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观察

2015-01-04 08:58肖桂祥
当代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丙氨酸黄疸肝炎

肖桂祥

确诊病毒性肝炎的病情严重与否,主要的依照标准是对患者胆红素值的检测与判断[1]。如果患者体内的黄疸长时间没有退却,就有可能发生干细胞液化和凝固性坏死而导致的死亡[2]。该病的病发率与胆红素值呈正比。虽然,目前有很多种西医治疗的方法,但是从总体效果来看,疗效不明显,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用中医的活血药和西医相结合的疗法对肝炎中毒黄疸的病症进行有效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吉安县中医院就诊的肝炎重度黄疸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病程3周~5年,胆红素值171~359.1 μmol/L。对照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0~58岁,病程,3周~4年,胆红素值为171~350.6 μmol/L。2组性别、年龄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纯西医治疗,给患者口服维生素C和Vit.Bco,同时,每日还对患者注射丹参注射液20 mL和粗肝细胞生长素100 mg[3]。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给患者使用清热利显、凉血活血的中药进行临床治疗。这两者中药主要由茵陈、丹参、白茅根各30 g;大黄、郁金、丹皮、败酱草各15 g;赤芍60 g;生地和茯苓分别为16 g、10 g。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给其中药中加入半夏和竹茹各10 g;湿重的患者加猪苓20 g,蔻仁10 g;热重的患者加黄芩、栀子各10 g。每天1剂中药,加水浓煎2次,每天早晚服用,每次1小碗即可。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3.1 观察2组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在治疗前后的数据,并进行记录对比。

1.3.2 疗效评价标准[4]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以服药后8周内计算,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低于51.3 μmol/L,无其他症状,可判定为显效;内总胆红素降至171.0 μmol/L以下,并逐渐降至正常,或者小于51.3 μmol/L,其他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可判定为有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显效27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2组肝炎重度黄疸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观察组治疗后胆红素为(27.2±6.1)μmol/L,对照组为(95.3±22.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为(48.1±18.8)μmol/L,对照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为(160.9±68.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肝炎重度黄疸患者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比较(±s,μmol/L)

表2 2组肝炎重度黄疸患者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比较(±s,μmol/L)

组别 时间 例数 胆红素 丙氨酸转氨酶对照组 治疗前 40 370.5±100.3 548.5±130.9治疗后 95.3±22.6 160.9±68.0观察组 治疗前 40 393.3±191.2 534.4±186.3治疗后 27.2±6.1 48.1±18.8

3 讨论

肝炎重度黄疸的病理关键在于热血和血瘀两种情况,导致生病的首要原因就是毒,其次淤是导致病理之本。要治疗重度黄疸,就要对其进行解毒,最主要的就是要先行进活血化瘀、清热利湿[5-6]。因此,在治疗这样的病症时,凉血再搭配清热利湿的就可以达到解毒的作用与效果。

重度黄疸肝炎的整个治疗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黄疸前期、黄疸中期、黄疸恢复期。肝炎中毒黄疸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恶心、肝脏部位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一般患有肝炎重度黄疸的患者,在急性期内都是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要及时的住院治疗,经过治疗之后,一般都能够恢复的很好,虽然说患者唾液中不含有病毒,但是在急性期间还是最好在病情好转前不要进行同餐。

病毒性肝炎所含的胆红素非常的高,而且其的病理机制相当的复杂:(1)病毒的持续作用会对肝脏细胞有所损害;(2)中毒肝炎患者体内的毒素作用会激活血栓素。这样的症状都是属于黄疸的范围之内。中医认为,因为湿热的毒素对脾胃的侵入,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才导致肌肤乃至全身双目发黄[7]。该处方中包括:茵陈、丹参、白茅根各30 g;大黄、郁金、丹皮、败酱草各15 g;赤芍60 g;生地和茯苓分别为16 g、10 g等几种药材所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西药具有很强的消炎和保护肝脏细胞膜的作用,增加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够及时地改善循环的障碍以及结蹄组织的代谢,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保护患者的肝脏细胞不受到损害,而中药的汤剂里的各种草药,具有护肝、抵抗毒素的作用,增强细胞的自身免疫力。相关研究表明,赤芍和丹参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减少红细胞聚集,使损伤组织修复与肝细胞再生和调节功能。文献报道,赤芍对高黄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能够起到利胆护肝的效果。茵陈、大黄等中药事实证明,其具有抗炎调整免疫细胞的功能效果,促进细胞的再生,具有护肝降酶的作用[8]。因此,凉血、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都是解毒的配方中有利的药物,可降低胆红素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病症和患者的身体情况,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肝脏细胞的再次损伤,从而减少肝炎中毒黄疸的发生。而活血化瘀的药物加上清热利湿和化痰活血的治疗效果明显,药方中的赤芍具有利胆、抑制黄疸的作用。

所以,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下,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脏的功能,增强肝脏细胞的免疫作用,抑制病毒的侵入以及抵抗肝脏纤维化[9],从而提高对该病症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因此,以此中药然后再结合西医治疗肝炎重度黄疸,事实证明,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

[1] 韩冰,张顺财.Thl 7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形成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5):480-486.

[2] 陈瀑,严立,叶获庆,等.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1,40(3):239-241.

[3] 娄光亮.从中医免疫理论自身免疫的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6):42-4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

[5] 郭淑云,李墨航.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黄疸经验[J].中医研究,2012,25(5):41-43.

[6] 李森,谢人明,孙文基,等.黄蔑利尿作用的比较[J].中药材,2010,33(2):264-267.

[7] 孙传铎,陈晓慧.叶下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6):452-455.

[8] 刘士敬.中医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思路[T].中国中医药,2010,8(8):1-2.

[9] Manns MP,Czaja AJ,Gorham JD,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Hepatology,2010,51(6):2193-2213.

猜你喜欢
丙氨酸黄疸肝炎
《世界肝炎日》
鲁晓岚:黄疸
世界肝炎日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2017-2019年湛江市不同职业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情况的比较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