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师毅
大家之言:论经济新常态
本刊记者 师毅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经济趋势从未如今天这般扑朔迷离。针对这一情况,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调研,为我们在下一个时期顺势而为,获取经济红利,用智慧跑赢经济下行压力,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
中国经济增速低于7%是通货紧缩,高于9%是通货膨胀,按照滤波法,中国经济正常增长在率7%~9%之间。两位数的增长从来不是中国的正常增长,从来都是过热增长,是宏观政策需要避免的事情。
当前经济压力在于要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产生的后遗症。很多紧缩性政策迟迟不放开,迟迟不回归中性,压得经济过低。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把过热的因素处理完,政策回归中性,7.5%的经济增速完全不成问题。
对于经济大局,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具备哪些特征?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大体上在两点上比较一致:第一是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甚至中速增长转换。第二是增长方式从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转向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增长。这两者有着很不相同的情况。前一点,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了中高速,并将进一步降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取得了朝野共识。至于第二点,经济增长的优化、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说增长方式的转变,却是一件尚未实现、有待努力的事情。
中国过去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因为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还有比较优势的有以下几个领域:第一,可以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新的电子产业、材料产业、精密仪器等;第二,互联网有很多新的业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快递业务等;第三,新产业如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第四,即使不少过剩产能产业,像水泥、钢铁、电解铝,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也会创造很大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有8%的增长潜力,今年达到7%左右的增长没有问题。
新常态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现在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要调整,新常态是一个调整结构以后的经济,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三是要寻找新的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靠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而过去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力,都已不能适应新情况。
常态下,知道暗室操作的人能挣钱。新常态下,借助网络,生人之间可以做生意,这是很大的不同。从外部环境来看,常态下政府很牛,推动一切发展,新常态下企业家地位提升。
也就是这两三年来,我们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从经济到社会道德,到政府,我觉得这些变化都是新常态。而这些新常态合起来,都是建设一个以企业和市场为基础的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也推动我们经济能够持续地发展和有效地转型。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走向正常状态的新标志。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7.4%的绝对增长值已经非常大了。我觉得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要真正开始注重质量的增长。
新常态需要新思想,中国未来会有很多青年走上就业岗位,这些青年就业者如果第一天就拥有高科技和互联网思维,懂得现代服务业新的创新模式和创业模式,中国未来的机会非常大。
不要幻想中国房地产会崩盘,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杠杆率没有那么高。
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显然也进入了新常态。对中国楼市来说,2013年和2012年实际上是一个不太正常的年份,它比2011年上涨将近40%,这种增长是不正常的。
随着去年交易量的下降,特别是新开工面积的下降,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房地产有很大风险,唱空的人有不少。房地产目前的情况,才是真正的正常态。
在新常态下,有关部门应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让企业有更多的钱用来搞生产、搞科研。通过减免企业缴纳的税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手段,来鼓励实体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当转变思路,做到“放水养鱼”,大力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让更多老百姓有能力去消费。
新常态下,中国移动互联网和其他互联网业务都保持了强势增长,将用十年时间把小米做成世界第一。
创业20多年,觉得一家企业要把多元产业做好非常不易。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专注,小米就是一家极其专注的企业,只做三类产品—手机、电视、路由器。我们发布的其他一些消费类电子产品是别的公司做的,还有一些按照小米模式做的产品,如小米家装,则跟小米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