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社会、开放办学”,实践一条从公益到社会,再到产业,又自然回馈到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学校相继成立浙江创意园、省服务外包示范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三大园区,在园区的招商过程中,将“全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作为企业入驻的必要条件。学校将多个专业与园区企业对接,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课业链与技术链、能力链与人才链的“一体化”。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该校,并专访该校校长贺星岳。
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长期合力推动的结果
《职业技术教育》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贵校在多年实践中推行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请问贵校是怎样走上这条路的?
贺星岳 :我们学校地处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探索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有其必然性,也有其或然性。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 年由温州冶金机械厂和浙江第一高级技校联合改制共建而成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温州冶金机械厂当时是温州最大的国有企业,因负债、亏损而濒临倒闭。我校抓住时机,整合冶金机械厂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使之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职业教育优势资源,肩负起国企改制解困和高职教育发展两大使命。学校迎难而上,统合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借助厂校联合改制的背景优势,挖掘校办企业的教育功能;与学校主管单位杭钢集团的多个二级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以投资或控股的形式自办企业;发挥学校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契约机制引企入校,多渠道构建了校企一体开放办学的平台,完成了从“厂办校”到“校办厂”的转型升级。
从理念创新到管理变革
《职业技术教育》:如何理解您所讲的“校企一体化”?
贺星岳:校企一体化的“一体化”在这里是指关系属性的形态。本源体是分离的,是多主体的,但内在的某些联系促成了相互的深度融合,称之“一体化”。这里的“一体”是“化”的结果。学校与企业本来是独立的两个主体,由于两者间存在着某些价值诉求共同和利益相关的诸多要素,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出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的结合,这就是校企一体化的基本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在,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从“校企合作”到“校企一体化”的推进,不仅仅是理念上质的飞跃,更对学校管理提出严峻挑战。贵校是如何从体制机制的变革来保障这种理念的实现?
贺星岳:通过一体化构建使学校主体的“教”与企业主体“产”相互融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抓住了参与主体的内在本质,构建“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形成各主体合作的长效机制。这五位主体是:政产学研市,即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市场。“五位”中政府体现办学方向、项目和经费的主导性;行业企业体现全面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引导性;学校体现育人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主体性;科研则是五位一体质量的保障,也是五位一体的动因;市场及社会是服务的起点和终端,承担评价与检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功能。五个要素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服务利益联合体”。通过利益互赢、责任共担、契约化管理确保产教的深度融合。
践行重在重构教育教学流程
《职业技术教育》:贵校是如何将校企一体化办学理念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
贺星岳:为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理念,我校努力探索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基于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实施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紧密结合,推行校企利益双赢的运行机制和方法,探索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的教学规律。
我校以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为切入口,探索企业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律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全面推行生产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为一体的教育改革,形成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模式,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工作实习证“三证”并举,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三三制”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校企一体化教育教学流程的操作体系分为学校教学性生产生态系统和企业生产性教学生态系统。教学性生产生态系统是指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甚至校内的专业性实训教学是在生产过程或模拟性生产、拟景式实验中完成的,使专业性与生产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专业教学实践与专业生产实践的链接。生产性教学生态系统是指企业的生产因学校服务的介入和企业自觉分担育人职责的履行,力求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学习性生产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统一,使生产职能增添了教育性,在同样的产品中注入了不同的内涵,形成了生产性教学的新模式。
园区是校企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职业技术教育》:在调研中我感受到,贵校通过三大园区的建设,较好地促进 “产”与“教”在过程上的融合,正在改变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状态。我们所关心的是,学校如何促进这些实践平台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贺星岳:应该说,三大园区的建设为我校专业建设、学生专业实践争取到广泛的社会资源。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是全国同类城市中首个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知识产权园区,浙江创意园被列为温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被浙江省商务厅授予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以三大园区为依托,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共有平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生产共时,要求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及安排要结合企业的生产时性,企业安排学生的实践岗位要尽量考虑与实践教学的计划和内容相联系;第二,技术资源共享,就是强调高职的人力、智力、研发等优势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市场化等优势充分整合,使之成为教育与生产共享的资源;第三,课程体系共建,就是把专业课程与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结合起来,专家与行家共同为学生制定课程;第四,专业队伍共建,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重要体现,让合作专业的教师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和新产品研发的骨干,让企业的技术师傅成为学生生产实践的指导教师,以提升校企双方专业团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