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2015-01-04 08:01戴开成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邵阳420000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队员贫困户

戴开成(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湖南邵阳 420000)

关于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戴开成(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湖南邵阳 420000)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提出扶贫工作关键是要解决好“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今年八月,调研组对邵阳市100个市级贫困村精准扶贫情况做了调查,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贫困群众进行了“面对面、心连心”的交谈,真实地了解到贫困群众对精准扶贫的渴望和需求,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精准扶贫不能搞“撒胡椒面”、“锦上添花”,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破解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准选派:解决好谁来精准扶贫的问题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关键车头带”,能否选派出一批“立足基层、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队员,是推进精准扶贫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2015年5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从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派优秀干部和人员到村任第一书记,着力解决好谁去精准扶贫的问题。

1.精准选派工作队员。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要靠人才来掌握,所以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选派好工作队员,必须坚持选派德才兼备和按需选人的方式,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干事劲头高”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村挂职扶贫锻炼,特别重视第一书记的人选,第一书记是贫困地区的领头雁,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催化剂”。要自觉强化政治担当,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工作部署;要有较强协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热爱农村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工作岗位,即使在逆境中也要认真履职、积极作为、发挥作用,在推进精准扶贫中贡献力量。同时,综合考虑选派人员的专业对口情况,工作队员在能力和技术上要有互补性,每个贫困村有配备一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一名懂技术的农业干部,一名懂法律的政府干部,一名懂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指导员。确保“选的出、用得上、干得好”,真正能够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风向标。目前,邵阳市市级贫困村100个,共选出100名处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00名科级干部100名年轻干部担任队员,实现贫困村帮扶工作的全覆盖,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脱贫目标。

2.精准管理工作队员。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是党组织的对你的重视和培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着、组织者和实践者,其一言一行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因此,加强对队员管理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要求,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创新考核方式,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平时检查与临时抽查、个人汇报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切实增强队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确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扶贫工作业绩考核与单位的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奖惩机制,对扎实肯干、干出成绩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对干事平庸、遇事推诿的干部,延缓扶贫进程的个人,要追究责任,诫勉谈话等;在评价帮扶工作队员时,不能凭感情、讲情面、做表面文章来评价,要采取多维度的考核体系,既要看过去情况又要看眼前变化,既要看个人表现又要看团队协作,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德又要看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队员。组织、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监督、主动作为、及时跟进,以精准的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目前,邵阳市委组织部、纪委、驻村帮扶工作办对全市100个驻村帮扶工作组进行考评,采取电话抽查、集中检查、群众调查等方式,然后向全市进行通报。从全市通报的情况来看,派出的工作队员能够坚守岗位、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3.精准服务工作队员。为确保选派的工作队员沉下心来安心扎根基层工作,邵阳市委、市政府从工作、生活、培训等多方面入手提供服务,派出100个工作组300余名工作队员在原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每月补贴生活费630元,下乡补助600元,交通费实报实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解决好队员们的后顾之忧。要把工作队员的培训纳入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和新形势下精准扶贫需求,采取专题培训、实地考察、现场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培训,着力提升工作队员推进精准扶贫的专业化能力。邵阳市委、市政府考虑到选派的队员大多数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存在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农村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整合党校、干部教育资源,对工作队员们进行精准扶贫工作专题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方式方法,从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精准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同时,定期召开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可以邀请优秀基层工作丰富的同志现身说法,谈经验、谈方法、谈体会,用身边感染的事迹教育人,增强队员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精准识别:解决好为谁精准扶贫的问题

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扶贫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严格遵循科学的识别方法,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进行评估、登记和录入信息库等进行识别。这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和首要性环节,是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的关键所在,对于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1.严格控制贫困人口数量和规模。贫困户数量和贫困人口规模是扶贫主管部门逐级上报,国家根据上报的数据进行测算,然后确定贫困人口数量和规模,然后由各级扶贫部门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扶贫指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越多的,就越引起上级的重视,就会得到更好的扶贫优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个别人村了争得扶贫村指标,弄虚作假虚报数据,有的把贫困指标分配的个人,有的甚至把指标分配到家族,由抽签来决定,这就造成了明显的不公,真正的贫困户没有纳入贫困户体系,贫困户人口没有得到相应的帮扶,导致了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经济实力雄厚的人“被贫困”。根据笔者对邵阳市市级贫困村的调查发现,上报国家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某某村为了争得市级贫困户指标,上报材料的数据中显示,全村203户1243人中,贫困户为83户,贫困人口为413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0.9%、33.2%(当时要求评市级贫困户指标要达到20%以上),而当地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量实际只有该村的5.6%和4.8%,按照国家贫困人口的标准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年计算,邵阳市100个市级扶贫点,实际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量只占8%——12%,远远低于20%的数量和规模。

2.准确把握国家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国家统计局每年根据农村低收入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来确定贫困标准,如:1986年,我国采取国际恩格尔系数法第一次制定了贫困户标准,以每人每天2100大卡热的最低营养标准计算,按照当时贫困人口最低消费结构计算,人均收入相当于206元;2001年,为了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综合食品和非食品消费需要的基础上,设定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标准为865元; 2011年,在出台10文件时,将2010年贫困户标准是每人每年2300元,随着消费、物价水平的上升,到了2014年,农村贫困标准为当年价每人每年2800元。到2020年,按照经济增加的速度与居民消费水平计算,那么贫困的标准要达到4000元。当然,贫困时相对的,与当地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关,各地区又有不同的标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标准存在差别,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标准又不一样,因此,贫困程度的识别要以国家最低扶贫标准为底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设定多项比较参数,从纵向、横向进行综合比较。如某地区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时,设立了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综合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程度、衣食住行条件、自我脱贫能力等多项指标,并通过数据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公式来计算,判定其是否达到国家扶贫标准或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最终确定被帮扶对象。这些指标的确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这些指标由工作人员主观性来决定,往往会出现“跟着感觉走,凭着人情去”的情况,据调查发现,有的地方采取“资金平均分,皇帝轮流坐”的办法缓解各种宗族矛盾和冲突,没有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识别贫困人口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去执行,还要善于发动群众的力量去参与,按照一定比例选出贫困人口,召开村民大会、组长大会、党员大会进行商议,最终确定名单,然后进行公示。

