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林爽
摘要:墨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贤智”,其思想可总结为“十论”,而其中的“兼相爱”、“交相利”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道德理想。他的这一道德理想延伸至今日,体现了一种平等、友爱和集体的意识,这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简单梳理,明确其对于平等观、友爱观及集体观的表述,浅谈墨子的道德理想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平等观;友爱观;集体观
墨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并称为显学,墨子与孔子也被并称为“贤智”,儒、道、法诸家都重视墨家的思想,并都受到墨家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墨子的思想可总结为我们所知的“十论”,其中“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既是墨子治国救世的政治纲领,也是他做人的根本准则,更是他想要实现的道德理想。墨子的道德理想置于当今社会也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兼相爱”与平等观
“兼相爱”的思想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标志性的思想。不同于儒家的有差等的爱人观,墨子所谓“兼相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即远施周遍的爱,爱人如爱己,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这就体现其去除“别”而强调“同”的观点,“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因为在墨子看来,每个人在“天”的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平等的享有上天赋予人们的物质生活权利,“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因此,无论长幼贵贱,人们都是天的子民,都平等的享有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利。但是墨子在分配社会财富的问题上,是以人人必须要参加劳动为前提的,他认为,只有参加劳动的人才有权利获得物质生活的资料。而对于生活有困难的人,墨子认为,应当“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通过在劳动力上的、经济上的、精神上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达到社会上各种力量的平衡与平等。从而形成一种每位社会成员都能过上温饱而不奢侈的生活的大同社会,这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容。
然而,墨子的“兼相爱”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平等观,是从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是小生产者所理想的平等,即人人劳动、互相帮助、以贤为能、天下均利。这种上下统一平等,对于当时的社会形态而言,是理想化的,但却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墨子的观点放置今日则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平等”是现代社会进步性的一个表现,根据我国宪法中所言,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在统一的制约条件下人们需平等的履行遵守相关规定的义务。而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作为礼仪之邦,道德的规范作用一直是制约我国公民行为的另一个尺度,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性的重要标准。因此,做好作为国家之栋梁的大学生群体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大学生的道德观建设,而平等观则是道德观建设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初,首先应树立平等的思想。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墨子言“所染”……可见人在初为人时,道德水准并无差异,是平等的,差异的产生皆在后天;从制约条件来看,人们在法律和道德规范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的,如有违反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因此,大学生首先应懂得每名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平等的享有学习与发展的权利,同时也应平等的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有不足之处,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和评价。从道德教育的环境来看,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公平的成长环境,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塑造一个公平平等、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爱人如己、爱无差等的平等公正的道德意识,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兼相爱”与友爱观
墨子“兼相爱”思想的另一个层面是强调爱人的“兼”,要打破人我之间的界限,即人人“互爱”,爱人如爱己。墨子认为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形成真正的相爱的关系。如果能做到“兼”即是一种道德上的“善”,他要求人们都要做到“兼”从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墨子看来,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人们之间不能相爱的原因,这样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在墨子看来,社会上的一切罪恶皆缘起于“不爱”,“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所以真正的“兼爱”必须是爱人如己,只有如此,人们才能防止和摒弃“别相恶,交相贼”,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但墨子所言并不是只爱人不爱己,他认为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所以“为彼者,犹为己也。”墨子明确地说明,爱他人,那么也会相应地受到他人的爱护;给予他人利益,那么他人也会给予相应的回报……表明了“爱”与“利”的相互性。
“兼相爱”应当是不分贵贱地爱所有的人,即兼爱天下之人,特别对于统治者来说应当是“兼爱天下之百姓”。这样才可以使“贵者”、“富者”、“强者”、“贱者”、“贫者”、“弱者”平等相处和互相关爱。墨子“兼相爱”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阻止“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作贱”的暴虐行径,使穷苦的百姓和弱小的诸侯国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墨子提倡“兼相爱”不单单只在道德说教上,同时也着眼于实际利益,因此要求,对穷苦的百姓“兼相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对弱小的诸侯国“兼相爱”,就要竭力帮助他们不受到大国的侵略。
墨子的“兼相爱”所强调的这种互爱的思想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一种突破,使人民从“被爱”的被动方转换为“去爱”的主动方,由相对弱小的陪衬地位转换为强大的主体地位。使得墨子所言的这种“爱”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是儒家之“爱”所未能及的。这种爱人的观点在当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大学生的“友爱观”的树立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大学生应做到主动施予爱。“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在生活中,应给予他人尊重,时刻用一颗如爱己般的爱人之心去关爱他人,尤其是给予弱势群体以关爱,如此不单可以收获更深厚的友情与亲情,更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上的高度评价。走向社会之后,更应该用无差等的爱去服务群众,贡献社会。因此,作为未来社会生力军的大学生应树立一种主动给予他人关爱的道德观,这样有利于大学生间形成团结友爱的群体,也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和睦的氛围。
三、“交相利”与集体观
墨子认为“爱”与“利”两者不可分离。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因此,墨子提出了“交相利”的思想,所谓“交相利”就是求天下之利,就是要使生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得到合理的分配。“交相利”是“兼相爱”的内容和标准,因为在墨子看来,“利人”与“爱人”一样,都是相互的,只有先有利他人之行为,才有获取他人利己之可能,“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认为,“交相利”不仅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利于他人才可能利于自己,只有那些能使双方获利的社会交往或社会实践才可能持续,才可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从求天下均利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对于巨贾富商和平民百姓应采取不同的物质财富分配标准,因为在他看来,社会上贫富不均,物质财富分配不公,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而调节这种不公、实现均利,如果依靠庶民百姓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如果有贤君能将富者多余的财富通过征集税收的方法集中于官府,这样就有可能能够达到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天下均利的目的。在墨子看来,如果想要实现这种天下均利,就要做到一个基本要求即个人之利服从集体之利,即投小己而服众人之利。“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人们在各自求利之时,必须以考虑天下之整体利益为前提,对个人的求利行为应有所约束和限制,墨子提倡献身、自苦,甚至是禁欲,提倡为利天下而献身的精神,反对杨朱的利己主义。
墨子“交相利”的观点可以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符合人性的要求,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同样,这一思想放置今日,仍有重要的继承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使得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离不开其他社会成员,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惠利。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树立集体意识,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应充分考虑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应首先尊重他人的利益,并且在获取自己正当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也应该做到以大局为重,充分考虑整体的发展和需要;如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能够做到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必要的个人利益。因为,个人所处的整体发展的好也会回馈给个人更好的发展环境,这将更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获取,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更有利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
诚然,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未能实现他救世的理想,但他却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美丽的社会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人平等,互相友爱,互利互惠,没有纷争……人们都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墨子的道德理想正给予了当代大学生以重要的启示,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好科学技能,更应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平等、友爱、集体的价值观,才能为更好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