次量较多,质稍稀,后便质成形。3诊:患者舌红,苔较前变薄,颜色转白腻,予去蒲公英,3剂,嘱患者进食量少半流,药毕,患者无特殊不适,大便2次/日,量较少,成形,稍细,复查腹部立位片:左腹小气液平一个,局部肠段稍扩张,苔不腻,色白,去六一散,予5剂口服,嘱患者进食易消化半流食物,再次复诊时患者未有明显不适感,腹痛未作,与患者上方改生大黄为熟大黄6g,14剂口服,巩固治疗。1月后随访,患者精神可,大便规律,便质正常,6月随访腹痛未有复发。
按:该例患者反复肠梗阻发作,先后两次手术使得患者正气亏虚,同时也加重了肠粘连可能,入院时患者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典型肠结症状,属于本虚标实,脾虚则气滞,患者觉腹部胀满感;气机不畅,升降时常,浊气上逆则呕吐;气滞则血瘀,腑气不通则痛,表现为腹部疼痛;气滞则湿阻,气机不畅则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出现排便异常,便秘量少,黏腻不爽,结合舌苔脉象,表现为湿热交阻症状。因此辨证属:脾虚气滞,湿热交阻,治拟:健脾理气,化瘀利湿。与上方相比,无需玄参养阴,加用大腹皮、六一散、蒲公英利湿兼清热。后患者大便仍未解,加用瓜蒌理气通便,条畅气机,而未加大生大黄剂量,患者后湿热祛除后停用清热利湿药,以防过量伤阴,加重肠道燥结,同时改生大黄为熟大黄,长期服用一段时日,调节肠道,症状消失,6月以上无复发,效果佳。
3 结语
祖国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因此以承气汤为主的通腑邪热作为该病的治疗大法,已被广泛接受。然而倪老认为: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多有手术病史,患者术后多体虚,表现为本虚标实的腹痛、呕吐、便必等症状,大承气汤主通腑泄热,多为攻伐之品,方中生大黄苦寒、芒硝咸寒、枳实味苦微寒,大量寒性药物容易损伤正气,耗伤脾阳,运用不当极易导致肠腑功能紊乱。就算使用也当重病即止,但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具有易复发特点,这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此类体虚患者梗阻消除后仍因应注意调理脾胃。且大黄、枳实经现代研究表明有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4],对于肠鸣音活跃患者,易出现肠蠕动加快而使疼痛加重,并不适合患者长期服用调节肠道,预防复发。而健脾理气法治疗肠结,从治病求本出发,标本兼顾,通腑不伤正,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5.
[2]唐志安,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2008,7(11):93
[3]吴伟兵,陈刚,张敏剑.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0例[J].中医杂志,2012,53(8): 697.
[4]何军明,陈志强,谭志健,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4 例临床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6,27(6):20.
(收稿日期: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