3.科学设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是建立在对贫困人口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必须弄清楚贫困人口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贫困原因等基本情况,哪些是真正的贫困户,贫困程度怎么样?对于这些信息,必须确保精准到人、精准到户,深入了解贫困户家中摸清家底,坚持走访一户,登记一户,建卡一户,及时把贫困户信息录入电脑信息库,搭建贫困人口互联信息平台,做到“户有卡、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某某县建档立卡中显示,48%是因病致贫,6.6%是因残致贫、8.9%是因学致贫、5.5%是因灾致贫;缺劳动、缺技术、缺资金的分别占到15.5%、20.3%、30.6%,大部分贫困户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获取信息、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特别要注意贫困户的动态过程,贫困人口是不定期发生的,一夜之间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脱贫之后又返贫,通过建立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每周要对该地区贫困人口实行调查,每月要进行更新登记,每年要对帮扶地区人口进行普查,做到信息真实可靠、有进有出、符合贫困实际,做到应扶尽扶,防止出现“一代穷、代代穷”的现象。对于新进人员,要及时了解致贫原因,准确把握贫困程度,科学制定脱贫方案。对于已经脱贫人员,要及时消档,防止个别人员钻政策空子,戴着贫困帽子,套取国家资金的违法行为发生。

三、精准施策:解决好如何精准扶贫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施策,精准施策以精准识别为基础,按照“分类指导、精准到户、梯度推进、精准施策”的要求,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责任主体,壮大产业规模,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扶贫之路。

1.聚焦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合力。实现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实现2020年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顺利脱贫,需要全党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攻坚合理。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精准扶贫承担主体责任,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制定统筹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规划重大项目,出台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贯彻执行中央的部署重大方针政策,做好项目落地、资金安排、人员调配、监督考核等各项工作;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贫困村的基层党组织是扶贫攻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基层党员干部沉下心听民意,沉下身解民忧,沉下力破难题,详细掌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及时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解决联系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加大对“庸、懒、散”村级党组织的整顿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动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扶贫。除了选调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人员外,还要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社会知名人士投身扶贫结对帮扶,采取政府结对、个人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千方百计帮助发展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办法,形成贫困地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的新格局。

2.加大资金投入,筑牢攻坚基础。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一是中央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二是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各地方要切实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调整省级财政支付结构,确保扶贫开发资金能够有效运转。各部门要把支持的重点放在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上,重点解决好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水、路、电、房等问题,多措并举安排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要最低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三是要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建立健全扶贫攻坚的协调机制和衔接机制,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重点,集中解决涉及农业生产发展、农民脱贫富裕、农村基础建设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推动扶贫扶智,提高致富本领。当前,一些地方的贫困人口不是因为自然灾害或大病致贫,而是因为自己懒惰不愿意劳动而落到了后面,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有的认为扶贫帮困的资金是政府应该发的,不拿白不拿,上午发给他们一点补贴,下午就拿去吃喝玩乐去了,有的甚至打牌赌博去了,所以,精准扶贫要坚持扶贫先扶智,从以前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培养他们就业、创业、再就业的能力,实现教育扶贫的全覆盖。一是要积极实施“阳光工程”,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扶贫助学识别、确认工作,并录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以为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扩大贫困地区试点范围。二是要不断扩大“雨露计划”的覆盖面,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生,要率先启动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要落实好每年提供1500元的生活补贴,有条件的地方普通高中同样可以享受生活补贴。三是实施扶贫结对帮扶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家、慈善机构、教育机构等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助学、救助力度,人事部门要出台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规划,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贫困学生就业。同时,要不断引进人才进村来开展帮扶工作,形成“能人进村、能人带村、能人富村、能人强村”的新格局,促进贫困村内生型发展。

4.整合各类资源,实施产业扶贫。实施产业扶贫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而且是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突破口。一是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项目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其海拔高度、光照度、空气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多方面地理因素,更要兼顾市场和质量安全风险等多方面因素,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产业。二是在产业项目的落实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产业发展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下放到基层,严格落实“四议两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做到所以扶贫项目公平、公正、公开,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之路。三是要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批、落实要层层把关,特别是项目工程的招标、资金的使用、工程质量等重点环节要采取集中评审,防止个人主义和暗箱操作的发生,对于那些在扶贫过程中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从严从重处理。和在调研中发现,某某乡镇通过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探索了一条构建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帮扶格局,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某村在探索产业扶贫时改变了农民“稻谷+稻草”的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让贫困人口获得三金“薪金、股金、土地出让金”,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7000万人口的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当前,各级各部门对扶贫工作做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境。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大切,要改变以往粗放扶贫的模式,按照习总书记“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破解精准扶贫难点,促进扶贫资源公平公正分配,争取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戴开成,男,武冈市人,中共邵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学说。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队员贫困户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隐形贫困人口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