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珊,郭杰忠,陈洪琪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2.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统计调查与分析】
“中国梦”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家庭的需求期望
——来自江西130个自然村的问卷调研
刘 珊1,郭杰忠2,陈洪琪1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2.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美丽乡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追求,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江西省130个自然村的问卷调研,运用潜类别分析方法探讨农业家庭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愿与需求期望等,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应按照“生产保障、基础建设、惠民扶持”的思路,建立持续高效、运转有序、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运行机制。在充分尊重农业居民家庭需求期望意愿的前提下,江西省农村财政经费资金缺口达119.76亿元。同时,对地处偏远的乡村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家庭需求期望;潜类别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勾画了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蓝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丰富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顺应,也是实现“中国梦”应有之义。江西农业比重大、农民人口多、农村地域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近年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投资总额达到349亿元,在8万多个村点和近千个集镇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在4万多个村点发展了特色主导产业,引导177万农民自愿加入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创办企业4万多个,解决了40万人的就业问题①资料来源于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以江西为例,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民意反应及运行机制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建设中民意反应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发展调研。Grabowski在长期对亚洲部分国家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1];Bajracharya等认为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在加强小城镇与农村联系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的进步[2];Anriquez等则论证了农村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关系[3];陈文科等讨论了中国中部地区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模式与路径[4]。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研究。杨静等分别对河北省、山东省和陕西省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民满意度、支付意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执行主、客体进行了调研[5-7]。三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行为)研究。邓宗兵等测度并分析了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8];邓蒙芝分析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意愿及影响因素[9];温锐等从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组织化程度三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加以考察[10];叶敬忠等研究了新农村中的资金问题[11]。四是农民对新农村的需求期望研究。关付新等从生产、生活、乡风、村容和管理五个方面研究了农村建设问题[12];王德海等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农产品销售困难[13];王志刚等分析了引入社会力量的可行性[14];胡维维等研究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的乡村建设[15]。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满意度评价、探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愿(行为)与需求期望等,提出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运行机制和对策建议。
农业家庭调查是获得农村建设研究数据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收集农业家庭需求期望的基本信息,课题组委托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自 2013年9月开始,历时3个月,组织进行了江西省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实地问卷调查。依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特别是距离县城远近(由此可以充分反映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影响),运用随机等距抽样的方法,在抚州、新余、赣州、上饶、宜春和吉安等6个地市中选取了130个自然村作为抽样自然村。调研员进入抽样自然村后,按照右手定则随机抽取访问家庭的样本,在访问对象上要求受访者必须熟悉家庭经济状况,以保证能够准确反映出家庭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信息。本次调研共调查了全省19个县区*分别为乐平县、永丰县、袁州区、渝水区、金溪县、万载县、玉山县、会昌县、遂川县、东乡县、于都县、铜鼓县、兴国县、弋阳县、分宜县、峡江县、南城县、上犹县和吉安县。1 103户农业家庭 2013 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情况,被调研农村居民来自全省98个镇中的130个自然村,回收问卷946份,其中有效问卷89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1.1%。调研涉及了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了解、意愿与能力、期望、效果评价及排序七个方面。
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需具备两个前提:有积极性并实现组织化[16]。调研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对农民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以下研究假说:农民个体特征(X1)、农民家庭特征(X2)、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感知(X3)、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认知(X4)、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意愿(X5)、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能力(X6)等,由此构建如下逻辑推理分析模型(见图1)。
图1 农业家庭参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意愿的影响因素逻辑框架
表1是基于调研样本和上述逻辑框架给出的统计结果,该结果在计算时考虑了样本的权重,即样本所代表的特征在全部调研家庭中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参与调研的男女比例为86.8%∶12.8%,农业家庭普遍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属于“外”事,这与江西农村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一致;本次调研中从事农业及从事农业为主的农业家庭比例达80.1%;调研家庭到县城的距离分布基本服从均匀分布,说明了抽样的随机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劳动力人口的分布比例为:小于2人(49.2%)、3~4人(43.9%)、4~6人(6%)、6人以上(0.7%),说明中国农村农业家庭正逐步由“大家庭”步入“小家庭”时代,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家庭数量的增加,单个家庭对外环境改变的能力下降,不同家庭间诉求更加多元,意见更加分散而不易集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长”影响力下降,乡村建设工作的难度重点将由与“家长”或“族长”间的博弈转变为如何将分散的意见加以集中,将民意集中也是本次调研的意义之一。
