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比较与启示

2015-01-04 01:28王家旭博士岑磊仲深博士崔振洪教授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效用古典资本主义

■ 王家旭 博士 岑磊 仲深 博士 崔振洪 教授(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体制不公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因此,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分配理论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收入分配理论综述

(一)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伟大代表,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威廉·配第提出的价值-商品的自然价格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劳动分工角度出发,每个人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商品,因此交换不可避免,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商品中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因此,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标准。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收入分配现象,亚当·斯密解释了收入的来源问题,他认为工人付出劳动获得的工资只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利润是工人加工原材料所获得价值增值部分扣除工人工资的部分,地租是劳动产品扣除工资、利润的余额。在阐述收入的来源之后,亚当·斯密提出了“三种收入分配理论”,正如他在《国富论》中所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可交换价值的源泉”。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体现了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收入分配理论在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中占据主要位置,他主要研究了价值的源泉,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的决定因素以及三者的关系。他指出劳动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价值是各种收入的源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生产活动中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他认为工资是工人的收入,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工人工资水平的高低由维持工人及家庭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此外,他还将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供给就会增加,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工资水平下降,因此工人的工资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利润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被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因此利润的大小与工资成反比。从长期看,利润增加会导致资本供应增加,相应的利润也会降低,因此利润有下降的趋势。地租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内容,他的级差地租理论闻名于世,由于土地短时期内不会增加,因此地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以门格尔和维塞尔为代表的早期边际学派学者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价值只能表现人的欲望与商品满足欲望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对善品的主观评价与感受,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是一种心理感受。门格尔认为价值由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组成,而主观价值的来源及主观价值的评价标准是效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他们认为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价值是一种主观感受,由效用决定,由此门格尔和维塞尔等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对商品的评价水平会随着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如果商品无效供给,则欲望满足程度可能为零或负数,只有边际效用可以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

庞巴维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时差利息论,这是一种基于主观评价的分配理论,庞巴维克认为资本、利息、工人工资、土地租金和企业利润是利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将商品区分为“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人们对未来财货的评价通常低于现在财货,这种价值时差导致现在财货与未来财货交换时,未来财货所有者必须给予现在财货所有者必要的补贴,这种补贴称为“贴水”,也就是利息,利息的来源是价值时差,与劳动没有任何关系,一切收入形式都是利息的不同形态而已。。

(三)从和谐视角出发的分配理论

福利经济学最早将“和谐”因素引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应用到收入分配中,提出了收入均等化理论,他认为福利可以区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庇古指出社会福利的大小可以用国民收入总量和分配的合理程度两个指标来衡量。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福利越高,分配合理化程度越高,社会福利越高。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同等的收入给穷人带来的边际效用要大于富人,因此缩小收入差距,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凯恩斯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在分配理论方面,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研究了利率和工资的决定,将利率与工资的决定与投资、消费、就业等宏观经济现象连接起来。凯恩斯分配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和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出了政府干预分配和普遍福利的政策主张,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刺激需求。

马克思非常关注分配问题,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其次,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时,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演化为“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再次,马克思对拉塞尔的机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批判,指出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品,不是全部社会产品,必须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必要的扣除,剩余的部分才能成为按劳分配的对象。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分配“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论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效率是很高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不足,即收入分配不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就是所谓的剥削,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并不仅限于剥削本身,更在于资本家利用自身在生产中的优势地位与工人形成的巨大收入差距。这种收入结果的不公平使工人基本权利无法满足,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正常运行,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直接后果,资本主义分配的轨迹会经历有效—不公—无效的过程。

收入分配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分配理论的比较

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比较:首先,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的决定作用,没有意识到阶级差别的存在。但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阶级冲突和阶级对抗。其次,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全部经济过程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是理性人,是利己的,力求效用最大化。少部分人由于拥有组织领导能力成为企业家,他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工人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出卖自己的生产要素,企业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将他们组合起来,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新古典经济学者认为这种循环不断重复发生,交换使每个人获得最大收益,资本主义是完美的和谐社会。最后,新古典经济学为了解决分析中的难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解围人,也就是企业家和拍卖者。企业家可以将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无所不知的拍卖者可以建立起均衡的价格体系。

融入和谐因素的分配理论与传统收入分配理论的比较:传统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存在三种假设,第一,市场可以自动调节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收入分配现象。第三,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而庇古等福利经济学家认为,传统分配方式将导致收入分配不公,这种分配不公会降低社会福利总量,凯恩斯认为市场调节也会出现问题,应在经济危机时加强政府干预,在经济稳定时减少政府干预。瑞典学派学者认为应该讲工资指数化,保证工人工资的实际购买力,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对低收入者进行帮助,提倡通过混合所有制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同、产品相对过剩,社会再生产过程无法正常运行,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出现,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比较

首先,两种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将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研究相结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任何消费品的分配都由特定的生产关系决定,不能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马克思经济学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中有价值的部分,创立自身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指出了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西方经济学以具体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为基础,偏重于对具体历史阶段经济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虽然西方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经过边际革命和效用革命,但它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其次,两种理论的研究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从理论研究范式出发研究分配问题,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分配理论,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从应用研究范式出发研究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分配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假定和设想的基础上,将一些明显带有时间和地域特征的信息作为研究依据,通过纯粹的逻辑推演得出结论。最后,两种理论的研究深度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从理论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分配的本质是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论述了收入分配的发展趋势,即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生产力高度发达时实行按需分配,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要素分配方式,必然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再生产无法继续进行,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才能缓解矛盾。由于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方式必将为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所取代,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准确提出了分配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只重视总结分配现象,却不研究分配规律如何产生和发展,也不关心分配发展的一般趋势,往往孤立的关注某个分配现象,不能从更深入、更全面的角度去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派以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分配现象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第一、公平是相对的,不同阶层、不同时期对公平的理解也不相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效率和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在一个有效地社会中,管理体制、运作机制都应该是合理的,反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分配效率的提升,要把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公平分配不意味均等分配,公平分配的内涵在于按照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相应收入。可见,比较分析不同的分配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9

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3.列宁.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9

4.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7

5.卡尔·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人民出版社,1997

6.汤在新.近代西方经济学史[M].人民出版社,1989

7.王志学.现代西方经济主要思潮及流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效用古典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