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高职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015-01-06 00:36丁名夫
文教资料 2014年2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声乐音乐

王 璐 丁名夫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对人才的需求上,社会各阶层更加注重人才本身实用能力的掌握程度。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声乐教育方面,依然坚持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凸显了众多教育症结和弊端,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质量乏善可陈,造成“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状况。声乐是一门融合技能和艺术的特殊课程,声乐教育离不开对学生本身“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发掘学生的艺术思维观念,如何提升学生个体能力,如何提高学生个体文化素质程度,是高职院校声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精神”与高职声乐教育的关系

声乐艺术最终价值和意义的指向就是人文,传承和教育者要具有明确技术与人文的关系。艺术缺乏了人文精神这一孕育它的土壤,就失去了人文精神艺术,只剩下干瘪的形式,就是没有意义的声像和没有生命的情感技术技法,就不能打动任何人。柏拉图曾说“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判断一切价值的思想,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价值”。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文文化、内心关怀及自我实现,主张的是民族自尊、自决、自持。而对于高职声乐教育来说,“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观点、价值观等意识层面上。同时还具有实在性,体现在文化基础素质等实在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补充等层面上,并且对于声乐教育过程来说,“人文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的教育概念具有变革意义。但是近些年来,在声乐教育领域中,这种人文精神形成了声乐教育中集体无意识之积习,声乐教育就像一个复制品工厂,一千个人进去,出来时都是一个声音。在声乐教育中,一个人本身的声乐特征不见了,每个人都被打上了相同的评判标准和技术量化标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质量更是乏善可陈,不仅影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还影响声乐人才的个体发展和就业。在我们的声乐教育中,学生个性和对音乐灵性的个人感悟,被以“不科学”为由轻易打压,纯粹声音层面的感官听觉效果,被无意识地当做衡量学生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标准,最终造成人文精神与技术本末倒置,教育中技术压倒人文精神,使声乐艺术教育长期暗淡萎靡[1]。

二、高职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从古代开始,我国已经认识到人声的特殊性,具有“歌者在上,鲍竹在下,贵人声也”、“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音乐观点,人声是表现人情、人性最自然、有利的声音。在声乐教育中,什么样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声音具有生命力?是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声乐教师只是一味认定并强调“科学方法”,在技术的标杆下,声乐艺术就失去了艺术的内涵。那么,在高职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首先,在高职声乐教育中,情商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培养情商的重要保证。在高职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更多地侧重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情商能力。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绎,不同学生会展现出不用的处理方式和状态,但是情感的表现却是唯一的。在人类情感上,音乐艺术的魅力是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欣赏的情感共鸣。声乐艺术通过歌者对声乐作品的个人情感感悟、旋律、节奏等不同因素的综合表现,以声音为媒介,传递给听众。而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情商能力表现出了声乐本身的 “艺术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声乐艺术具有生命力,支撑声乐艺术的价值核心就是歌者的个人情商基础。目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歌唱”为主。长期下去,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缺少“情感”的生命力,降低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悟能力。因此,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会学生深入领会作品本身的情商定义和艺术价值,通过情感的表达,娴熟掌握作品的情感,才能提升自身的艺术观。

其次,龚琳娜曾说:“我希望我的歌曲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而能给人带来生命力。”高职声乐教育中,声乐演唱技能是最基本的任务。声乐是技能和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人才的就业根本是声乐演唱技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不管是民族、通俗还是美声唱法,结合我国民歌、戏曲等弹唱方式特点,借鉴欧洲“美声唱法”的气息、发声和训练方式,虽然技能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具有科学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课堂内容单调、古板,普遍忽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音色、音质等生理条件的不同,使学生对于声乐技能学习“误入歧途”,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人文精神”声乐教学理念侧重于体现“个体”价值的所在,具有“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声乐学习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价值,要以“学生体质”为基础,加强对“个性”的认识,针对技能训练和教学,强化“人文精神”观念,认可教师,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另外,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发展。目前,传统声乐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缺乏灵活及发散性的方式,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缺乏实用性,学生视野狭隘。单纯从高职声乐教育层面来看,传统声乐教学过程只是单纯的“学唱”和“教唱”过程,创新能力没有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的“能动性”上,学生对原有声乐作品没有实用能力的训练和验证,创新能力的教学没有扩展到创作、改编的层面上,个人综合音乐能力需要提升。而“人文精神”的主要目标是使声乐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实质性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在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强对声乐作品本身的指导性解读,增强教师对音乐文化的指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1.使高职声乐课堂衍生出一种“指导性”学习。

在高职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价值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新时期对声乐人才的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作能力,还要拥有高超的演唱技术。因此,高职声乐教育要对学生的艺术观进行熏陶,通过对作品解读、文化介绍等综合教授和指导。而“人文精神”融合音乐、文学、表演等复杂知识,能够把声乐课堂衍生出一种“指导性”学习。如在作品处理的方式上,“探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身能力,而“示范”只是一种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在对音乐文化、文学文本等内容的解读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从而增强声乐课程的学习效果。

2.使声乐课堂重视“个性塑造”,改变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职声乐教育中,某些声乐教师的授课态度不够端正。由于学生多教师少的缘故,声乐教学缺乏针对性,忽略学生差异化现状的事实,声乐课堂主要由“练声和唱歌”组成,忽视声乐演唱技巧、情感处理等重要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培养学生独立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是高校“人文精神”的一种直观性体现。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演和个人探讨,在保证科学发声、气息等技术训练的同时,针对学生的音区归属、音色等风格,制订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给予学生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指导,结合未来中小学音乐课堂分教学的实际,制定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个性”“量体裁衣”,增强教学效果。

3.开掘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大胆创新、表现。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而“人文精神”在高职院校声乐教育中,能够开掘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大胆创新、表现。受高职院校教师主导制的影响,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发展空间,在唱法、选曲、风格演绎等内容上,不能足够独立。而“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动性,通过教师把关的声乐课堂,教师在发声、气息、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且以比赛和演唱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提供学生大胆表现的机会,鼓励和提升学生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改编、原创等方面进行尝试,增强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声乐教育的发展[3]。

[1]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声乐表演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钞艺伟.音乐人文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熊莉.人文精神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艺海,2008(4).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声乐音乐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