表1 农业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主观看法的问卷结果 单位:%
调研中,农业家庭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主观认知分为了主观看法和自我认知两个部分:主观认知中有54%的农业家庭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很了解(23.1%)或比较了解(30.9%),其中56.9%的居民通过政府宣传了解,27.4%的居民的了解渠道为电视新闻,有86.6%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的镇、乡、村进行过相关宣传,超过90%以上的家庭对该政策非常支持或者支持;自我感知部分有94.5%的调研对象愿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但同时觉得自己有能力参与的只有76.7%;对于参与方式的选择,60.7%的居民愿意出劳力、14.1%的居民愿意出资金、17.8%的居民愿意既出劳力又出资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本次调研共设计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做法”、“注意的问题”和“最希望对居住所在地改善的基础设施”等3个反映农业家庭需求的问题,具体的调研结果见表2。
表2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家庭需求的问卷结果
本次调研中农业家庭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政府的作用寄予了相当的期望,所以应该调动广大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农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17]。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居民(57.7%)倾向于政府对美丽乡村统一建设,同时也认可自身是工程建设的主体;30%的居民认为建设中必须“多征求农民意见”,22.5%的居民认为要“和各地实际情况结合”;对于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建设(54.2%)的呼声最高,对于江西的乡村建设而言,道路基建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
传统的需求期望分析是在问卷投票的结果上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法,即对于两个不同的选择方案,根据投票结果“99∶1”和“51∶49”做出的决策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民意选择而言,两种投票结果下居民的整体满意度是有一定差异的。为了解决这个群体决策的问题,更好地提供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家庭的满意度,本文采用潜类别分析(LatentClassAnalysis,LCA)方法对农业家庭的需求期望进行分类。
(一)主要研究方法
LCA方法是建立在概率上的多(潜)变量分析方法的一种,通过假定研究者所获得的观察资料归属且仅归属某个类别的某一水平,且该类别的各水平完全独立,借助总体参数计算各观察样本的各种反应组合的后验概率,以此进行潜在分类。根据Hagenaars的研究,基本的潜类别模型为[18]:
假设Yi为某被试i的作答变量,Li为某被试i的潜在类别,记:
(二)数据处理及结论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 软件及Mplus6.0进行分析。
1.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用来反映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江西省农业家庭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核心问题部分进行了3个维度及一致性信度检验,其中,“对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了解”、“对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意愿与能力”和“对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期望”等3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02、0.532、0.795,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22,一般而言,此系数在0.6~0.8间就可以认为内部一致可信度较高[20]。效度涉及调研结果的正确性,本次调研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中两两相关系数分布在0.196~0.622之间,各因素均显著相关。
2.潜类别分析模型。为了构建合适的潜在类别模型,采用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从潜在类别数目为1的初始模型开始,拟合了6个潜在类别模型。由拟合信息可知: 当潜类别数为3时, 模型满足了数据拟合的要求, 并且此时AIC检验量与BIC检验量均比较小 (AIC=7 401.603,BIC=7 726.703),同时模型较为简洁 (df= 50), 当增加到4个潜类别数后模型拟合优度并未见明显改善[21], 故可选择包含3个潜类别的模型作为分析的理想模型。
3.模型参数估计。对于潜在类别数为3的潜类别模型,选择EM算法进行潜在类别概率和潜在类别下各项目条件概率的估算,算法通过Mplus6.0实现,具体结果见表3。
(三)对本次调研的潜类别解释
当模型参数化后, 可以对不同潜类别依据其所属不同项目的条件概率特点进行潜类别解释。如潜类别3中农业家庭对开展电子农务使得农民信息对等、鼓励扶持外乡务工人员回乡等期望需求大的概率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潜类别,故可将各个潜类别下农业家庭不同的需求期望主导因子按照“基础需求主导”、“政策扶持主导”和“生产保障主导”3个潜类别整理。潜类别1中,农业家庭居民对“收入得到增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支持、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医疗条件”等因子的期望需求较大,而这些因子多为基础的需求,故命名为“基础需求主导”类别;同样地,潜类别2命名为“政策扶持主导”,其具体因子为:“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村务公开和农民自治自理、开展电子农务使得农民信息对等、政治民主和反腐败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第3个潜类别含“加大技术及科研人员扶持、农业生产的制度
表3 潜在类别概率和潜在类别下各项目条件概率的估算结果
保障、组织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扩大就业、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等因子,为“生产保障主导”。在参与调研的6个地市中,赣州(66%)和宜春(40%)等地农业家庭居民对基础需求有一定的呼声,新余(66%)、上饶(84%)和吉安(80%)等地农业家庭居民对政策扶持需求强烈,抚州(60%)等地农业家庭居民的需求期望在生产保障方面比较突出。调研发现,各地农业家庭的需求期望是有不同诉求的,应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的农业家庭需求期望。
毋庸置疑,资金是上述运行机制建立和运转的最基本保障[22]。本次调研中对“您希望政府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中提供的帮助”中,86.4%的农业家庭居民都选择了“资金支持”,充分说明了农村建设中农业家庭居民对公共财政的关注度,财政经费的合理运行分配是“中国梦”下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一。以财政经费的合理分配为例,本文运用上文的潜类别分析结果及调研数据,估算了参与本次调研的赣州、新余、吉安、抚州、宜春和上饶等地市满足农业家庭居民需求期望的财政经费预算的资金缺口(小计:119.76亿元),以及农业家庭居民愿意承担的自筹经费额度,具体见表4。
表4 参与调研的6地市满足农业家庭居民需求期望的财政经费预算的资金缺口
注:a.由笔者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2013》及各地政府公报自行整理计算;b.由上文潜类别计算结果得来;c.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测算。
确立农业家庭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借鉴先进经验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地处偏远的乡村要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便捷的公共交通缩短地理距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应按照“生产保障、基础建设、惠民扶持”的思路,建立持续高效、运转有序、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运行机制。同时,财政经费运行分配应考虑农业家庭本身的诉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分配,满足不同的机制运行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报告的仅是针对本次调查样本所作出的统计结果,限于样本的数量,这些数据所得出的相应结论,其稳健性等有待在后续的调研工作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这也是课题组的工作任务之一。
[1]GrabowskiR.EastAsianIndustrializationandAgriculture[J].JournalofAsianEconomics, 1993, 93 (4).
