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的晕圈效应和叠圈效应

2015-01-06 02:31吕波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8期
关键词:孵化器互联网+体系

吕波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市101149)

“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的晕圈效应和叠圈效应

吕波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市101149)

基于互联网、占空间面积少的虚拟创业孵化器已经崭露头角。“互联网+”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创业虚拟孵化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孵化体系的升级与重构。本文在构建“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对创业虚拟孵化产生的“弊”与“利”进行研究,提出了晕圈效应与叠圈效应,为传统孵化器升级以及虚拟孵化体系构建提供可参考范式。

互联网+;创业;虚拟孵化器

创业孵化器作为助推初创企业成长的组织日益引起广泛重视。至2015年我国拥有孵化器1500余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00余家。在众多孵化器中,一批几乎不占地或占地极少的虚拟创业孵化器开始崭露头角。北京的中关村涌现了3W咖啡、云计算产业孵化器、微软云加速器、联想之星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创业孵化器。国外则出现了如500 startups、YC、Techstars、Capital Factory、Dream It Ventures等基于互联网开展创业竞赛的新孵化组织,每年都吸引上千个团队争夺有限的几十个孵化席位。[1]“互联网+”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创业虚拟孵化的发展。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创业虚拟孵化的利弊进行研究,为创业虚拟孵化的发展提供理论范式。

一、“互联网+”对传统创业孵化体系的重构

“互联网+”=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创业孵化业带来全新的环境,产生的冲击是空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改变上。

1.成本的改变

“互联网+”使创业孵化虚拟化,初创企业充分利用虚拟空间与社交网络开展创业,传统孵化器所设的办公区、会议区、停车区、餐饮区、展示区等不再成为必备的硬件孵化设施,从而使孵化器的投入成本大幅度下降。以我国传统孵化器平均面积3.3万平方米、建设成本每平方米3000元计算,每一传统孵化器仅建设成本投入就超过亿元。而虚拟孵化器租用5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即可运行,租金成本平均为100万元,仅为传统孵化器建设成本的1%。

2.空间的改变

“互联网+”使孵化场地由传统的面积与规模越大越好变为不占地或少占地。2015年我国孵化器的孵化面积平均为3.3万平方米,而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孵化器占地仅需数百平方米至数千平方米不等,如国内的3W咖啡孵化器占地1500平方米,国外孵化器YC创业孵化区面积仅为500平方米。

3.集聚方式的改变

传统孵化器以实体空间为载体,即使平均规模达到了3.3万平方米,但聚焦的创业企业以及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服务总是有限的,中关村地区中型孵化器在孵企业约为50家。虚拟孵化器自诞生之日就建立在互联网之上,“互联网+”使创业者、市场、资本、技术等资源集聚方式以及服务提供方式均通过互联网以虚拟形式实现,打破了传统的以物理位置为主的聚集方式,并直接与国际网络连接,带来了无限拓展空间。

4.运营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将推动创业虚拟孵化发展,倒逼传统孵化器升级重构,使其运营模式也随之改变。新型虚拟孵化器不再以收取租金、政府政策补贴作为运营资金来源,而是通过占有初始股权、提供虚拟增值服务以及募集捐款等方式作为赢利来源。传统孵化器所能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包括专家培训与指导、人力资源招聘代理、财务代理、融资服务、法务代理、广告代理等不仅不会弱化,反而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成本下降与沟通便捷而得到加强。如传统的培训与指导由原来的会议集中式转为一对一、随时随地式视频互动培训;人力资源数据库可以与各大学的大学生数据库直接联结并由初创企业按条件搜索;财务、融资、法律、广告等服务通过互联网与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专业资源联结。这均使初创企业与国际化的专业资源与服务通过网络实现零距离对接。

