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风慕竹
向死而生
文/清风慕竹
三国两晋时期,出身于名门世家的皇甫谧成名很早,26岁就以一部《帝王世纪》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建树史学,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会成为一代史学大家。然而,42岁时,一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皇甫谧得的是旭痹,一种严重的风湿病,经络阻滞,邪毒於积,十分痛苦。他看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药,可病症并未得到缓解。那时社会流行服五石散,对治疗伤寒有一定疗效,皇甫谧有病乱投医,也跟着服用,结果病没见好,身体更糟糕了。
病痛中的皇甫谧内心充满恐惧,常觉得命不久矣。那种无休止的痛苦,让他活得十分绝望,他甚至几度试图自杀,幸亏被叔母拦下。痛定思痛,皇甫谧想,既然找不到良医,为什么不自医呢?于是,他下决心学医,针对自己的症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针灸上。
对于皇甫谧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书,但能够借鉴的书也就《黄帝内经》、《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寥寥几部,而且这些医书“其义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非常混乱。
不过,求生的欲望给了皇甫谧强劲的动力。他一边钻研前代渐已成型的经络学说,一边以自己为试验对象,在身上寻找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记录体会和感受。这个过程相当艰难,他不仅要忍受针刺肌肤的痛苦,还要忍受久治不见成效的绝望。一条条经络的探索,一个个穴位的尝试,皇甫谧用超人的毅力延续着自己的生命,也绘制着一部医学鸿篇巨制。
长达十卷的《皇帝针灸甲乙经》就这样诞生了,它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验证,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统一了穴位名称。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以及津液运行、虚实补泻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奠定了针灸学科的理论基础。
皇甫谧活到68岁,以他的医学成就,被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成为了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过“向死而生”的生存智慧,说人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兵法讲“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实都是说面临绝境,更能激发出人生命的潜能。皇甫谧应该是这些理论的一个有力例证。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不幸可以毁灭人,也可以造就人,只要你不被自己打败,就没人能打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