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霞妮,杨新国,卓露,段修云
大学生归因方式、健康水平和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黄霞妮,杨新国,卓露,段修云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健康水平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以广西大学320名在校本科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自测健康评定级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8.5%,归因方式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健康水平在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0%。结论一方面,归因方式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另一方面,健康水平可以在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
归因方式;健康;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是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1]。自杀意念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抑郁心理、负性事件、不良的社会关系、生理健康状况、归因方式等[2-6]。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知觉和判断方式[5]。归因方式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7-8]。已有研究探讨了归因方式与健康水平、自杀意念的两两关系,但鲜有学者探讨这3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探讨3者之间的关系,并假设健康水平在归因方式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以期为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并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以广西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归因方式、自测健康、自杀意念调查问卷32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1.3%。
1.2 调查工具
1.2.1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采用夏朝云等[9]编制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包括绝望、乐观、睡眠、掩饰4个因子。以绝望、乐观、睡眠3者的总分≥12分筛选自杀意念,以掩饰因子≥4判为测量不可靠。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强。量表信效度良好。
1.2.2 自测健康评定级表该量表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组成,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共48个条目组成,总量表的得分为3个子量表的总分之和,维度10不参与子量表分和总量表分的计算[10]。量表信效度良好。
1.2.3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由Lefcourt等编制,包括学业成就、人际关系方面的因果信念2部分,2个部分分别由能力、努力、情境(背景)、运气4个分量表组成,共48个条目。这种形式的多维量表可分解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方式,能力和努力为内在,情境和运气为外在;常用的归因总分,是以外在归因分数(运气和环境)减去对应的内在归因分数(能力和努力),得到一个量表的总差分,即归因的内外性,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归因的外在性越高[10]。
1.3 统计分析方法
对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自杀意念检出率比较
在研究的292名被试中,根据自杀意念的评定标准,检出57人含有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9.52%。不同学科、年级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科、理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工科,大一、大三、大四检出率明显高于大二,其中大四检出率最高。其他人口学特征检出率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自杀意念检出率比较 n,%
2.2 大学生归因方式、健康水平和自杀意念的关系分析
2.2.1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测健康得分比较
以自杀意念得分≥12分作为有自杀意念组,<12分为无自杀意念组,对大学生归因方式、健康水平各因子作独立样本t检验。从中得出,有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各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努力、能力、情景、运气方面都倾向于外在归因。归因总分即归因的外在性,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自测健康方面,有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正向情绪、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得分较低,自测健康水平偏低。见表2。
表2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测健康得分比较
2.2.2 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自杀意念与自测健康及其3个子量表显著负相关,自杀意念与内在归因、外在归因以及归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内在归因与自测心理健康、自测社会健康及自测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外在归因与自测健康及其3个子量表相关不显著,归因总分与自测健康及其3个子量表呈显著负相关。
表3 大学生归因方式、健康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相关系数 r
2.2.3 健康水平的中介检验为进一步探索归因方式、健康水平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温忠麟等[11]提出的中介检验程序检验健康水平在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归因总分为自变量X,健康水平为中介变量M,自杀意念为因变量Y,检验步骤如下:第1步,检验方程1系数c,由表2结果可知,系数c显著,表明可按中介效应立论;第2步,检验方程2系数a和方程3系数b,结果都具显著性,表明间接效应显著;第3步,检验方程3系数c',结果显著,说明直接效应显著[11]。部分中介效应的效果量ab/(ab+c')=0.43,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见表4。
表4 健康水平中介检验步骤及结果
3.1 自杀意念检出率分析
本研究中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8.5%,表明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比例较大。冯珊珊等[12]发现,自杀意念在广州大学生的发生率为33.2%。邓成英[13]的研究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6.4%。陈小容等[14]调查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3.04%。可见不同地区、不同评估方法测量的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波动较大。另外,研究还发现,大四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最高,可能因为大四学生毕业季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15];文、理科自杀意念检出率大于工科学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5],这可能是因为抽样不同造成的。