虚拟孵化器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式被定义为新型孵化器的时间是在2005年,该定义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孵化器即为虚拟孵化器。[2]“互联网+”把人、机、服务智能化,使虚拟孵化器发育成创业社交平台以及创业自媒体等社交网络,跨越地理位置的局限,形成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背景的云创业,[3]把各参与者与世界各地的创业虚拟资源联为一体,使传统创业孵化体系重构。“互联网+”下的虚拟孵化体系包括创业企业、孵化器、政府、产业、学研、中介等6大参考者,它们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职能与要求。[4]创业企业是主体,在“互联网+”下创业企业既可以是新业态、新技术,也可以采用“传统行业+互联网”模式。创业企业越来越要求孵化器提供“一站式”孵化模式,即创业者把精力专注于核心的服务创新、用户维护以及技术研发上,而把非核心的环节交给孵化器去做。创业企业提出满足一站式孵化模式还有一个前提——定制化,即要在满足创业企业所提出的个性化要求基础上完成一站式的定制服务。这种需求倒逼着传统孵化器进行升级增设虚拟空间功能,与虚拟孵化器共同构成创业虚拟孵化体系。政府要适应“互联网+”形势,通过信息的随时互动与反馈,制定引导和激励基于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促进政策。产业中的规模化集团或全球化企业仍是资本主力,他们更加重视小企业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愿意为新型初创小企业提供融资与市场。学研机构要成长为具有服务“互联网+”能力的新机构。聚集在孵化体系周边提供专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商、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融资公司等中介组织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系统,成为互联网络的有机一环。6大参与者通过“互联网+”打破边界而成为开放性组织,它们之间随时发生信息互动与资源传递,使新技术、新服务的创新层出不穷,创新整体效率得以提高。[5]图1可为孵化器的升级与完善提供范式。

二、“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的晕圈效应

“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体系的核心在于创业企业提出的定制化一站式孵化需求。定制化一站式孵化需求是指创业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人才、资本、市场、政策等要素,定制其个性化需求菜单,并借助虚拟孵化体系完成一站式孵化服务。在此过程中,会伴随着对企业虚拟孵化器的晕圈效应。晕圈效应是指被认知对象因被事先标志的光圈笼罩而导致的对认知对象产生的误判。“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的晕圈效应是指在“互联网+”光环下,大家认为创业虚拟孵化器是完美的,但实际上虚拟孵化器的发展并不顺利,存在着诸多难题。

1.虚拟孵化器的赢利难题

图1 “互联网+”下创业孵化体系的重构

虚拟孵化器与生俱来的低成本属性为虚拟孵化器披上了光环,但虚拟孵化器发展之路并不顺利。一是难破亏损怪圈。中关村的3W咖啡、车库咖啡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虚拟型民营孵化器,却一直面临亏损,亏空部分主要依靠股东的捐助与政府每年十万至数十万元的政策补贴。国外虚拟孵化器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如由美国联邦政府提供50万美元拨款建设的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虚拟孵化器,因后续资助资金的断供而在开业不到一年后的2012年即宣布关门。二是虚拟孵化器数量所占比例微不足道。目前全国有孵化器共1500家,其中知名的虚拟孵化器占比不到2%;全国孵化器中在孵企业有10万余家,虚拟孵化器中在孵企业只有约1000家,占比约1%。由虚拟孵化器培育成功的创业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目前知名的仅有3W咖啡孵化器孵化的似颜绘,微软创投加速器孵化的云适配、梯子网、太火鸟、土曼、糖护士,联想之星孵化器孵化的豆果、乐逗等等。

同时,虚拟孵化器还存在着市场化能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缺陷,要取得实质性、突破性发展仍待时日。

2.虚拟孵化需求小众化与功能大众化的难题

传统孵化器面对的是一种大众化、差异化小的创业企业需求,只要设置20%的主要孵化功能,就可以满足80%的创业企业需求。在“互联网+”下创业企业需求的基本特征是个性化和多样化,呈现出的需求是小众化、蜂窝状、散点式、碎片化需求。虚拟孵化器如果还是像传统孵化器那样仅设置约20%的主要孵化功能,则只能满足20%的创业企业需求。创业需求的小众化趋势与孵化器功能大众化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虚拟孵化器必须开发出先进的、易操作的应用技术,基于互联网对其进行汇聚、归类与分析,并与全球化资源网络实现有效对接。目前这些应用技术的开发还处于探索之中,解决需求小众化与功能大众化的难题尚需时间。

3.虚拟孵化平台多样性与接口统一的矛盾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均搭建了诸多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平台,涉及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也包括虚拟孵化平台,但实际运营的效果并不理想,急需突破产业之间的藩篱,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推动区域之间的创新资源流动,促进机构之间、个人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整合、集成,使虚拟孵化平台拥有统一的接口。对迅猛发展的虚拟孵化器,政府要前瞻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标准,防止虚拟孵化器在未来出现千企千面、无法整合、无法跨区域的局面,降低后期的整合成本。

