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影像》一部133000帧的真实抗战史

2015-01-05 10:30雨辰
电影 2015年10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胶片纪录片

文/雨辰

《燃烧的影像》一部133000帧的真实抗战史

文/雨辰

01-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早在2014年下半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就开始研究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做点什么。作为这座国家级电影档案馆的带头人,馆长孙向辉主张充分利用本馆资源,用更新颖的方式呈现馆藏电影资料的历史价值——她开创性地提出用早期纪录片剪辑成一部影院纪录片。这也意味着,这部电影的每一秒、每一秒的24帧都是真相——使用的素材将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抗战时期纪录片,再经数字化、修复、考据、精剪、配音而成。

然而要知道,在资料馆的库房里,没有人系统完整地看过那些抗战时期的老纪录片。原因之一是素材数量巨大,其次处于保存中胶片,每一次取用都将对这些珍贵胶片留下痕迹。这让是否有足够的素材支撑完成这部要在影院公映的大电影成为最大疑问。

而且,即使库房里存在所需影像,胶片的物理、生化状态是否还能上机也不能确定。不能上机,意味着无法完成数字化,更谈不上修复、利用。

普通观众可能并不了解,电影胶片是有寿命的。理想状态下,黑白的银盐胶片理论年限是100年,且必须是最佳保存环境,很多胶片未到年限就会因为温湿度的原因提前酸化溶解。1931年的胶片,如今已经84岁,1945年的胶片也有70岁,可以说都到了胶片保存的临界点。虽然一部分老胶片,尤其是易燃片在80年代经过做过安全片的副本,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力量的局限,其化学状态也不够稳定。

《燃烧的影像》项目上马后,这批抗战时期的纪录片提前进入了系统数字化整理和修护计划中。

经过第一阶段的素材观摩工作之后,主创团队稍稍松了口气,现有的胶片素材基本保存状态良好,内容比较丰富,可以满足纪录片的创作。当时对作品有三个结构方案:第一,做全景式的抗战史纪录片;第二,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以特写的方式展现抗战中某个不为人知的事件及其细节;第三,以有声胶片为主体素材,用胶片原声带上的抗战歌曲为叙事线索,串连起整部作品。反复研究论证,导演黎涛和总撰稿李镇决定采用第一套方案。

02-观看故宫受降仪式的老百姓

04-百团大战

03-解放区大生产运动

05-战火中的难童

第一方案无疑是最稳妥的,但也是工作量最大,难度也最大。时间一天天过去,每一个参与者都很疲劳。但真正让人感到沉重的,是在素材里看到的一切,那和过去从文字中了解的历史不一样,太多无奈的离别和惨痛的牺牲,让那句解说词“有些画面使人不安和恐惧;有些令人激昂和振奋;有些则让我们感叹和深思。它们在诉说,在呐喊;它们也在流血,在燃烧。”成为所有观看过素材片的工作人员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在拣选素材中另一个重大发现,是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即使在日本的相关档案资料中,对此也有大量详尽记录。但因为那是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技术条件有限,拍摄的活动影像很少。而现存的影像资料,多为国民政府的电影机构、国民党随军记者拍摄,也有少部分来自于私营公司、外国记者,以及缴获来的日军纪录影片。导演组联合文案组,多次在看片的原始记录中,“打捞”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抗战影像,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史实。

电影圈的人都说,中国电影资料馆有宝贝。《燃烧的影像》的确呈现了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500多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纪录影片里精挑细选,最终在284部纪录片中精选133000多帧珍贵画面。《燃烧的影像》不是一部商业故事片,也许一些真实的历史画面缺乏美感和诗意,但它比任何依靠技术讲故事的电影都更能震撼你:

你知道1938年12月南京守军退出城市,回望南京市的最后一眼吗?那个摇曳的镜头,空洞而模糊,却散发着无尽的苍凉!

你看到过1938年中国空军飞到日本领空,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壮举吗?

你见过真实的平型关大捷、长沙大捷、武汉空战吗?

你知道台儿庄大捷之前,一些中国孩子在战场上做什么吗?

你知道淞沪会战为什么被称为血肉磨房吗?

你知道哪些中国人用血肉铺就了滇缅公路吗?

你看到过白求恩本人如何救治伤员吗?

你知道日本军官如何在20多万中国人的故宫里颤抖着投降吗?

你见过汉奸川岛芳子最后的审判吗?……

如果以上问题,你的回答是“没有。”那么,可以来看看《燃烧的影像》。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胶片纪录片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胶片复兴?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