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秀荣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这首诗历时十多年,现在仍然受到广大诗
词爱好者的关注,对大家的厚爱,我在此深表
感谢!这首诗是我专为参加2002年《中华诗
词》举办的“七夕相思节·二十万元寻当代王
维”诗词大赛而写的,因幸运得到评委青睐,
被评为第二名。
根据诗赛规则,参赛作品须嵌入“红
豆”。我就依据红豆展开联想,用比兴方法寻找
意象中的参照物。红豆的表征是红、圆、相思代
称,我就从它的色、型、相思切入。首先想到的
是麻将牌中的骰子,写出一首《赠物》:
奇珍不算金.一物赠知音。
骰子嵌红豆,相思入骨深。
但这一意象不是我的独创。唐人温庭筠早已有
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又想到心,写出一首《寄意》:
寄意天涯客,离家岁月深。
相思把红豆.日日见丹心。
仍觉不满意。那就写首关于送别的吧。因我经
常送丈夫出差,送孩子上学。亲情最浓,常惹
起相思。那种别离滋味,只有亲历者感觉最
深,而且是未别先相思。想到送别,即想到
柳,一想到柳,一副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图画
立刻弹出脑海,浮现眼前:田野边,大道旁,
几株合围老柳披着夕晖,柳梢上一枚通红的夕
阳,把万道霞光洒满蓝天,几许彩云,随意挥
写。整个画面色彩鲜明,情感浓烈。看到夕
阳,随即悟出,这不就是要寻找的红豆吗?那
满天的霞光不就是红豆溢射出的满天相思吗?
我陶醉于其中。两句诗也顺其自然地流出: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是
“已把相思写满天”,还是“先把相思写满
天”,当时颇费踌躇。经过推敲,觉得“已”
包含“先”,比“先”还先,最后一句定下来
了。然后交代HJ送别的季节、去向、路程以及
离别场景: “南国秋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生
烟。”一首诗完成了。说实话,当时并没觉得
有多好,只是没有什么毛病,挺稳妥而已。
前两句诗和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出入。这里
面还有段故事呢。先说为什么是秋呢?一、我
第一次见到王维的《相思》诗是在范文澜的
《中国通史》上。那里记载的是“红豆生南
国,秋来发几枝”。二、我查了《辞海》:红
豆秋天结实,秋天极易想到红豆,现实一点。
三、秋天是适于写离别诗的季节。 “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乐
游原上清秋节,长安古道音尘绝”(李白)。
还有一点,春柳之绿和秋柳之绿是有区别的:
春柳是欣欣向荣之绿;秋柳有一种惨淡之绿,
易增愁绪。再说为什么是“柳生烟”呢?柳烟
即被赋予人的情感,是离愁别绪的代象。柳本
无情,因人离别而受感染顿生愁烟。
后来,在江苏无锡领奖的时候,我发现这
首诗被改了两个字,即现在人们看到的“春”
和“含”。记得领奖后第二天早餐,和著名诗
人、诗评家丁芒老师同坐一桌,谈及我诗被改
了两个字的事情。丁芒老师对我说是他给改
的,因为他极喜欢这首诗。另有两位老师,一
位姓董,一位姓严,三人同问改得比原来的如
何?我当时回答的大体意思是:各有千秋,秋
改成春,别有一番韵味。“生”,有张力,有
动感,稍嫌粗; “含”,内敛,蕴藉,雅致。
经过十多年的流传,经过广大读者意念中的再
创作,证明这首诗中的两个字改得好。
我和丁芒老师素昧平生,以后也再没有与之
联系过。但该诗不能埋没了丁芒老师的功劳。我
不敢擅美,特向他老人家致以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