3.2 大学生归因方式、健康水平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外在归因性得分偏高,并且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归因总分越高,即外在性越强,自测健康得分就越低,健康水平越低;内在归因越强,自测健康、自测社会健康、自测心理健康得分也就越高。说明内在归因可能是影响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倾向于内在归因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可能越高,这与李国瑞[16]的研究结果一致。社会学习理论中,把倾向于将事件行为的结果归因于个体自身的能力与努力等内在因素的人称之为内控者,倾向于将事件行为的结果归因于情景和运气的人称为外控者。张彩霞[17]认为,成功会给内控者带来更多的鼓励,从而增强自信,提高内驱力;面对学业的失败,内控者也常能本着自我负责的态度,从自己内部寻找原因,不至于产生过重的挫折感,但有时经常将失败经验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也会出现消极的“习得性无助”现象。相反,对于外控者,他们不论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所进行的归因都是倾向于外部的运气、情景因素,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自测健康方面,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正向情绪、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等方面得分较低,自测健康水平偏低。并且相关研究表明,健康水平越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可能就越高。大量的研究已表明,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自杀意念的产生,抑郁、绝望等不健康心理因素是导致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心理症状、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上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正向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焦虑和抑郁,进而引发自杀意念发生率增高。社会健康包括了个体的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18],个体社会健康不良容易给个体造成困扰,相反社会健康良好会促进心理健康。许多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在自杀意念中发挥着缓冲作用[14],并且社会这一因素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原因,因而提高社会健康水平对形成健康的心理以及防范自杀有重要作用。归因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即归因方式总分越高,内在归因就越低,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3.3 中介效应分析讨论
中介检验发现,归因总分既可以直接预测自杀意念,又可以通过健康水平来间接预测自杀意念,也就是说健康水平是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变量。健康水平的中介效果量达到了43.0%,说明归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健康水平这一因素来影响自杀意念发生率的。经常使用不良的归因方式易导致健康水平下降,从而促使自杀意念的产生。结果提示我们,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特别是社会健康水平,是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1]季建林,赵静波.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Liu RT,Miller I.Life event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behavior:a systematic review[J].Clin Psychol Rev,2014,34(3):181-192.
[3]Sobowale K,Zhou AN,Fan J,et al.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a call for wellness curricula[J].Int J Med Educ,2014(5): 31-36.
[4]Kim HS,Park WJ,Park GR,et 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uicide probability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J Korean Acad Psychiat Mental Health Nurs,2012,21(1):11-20.
[5]范引光.安徽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8.
[6]梁丽婵,李欢欢.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25-627.
[7]高靖,陈幼平,辛勇.四川省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17-119.
[8]祁珍华,陈瑨,江虹,等.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4):310-314.
[9]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在大学生中的应用[A].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杭州: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07.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
[11]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38(3):614-619.
[12]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13]邓成英.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4]陈小容,况利,操军,等.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的相关性[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35(1):74-78.
[15]梁瑛楠,杨丽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0-1012.
[16]李国瑞.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张彩霞.归因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101-103.
[18]张晓颖.天津市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9.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Attributional Style,Health Level and Suicidal Ideation
HUANG Xiani,YANG Xinguo,ZHUO Lu,et al.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Institute of Education,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attributional style,health level and suicidal ideation.Methods320 students in Guangxi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Self-rating Suicidal Ideation Scale and Self-rating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Version l).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students was 18.5%.Attribution style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suicidal ideation.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health level betwee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uicidal ideation was accounted for 43.0%of the total effect.ConclusionsOn the one hand,attributional style could directly affect suicidal ideation;on the other hand,health level can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uicidal ideation.
Attributional style;Health;Suicidal ideation
G44
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5.05.012
2014-11-05)(本文编辑 熊月琳)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2013MSZ002);广西大学211四期“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研究”(211QYWH13207)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广西南宁,530004
杨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