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特质变化,对其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当下我国辅导员职业化面临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周期短和稳定性差、工作职责不明确以及发展通道单一的困境,这些已经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通过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职业保障以及推进辅导员工作学科化有效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化 路径 困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的重要成员,是履行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供给和支持,随着岗位专业性程度的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作为一种有效路径设计越来越重要。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低、岗位稳定性差、职责分工不明确和职业发展通道单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1 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职业化主要指涉经过教育和培训,形成与之匹配的职业准入、发展制度,进而促进社会对该职业普遍认同。辅导员职业化指一部分教师愿意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推动建立相应机制、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确保职业稳定性。我们可以给辅导员职业化下这样的定义,指经过专业培训符合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保持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相对稳定性,①具体包括:岗位专业化、职业稳定化、发展模式化等。
岗位专业化,主要指涉的是要成为辅导员,必须通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培养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辅导员是一种职业,不仅是从业者谋生的重要手段,更主要的是从业者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从业者必须掌握开展本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从业者需要明确的从业规范,具备符合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职业稳定化,指从业者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奋斗终身的职业来对待,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最大的障碍在于辅导员作为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在具体实践中,以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政策性的路径设计,辅导员已经或隐约成为青年人起步的临时之策,这不仅对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工作者有着强烈的暗示,因为他们明确知道他们今天的工作就是临时性的、随时可替代的工作,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困扰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实际上这不仅造成当下队伍的不稳定,也使辅导员经验的积累缺乏持续性。
发展模式化,指的是这一职业的从业者已经对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形成良好且有序的模式,如一名辅导员经过几年努力,能够成为更为优秀的辅导员,当这更为优秀的辅导员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没有答案。实际上,一名辅导员经过几年努力,基本都转岗离开辅导员岗位。尽管现在国家把辅导员职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但这三个等级对应着什么,是职务?职级?亦或是待遇?显然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明确。任何一个职业如果没有了发展的模式化,从业者就无法静心从事这一职业,因为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从业者产生职业困惑。当下,辅导员发展实现模式化需要努力的空间还比较大。
2 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
(1)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迅速增加,以及独生子女、网络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在校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管理能力,需要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同时具备专业的素养和积累丰富的经验。现有体制下,大环境普遍并不认为辅导员是一个需要专业的工作,甚至等同于事务性的简单岗位,这一偏见导致辅导员对专业以及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的努力都大打折扣,这必然造成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实际并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已不能满足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无法适应学生和学生工作的发展,有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形象。②
(2)工作周期短,稳定性差。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特别是在尚未形成辅导员职业化路径之时,辅导员成为一种“青春饭”的年轻人“专利”。一方面,工作周期短、岗位变化频繁的现状使多数辅导员对自我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工作热情、责任心,也必然导致他们不能潜心专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辅导员的用人方式上采取的“社会化”模式,把辅导员作为局外人予以对待,使得辅导员不仅校内岗位流动频繁,其跳槽相比专业教师也是较高的,这对于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支职业队伍。即便是在岗专职,个别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把辅导员工作视为“跳板”;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这一工作的充分思想准备和专业知识储备,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更无从谈起。
(3)工作职责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将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首要职责。但思想工作的显性彰显不够,内在性比较突出,辅导员作为一种良心活的特质比较明显。如果一些辅导员缺乏责任心,就必然成为无事可做的自由人,这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无益的,这一判断如果给人印象深刻,就必然造就大量的琐碎的、临时性、事务性的工作由辅导员来承担,从而冲淡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向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的转化。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耳濡目染有时比机械传授的效果更加明显。就像我们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所宣称的“公平”、“平等”等价值,所宣扬的“法制”等精神,无论理论讲解得如何有效果,一旦受教育者感受到事实并非如此,那效果就大打折扣。换句话说,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多高,但其本人思想政治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其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且在一种当下的体制下,辅导员的局外人身份似乎很难让其对工作本身以及赋予的职责有着强烈的认同感。endprint
(4)发展通道单一。人们的行为一定是由其意识活动支配的,而人的意识活动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思维、感性意识和本能无意识。③从自利角度来看,辅导员首先是他自己本人,然后才是教育人的人,最后才是公民。辅导员作为一个既定职业也和普通公众一样具有自身利益的诉求,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他们会依据自身的能力、学历和担负的任务期望相应的利益要求,同时还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如果诸事不顺的话,加上职责的不确定,要实现辅导员对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认同感,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辅导员,承认其个人利益存在是合乎人性的、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的。当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果辅导员自身认同这一职业,其自身最大或最为更本的利益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3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3.1 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准入制度作为现代专业性职业发展过程中新兴的职业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工作的最低标准。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辅导员的准入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条件和要求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标准。④选聘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关键,不仅考核学历以及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更要参考能力及职业志向,了解其是否做好长期从事的思想准备。首先,制定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体系。制定准入标准,实施准入制度,对辅导员实行资格认证,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其次,要优化辅导员素质结构。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与专任教师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职前职后辅导员培训制度。目前教育部制定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应当成为各高校的参照依据,建立多类别、分层次的培训格局。坚持业务精和政治强的标准,突出学科交叉的队伍结构,切实把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人才纳入辅导员队伍。最后,拓宽选聘渠道。分析研究辅导员队伍的组成特点,根据标准选拔,通过培训指导、分流转岗等方式优化队伍。
3.2 提高职业保障
完善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包括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和岗位津贴保障。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要从制度上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权益,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保持队伍稳定。强化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认同感,将辅导员培养制度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体系,享受专任教师同等待遇,定期组织培训。⑤专设辅导员职称系列,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学生事务专业技术职务,提供专职辅导员学术发展专门通道。专职辅导员可以兼职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干事、学工办主任、院系团委书记等职务,承担军事理论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选拔辅导员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情况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各类纠纷时有发生,为保证辅导员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还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障辅导员在工作开展中的权益,解除后顾之忧。
3.3 推进辅导员工作学科化
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学科化。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理论研究。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要充分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对工作规律的研究。其次,要提升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假如辅导员工作没有理论研究支撑,将缺少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石。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拓展辅导员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研究资源。另外,通过设立辅导员专项工作研究基金,结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展开定性和定量的实证研究。再次,健全辅导员专业教育机制。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制定并实施辅导员层次提升计划,鼓励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深造。最后,推(下转第89页)(上接第85页)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发挥高校丰富的资源优势,设置学生管理的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专业化的辅导员人才队伍培养,为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积蓄力量。⑥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和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关乎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只有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注释
① 梁星庆,黄基秉,等.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② 李海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2):67.
③ 刘少杰等著.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④ 孙元鹏.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与路径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5).
⑤ 孙其昂.高校职业辅导员的理念与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8.
⑥ 王发棠.高等教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视野期待[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