此外,创业虚拟孵化的知识产权持有者认为在网络上传递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极易泄秘与流失,虚拟孵化器体系应同步建立产权保护机制。

三、“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的叠圈效应

创业虚拟孵化的叠圈效应来源于“叠加效应”,即网络圈复合之后的效应大于网络圈简单的叠加,即1+1>2。“互联网+”下创业虚拟孵化将催生以下四种网络圈:

1.线上创业圈

“互联网+”下虚拟孵化器体系通过网络链接起创业企业、孵化器、产业、大学、政府与中介,通过网络使知识专利向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发展。通过对全球78家知名的虚拟孵化器的调研,发现领先的虚拟孵化器已经着手建设“线上圈”,开始利用虚拟教练、虚拟助手、虚拟商场、虚拟环境等完成咨询、培训、服务等功能。部分虚拟孵化器开始致力打造“云服务”模式,即把各种资源集中在“云”端,更方便注册用户访问与使用。在“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化、体验式的线上场景组合,将被应用到创业虚拟孵化体系中。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发展,场景化、体验式的孵化功能线上设置与智能化的线上孵化服务将成为亮点。新技术将自动根据创业者的地点、时间、环境与行业信息,自动设置创业企业所需要的场景,使虚拟孵化功能设置更符合目标创业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虚拟孵化体系对创业者创业需求的满足不再是单向被动的,而是双向主动的。虚拟孵化体系通过积累创业企业提供的需求数据,应用新技术实现自动分析,在创业者输入信息或搜索内容时,自动弹出符合创业者要求的、可供选择的资源清单或服务清单,从而以智能化服务有效提高创业企业的孵化成功率。

创业虚拟孵化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融合也被看好。移动互联网终端拥有诸多功能,如随时随地可视化沟通与知识分享、按空间与位置服务(LBS)、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圈(APP)、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重力感应功能(如摇一摇功能)等,这些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应用,将有效提高创业虚拟孵化的效率。

2.国际化资源圈

传统孵化器基于地理位置寻找合作资源,建立在区域合作上,这种空间限制制约了合作资源的开发。[6]虚拟孵化体系克服了这一缺陷,它建立在国际化网络上,创业者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寻找知识、人才、资本与市场资源。[7]

“互联网+”使国际化资源圈联结成国际创业市场网络。虚拟孵化体系的注册会员在虚拟孵化平台上发布信息,信息一经发布就成为被搜索对象,国际创业市场的供给方与需求方都可以通过搜索与索引功能查到发布的信息,双方实现零距离对接。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使任何一家企业也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创新。国际化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与技术资源,但不够灵活。各区域市场上的创业小企业根植于当地,对市场把握准确,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并开发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产品。在“互联网+”下,国际化的大企业与创业小企业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流程更为快捷,让创业小企业融合到国际市场之中,使创业小企业既属于不同地区,又是国际创业市场网络中的一员;既能保持市场灵活性,又能与国际大企业资源耦合创造新的资源,从而在国际化资源圈中获取更大收益。[8]

虚拟孵化体系应根据所处地域的经济水平与条件来确定设置哪些孵化功能,不能体现优势的虚拟孵化模块可以通过合作与链接由国际网络中的其他虚拟孵化体系来完成。[9]

3.社交网络圈

在网络科技不发达时,创业企业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主要依靠会议、传真、电话等。但“互联网+”下社交网络平台、约会服务软件、全方位视频会议等新技术手段,使创业企业可以轻松从社交网络圈的便捷沟通中获得资源与知识。“互联网+”改变了社交规则,使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发生改变。如政府在传统孵化体系中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当创业企业提出需要的政策配套后,政府再接受建议并制定政策。现在,政府通过社交网络圈,可以随时采集到人才引入、税收优惠、资金筹措、政策疑惑等方面问题,及时了解政策需求与反馈信息,使因时、因需、因地制定政策成为可能。虚拟孵化社交网络平台在集聚更多资源后,还可以自主设置更多类型的连接。

4.云创业圈

“互联网+”下虚拟孵化体系把创业有关的海量数据传到云端,再对数据进行积累、交换、分析与运用,会产生新的机会与知识,带动新一轮业务增长与盈余增长。这种建立在云数据挖掘技术上的虚拟孵化体系,为创业企业提供额外价值,形成云创业圈。