[2]BajracharyaB,AllisonJ.EmergingRoleofICTintheDevelopmentofKnowledge-basedMasterPlannedCommunities[C].Knowledge-BasedUrbanDevelopment:PlanningandApplicationsintheInformationEra, 2008.
[3]AnriquezG,HaenHD,Cramon-TaubadelSV,etal.Invest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FoodandAgriculture:AssessingAgriculturalCapitalStocksandTheirImpactonProductivity[R].HowtoFeedtheWorldin2050.ProceedingsofaTechnicalMeetingofExperts,Rome,Italy, 24-26June, 2009.
[4] 陈文科,刘田喜,陈汉华,等.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与路径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J].中国农村经济,2010(5).
[5] 杨静,孙文生. 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
[6] 骞芳芳. 贫困地区新农村政策执行情况研究——以陕西省永寿县北屋村为例[J]. 学理论,2012(20).
[7] 周玉玺,岳书铭,刘光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选择偏好与支付意愿调查研究——山东省东部地区的证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2(2).
[8] 邓宗兵,王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9(13).
[9] 邓蒙芝.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3).
[10]温锐,陈胜祥,邱贵明.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实证研究——以江南某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7(5).
[11]叶敬忠,安苗. 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投入意愿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7(1).
[12]关付新,赵传海,张爽. 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意愿及其启示——基于对河南省农村和农民的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2008(4).
[13]王德海,孙素芬,孟鹤,等.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生产发展问题与需求分析[J]. 农村经济,2009(4).
[14]王志刚,王启魁,王智斌,唐国林.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效果的作用机理——基于北京郊区533 个村庄的问卷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2(7).
[15]胡维维,郑进.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3).
[16]谢菊.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问题[J]. 学术探索,2006(1).
[17]贺国强.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J]. 求是,2006(7).
[18]Hagenaars,OorschotJV.MeasuringandComparingSolidarityAcrossEurope:TheUseofLatentStructureModels[R].LannooCampus, 2014.
[19]Vermunt,JeroenK,Magidson,etal.LatentClassAnalysiswithSamplingWeightsAMaximum-LikelihoodApproach[J].SociologicalMethods&Research, 2007,36(1).
[20]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6).
[21]MakotoChikaraishi,AkimasaFujiwaraShinjiKaneko,etal.TheModeratingEffectsofUrbanizationonCarbonDioxideEmissions:ALatentClassModelingApproach[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15,90(1).
[22]段小力. 财政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J]. 江西农业学报,2014(5).
(责任编辑:崔国平)
关于稿件初审结果查寻方式告作者
本刊对来稿实行三审制,即初审、二审、三审。为了使作者及时了解自己文章的处理情况,本刊编辑部在网站上特别设置了“初审通告”栏目,及时公布稿件初审结果。具体查寻方法为:登录“西安财经学院”官网,依次访问“职能部门”→“期刊管理中心”→“论坛编辑部”→“初审通告”即可;或直接访问:http:∥qikan.xaufe.edu.cn/ltbjb.asp?D_CataID=A00080009。请作者朋友及时在此查寻。
《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
The Expectancy Research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ith Agricultural Household under "China Dream":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from 130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LIU Shan1, GUO Jie-zhong2, CHEN Hong-qi1
(1. Math &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Ji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2.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China)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under "China dream"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China'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ethods, lifestyles and valu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from 130 villages in Jiangxi Province, using latent class analysis, to find the expectancy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 The study shows, Jiangxi Province should follow the "production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Huimin support" to establish the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orderly functioning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In full respect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demand expectations wish to do so in rural areas in Jiangxi Province in funding shortfall of 11.976 billion yuan. Meanwhile, to increase the remotenes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particul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for roa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expectancy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 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
2015-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丽乡村建设民意反应及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7136302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新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链的产业关联度及其演变趋势研究》(14YJC630085);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产业融合趋势下赣鄱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研究》(14YJ38)
刘 珊,女,江西南昌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统计分析,管理决策; 郭杰忠,男,江西南康人,法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管理,农村建设; 陈洪琪,女,江西泰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农业市场。
F224.0
A
1007-3116(2015)11-00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