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探讨

2015-01-04 03:20陈星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101149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市场经济

■ 陈星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1149)

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因此,深入探讨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与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

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仍在影响着我国经济决策、政策制定与实际运作。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很难消除,尽管现在对流通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各级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落到实处。首先,在国家层面一直对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在流通不创造价值的思想观念指引下,各级政府“重生产轻流通”,加上片面追求GDP的政策导向,普遍重视高产值的制造业,忽视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其次,在政策制定与实施层面一直存在“重工轻商”的政策歧视。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各级政府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在内外贸政策上,存在重外贸轻内贸的政策导向;在土地等基础资源的使用上,商业流通业的成本都高于工业企业;在对国内流通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对外资流通企业却实行“超国民待遇”,至今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仍然“内外有别”。再次,国家在制定产业规划中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的努力并未获得采纳,说明国家对流通业的产业地位与功能依然认识不到位。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有关流通的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及实施运作都重视不够,从而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二)生产成本低且流通成本高

首先,工业品生产领域的流通成本过高。一般来说,工业产品生产过程除了再加工和再生产时间以外,其余几乎都是流通与物流过程的时间。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加工时间仅占5%左右,而流通与物流时间占到90%以上,即很大一部分生产成本是消耗在物流与流通过程中的,生产领域的流通与物流对于生产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卖难买难”的现象,其中固然有人为炒作等因素,但流通费用过高、效率偏低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总成本的70%左右,比国际上高出20个百分点。农产品利润很大一部分为流通领域获得,陷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城市消费者)的怪圈,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事实证明,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企不下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再次,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过高。物流是流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物流起步晚、水平低。物流费用高、效率低是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经营,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市场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欠发达,比率过低。由此可以看出,没有流通现代化,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运行效率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三)流通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流通业管理体制不顺,行政管理机构分散,管理方式落后,难以形成统一大市场,流通体制性制约是流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早在1997年,丁俊发同志在“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这一国家课题中就提出了流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在管理范围上,可选择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商务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现内贸、外贸、旅游、工商管理、物价、质量监督等合并;在管理方式上,可以选择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与中央垂直领导两种形式并存”,但这一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此后商务部的成立虽然在流通行政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一步,但仍不彻底。流通管理的许多职能仍然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中,仍然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流通业行政管理体制理不顺,不仅会形成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还会增加协调难度、管理真空及漏洞,加大管理成本,出现市场分割,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

(四)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

流通市场分割造成市场匹配能力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要实现供求平衡,关键要提升市场匹配能力,不断优化和完善市场匹配机制,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由于缺乏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对流通业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定位,加之流通业政策政出多门及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造成了我国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市场匹配机制的形成、优化和完善,也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市场分割,内外贸管理体制形成了内外贸市场分割,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市场分割,而地方保护主义又形成了区域市场分割。市场分割为优化和完善市场匹配机制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市场资源和商品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城乡统一、内外贸统一、区域统一和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最终导致流通业长期滞后于生产,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和运行效率低下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一)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与战略产业

流通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作为服务业的骨干产业,流通业与农业、工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看,我国服务业的贡献率逐年增长,而大力发展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着生产,所以流通业处于基础产业的地位。同时流通业又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由流通引导的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流通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流通业又是先导产业。所谓先导产业,是指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流通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包括导向力、传导力和推动力。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流通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骨干产业,在扩大内需、引导消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如何提高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流通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流通业更是战略产业。

(二)流通业能促进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以交换为手段,通过独立、自主、平等、竞争的商品流通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否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根本的一点就是经济资源由原来的计划配置向由市场配置转变。所谓市场化,就是任何一个资源配置的行为都由市场来决定,是经济人之间平等的自愿的交易。市场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的持续增大,而流通在资源配置中则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所以把它比做国民经济的血脉系统。流通不畅、流通效率不高、流通结构不合理、流通形式单一、流通行为不规范,都会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流通业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流通现代化水平高、效率高,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协调。流通不畅或发展滞后,必然导致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经济发展中的重复建设、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等。

(三)流通业是市场供需矛盾调节器

流通是调节供需矛盾、形成合理市场价格、平抑物价和消除社会经济震荡的调节器。流通作为市场经济的血脉系统,起着调节市场供需矛盾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及许多经济乱象大多表现为流通问题,如供需矛盾、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暴利行为等,固然有趋利行为与市场炒作等人为因素,但都与流通有关。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许多市场乱象如“蒜(算)你狠”、“豆(逗)你玩”、价格不合理等现象都是由于流通主体多头经营、流通渠道混乱、流通价格任意、流通暴利行为造成的。市场运行效率的高低,还表现为能否形成合理的价格,商品价格是流通产业与消费者之间供求互动的结果,是流通企业向生产企业传递的重要信息。没有一个在供求整合与信息传递两大职能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与富有效率的流通产业,市场价格机制的及时性、准确性、效率性都会受到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与价格形成必然会扭曲,市场体系的整体效率会削弱,供求矛盾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产生社会经济震荡。

(四)流通业具有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功能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一直存在流通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产性劳动的观点,由此认为流通不是产业,也一直得不到重视。虽然这一现象现在有所改变,但仍然根深蒂固,不论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者还是理论研究人员,不论是生产部门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未能认识到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认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不仅关系到生产企业商品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其“血脉系统”的重要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问题。其实,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流通不仅具有价值实现的功能,更具有价值创造的增值功能。流通产业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商品的价值即完成“惊险的一跃”,又通过自身的服务创造价值实现增值,它不仅通过创造有形的价值提供有形的服务产品,还通过创造无形的价值提供无形产品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多层次的需要。

(五)流通能够优化完善市场匹配机制并实现供求平衡

实际上,市场出现供求矛盾或价格扭曲,与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匹配能力低下有关,但根本上还是流通体制不完善、流通不畅或流通效率不高等原因造成的。流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又是市场活力的所在,也是市场调控的关键。要实现市场机制的合理匹配,首先要推进流通市场化,充分发挥流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组织、调节和引导作用,实现流通连接生产、市场与消费的功能。这就要求流通主体自主决策、独立经营,其经济活动由市场来导向,流通市场是比较完善而有效的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流通范围不受行政条件的羁绊,完全由市场需要来确定;流通渠道是多元的、竞争的,而不是单一的、垄断的。这就是说,流通市场化的程度,决定了市场匹配的程度和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与程度。

(六)流通交易规则是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安排,往往都源于或形成于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交易规则。这里说的流通是包括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内的大流通的概念,它包含了市场经济的所有交易活动。流通产业要高效履行其各种交换职能,必须形成各种旨在约束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交易规范、交易规则乃至习惯性做法等,继而提高到法律法规的层面和制度的层面,将流通业内部通行的交易规则进行规范化、法规化和制度化,便形成了市场规则和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体制、制度与流通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没有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市场经济体制与各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丁俊发.流通创新驱动的十大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