在“互联网+”下创业企业的云数据库,由在虚拟孵化平台上注册的创业企业提供,涉及创业企业的服务、技能、资源与需求以及自身优势和社会责任等。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技术转让部门把可商业化的专利与知识传到云数据库中,供有意向的创业企业选择,并在虚拟孵化平台上完成知识产权转移。大学的就业服务部门把大学生数据库向虚拟孵化器平台开放,使大学生数据库成为创业企业的人才库。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通过虚拟孵化器向在孵企业提供咨询,找到有商业价值的研究机会。风险投资商等中介把数据库纳入虚拟孵化平台上,供创业企业搜索。政府可以把当地经济发展机构的内部数据库分门别类共享到云数据库中。

5.叠圈效应

“互联网+”把线上创业圈、国际化资源圈、社交网络圈、云创业圈等四圈叠加,产生1+1+1+1>4的效应,体现出网络合作创新的动态性、偶然性和多边性特征,使多边随机的交流与合作随时随地发生并融合,不断孕育出新的创新果实。叠圈效应的结果是使创业企业、孵化器、政府、产业、学研、中介形成技术流、知识流、人才流、政策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动,并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互联网+”还推动传统孵化器转型升级以及虚拟孵化器数量成倍增加,使孵化器之间的联络更加频繁,发育成更有效率的组合结构与关联模式,进一步加快虚拟孵化器的国际化合作和专业化分工,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有效帮助创业者实现定制化一站式创业。[10]

总之,“互联网+”对传统孵化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创业者的定制化一站式孵化需求将倒逼孵化体系重构,传统孵化器将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升级改造,主动纳入虚拟孵化网络中。在孵化体系重构的过程中,虚拟孵化器与升级后的传统孵化器要注意回避晕圈效应,突破赢利怪圈,解决小众化与大众化难题,调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矛盾;同时要发挥叠圈效应,使线上创业圈、国际化资源圈、社交网络圈、云创业圈等四圈叠加,使我国创新效率和创业水平显著提高。

*本文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陀螺模型的中关村新型虚拟孵化器演化研究与建议”(项目编号:914200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关村虚拟孵化器的云创业服务平台研究”(项目编号:14JGB057)、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中关村虚拟孵化器的运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1)的部分成果。

[1]牛禄青.中美创新型孵化器的主要运营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4(9):64-71.

[2]Ross Grimaldi,Alessandro Grundi.Business Incuba⁃tors and NewVenture Creation:an Assessment of Incubating models[C].Tech-novation,2005:111-121.

[3]“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虚拟化与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1-30.

[4]Lechner Christian,Michael Dowling.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Regional Networks:The Case of the Biotechnology Region Munich/Martinsried[J].Journal of Man⁃agementand Governance,1999(3):309-338.

[5]Etzkowitz H..Innovation in Innovation: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Soc Sci Inf(Paris),2003(3):293-338.

[6]Littunen H.,Storhammar E.,Nenonen T..The Surviv⁃al of Firms over the Critical First 3 Years and the Local Envi⁃ronment[J].Entrep Reg.,1998(3):189-202.

[7]Anderson A.,Jack S..The Artic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a Glue or a Lubricant?[J].En⁃trep Reg,2002(3):193-210.

[8]Autio E.,Yli-Renko H..NewTechnology-based Firms as Agents of Technological Rejuvenation[J].Entrep Reg,1998(1):71-92.

[9]Etzkowitz H..Incubation of Incubators:Innovation as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Networks [J].SciPublic Policy,2002(29):115-128.

[10]高运胜,聂清,贺光辉.三螺旋结构下台湾政产学合作模式分析——以新竹科学园区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108-113.

责任编辑:方程

The Study on The Halo Effect and Additive Effects of Virtual Incubator Platform based on“the Internet Plus”

Lv Bo
(Beijing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The internet-oriented and space-effective virtual business incubator has emerged."Internet+"will further speed up the virtual business incubator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incubation system.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virtual incubator system,examines the"disadvantages"and"advantages"of that,presents the halo effect and superimposed effects of that,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paradigm for traditional incubators upgrades and virtual incub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ternetPlus;venture;virtual incubator

F272.2

A

1007-8266(2015)08-0114-05

吕波(1973—),男,山东省莱芜市人,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孵化器互联网+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
孵化器的春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