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十大看点

2015-01-04 04:03
共产党员·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出庭立案机关

看点一:受案范围扩大

【点评】经过20多年的实践,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已经不仅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权利范围在单行法中不断扩大。“这是这部法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进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扩大受案范围是总体趋势,进一步明确列举可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不予受理。

看点二:行政机关不得干预、阻碍立案

【点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龙非认为,虽然这是一个宣示性的条款,但把这个要求写进来,体现了在行政诉讼中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

看点三:可口头起诉

【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认为,这一规定方便了当事人行使诉权。“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采用口头方式起诉。这种做法在实践中操作性较强。但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起诉都要符合条件,如有明确被告、基本事实等。”沈岿说。

看点四:应当登记立案

【点评】“这样做减少了对原告起诉的阻碍。”龙非说,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实体审查,以后法院立案主要是对原告的起诉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进行判断。新规定同时要求法院要对当事人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释明,给予指导。虽然会给法院增加工作量,但这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一种保护。

看点五:起诉期限延长到六个月

【点评】“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延长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原告的起诉期限,由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当中的三个月延长到了六个月,并且对一些特殊情况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可以给原告更多的时间来提起诉讼。”王敬波说。

看点六:行政首长出庭

【点评】“修改后的法律把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是特别强调,老百姓告官要见官。”王敬波说,虽然由谁到法院去应诉,并不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但是通过这种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案件的解决。

看点七:可跨区域管辖

【点评】龙非说,行政审判面临的症结性问题就是行政的干预。一些基层法院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和行政机关,导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法院的“地方化”问题对公正审判造成的影响,从体制层面给行政审判注入了一剂十分有效的“强心针”。

看点八:不执行可拘留行政机关责任人

【点评】“这一规定对于促进执行还是比较有力度的,虽然有‘社会影响恶劣的限制,实践中可能会慎重使用这个手段,但是拘留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王敬波说。

看点九:复议机关是被告

【点评】实践中复议机关为了不当被告,维持原行政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行政复议制度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一修改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行政复议因许多地方和部门复议机关做‘维持会而导致复议公信力严重下降的现实困境。”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看点十:明确提出要解决行政争议

【点评】“行政诉讼本来有三大功能: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解决行政争议,即监督、救济、解纷。”姜明安指出,过去仅注重行政诉讼的监督和救济功能,而忽视了它的解纷功能。

“把解决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目的是对行政诉讼性质、功能正确认识的结果,为扩大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据。”姜明安说。(据新华社)

猜你喜欢
出庭立案机关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从高粱双反立案调查说起
打开机关锁
拉加德出庭
立案
“先调查,后立案”为何不可?
副省长出庭应诉体现了权力的谦卑
鉴定人出庭经验谈
论立案登记制度中对恶意诉讼行为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