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
小暑:中华茶礼
王旭烽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中华茶礼待客至。
——题记
暑假开始了,校园一下子宁静下来。知了在银杏树上高歌,一丝儿热风也没有,桂花树丛被日头晒得蜡制一般,又厚又亮,泛着绿光。温热的风凝固成热块僵持在空气中,蟋蟀从田野跑进庭院,像人一样地开始了避暑。雄鹰面对大自然的严酷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雄鹰是搏击者,它带着它的孩子们冲向高空,超越酷暑,开始实践飞行与搏杀的原始本能。此刻,梅雨季节过去,“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入伏季节到来了。今年的天气热得离谱,学院山坡前几个月种下的茶树,长得不太好。茶农一直就有“七挖金,八挖银”的传统说法,说的是立秋前把茶园耕松一遍是最好的,对利用和保持土壤水分有利,对消灭杂草也是有利的。可我看着今年暑气的架势,够茶树受的,得想想办法了,茶园正在经受最严酷的考验。
绝大多数同学都回了家,留下了几个小朋友,以“吕道人”为首,就扎堆住进了我家。寒舍绝不奢,但空调,厨房还是有的,还有卧室,沙发,可以用来打地铺的竹地板,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安心地进行茶文化演绎。
可千万别以为吕道人就是“道人”,就好比千万别以为吕某蛋就是“某蛋”——某蛋与道人,都是我的学生吕聃的别称。吕某蛋是吕聃同学的网名,而道人则来自于当年呈现《中国茶谣》时他扮演的“道家茶礼”中的副泡者角色。为什么选择了他来充当道人角色呢?您还真不能一定说与那个“聃”字无关。我们都知道道家的老祖宗老子姓李名聃,吕聃既然和他同了名,那就干脆与他同道算了。所以,师生同学们一般就都叫了他吕道人。
吕道人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学生。因为他是2006年首届茶文化学院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又考上了我的研究生,整整七年跟着我,现在终于毕了业。我还是不放他走,拉着他一块儿做“中华茶礼”。
原来暑假将临,师生们正在准备做短暂的“鸟兽散”,我们却突然接到通知,大暑期间,汉办将组织全球数十位孔子学院院长来我们的茶文化学院,进行汉语全球茶文化推广基地的实地考察。都这会儿放假期间了,你让我到哪里去找人啊。幸亏我动作迅速,捞救命稻草般地一伸手就拉住了几个干活的,有青年老师,助手潘城彼得潘算其中核心,学生吕聃吕道人,算是年轻学生中的核心。我们得组织一台茶文化呈现,核心节目便是《中华茶礼》,集“儒释道”三家茶礼为一身,来进行一次国际化的茶文化传播。
老师们还好说,都是在这里安身立命的,打个招呼都挺自觉地来了。可吕聃不一样,今年夏天他研究生毕业了呀,正在找工作呢,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卷铺盖走人的时刻到了,你让他大热天的口袋里一个子儿都没有卷到哪里去啊。好在道人厚道,答应帮老师一把。其实我和吕聃都在发愁着大事呢。他毕业了,一个研究生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是想继续读书和教书的,但形势不容乐观。吕聃和高富帅似乎还有段距离,不够高,江南小伙子嘛,人种上就不是高头大马这一款的。但江浙一带土豪多啊,吕聃家却偏又不是。他爷爷倒是个当地的大户人家出身,可惜入错行,成为国军一名校级的技术官僚,赴台之前逃回老家,从此成为一名有反动军官帽子的农民,与文化从此绝缘。好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传到吕聃这一代,终于咸鱼又翻身,孙子拼死一搏,搏进我高校,还与我茶专业不沾边。也是吕聃三生与茶有缘,他也算是喝着他家乡浙东新昌大名鼎鼎的大佛龙井长大的,读了一学期的书,就要求转业,跑到我们茶的门下来了。吕聃属于闷骚型人物,长着一张小圆脸,说话永远像是在喃喃私语,细心体贴,喜欢佛道文化,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就看中他了,当时就想留下他一起创造茶未来。谁知就在学校也同意留下他时,他偏又考上了我的研究生。这一招着实让我喜出望外。首届茶文化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第一个考上茶文化的研究生,多好啊!他都来不及犹豫,我就一把将他推进了继续深造的队伍。这一来又是三年,我日夜与他们相伴,看着我的学生那脸上的青春痘显了又消了,人生中短暂的初恋萌发又掐死了,论文的题目拟了又改了,最初的志向犹疑过又回来了。懵懂的少年吕聃,在与我相处的七年中,彻底被浸润成散发着隽永茶香的茶书生。
而这个茶书生,我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最合适的工作给他做。当然要找个和茶沾边的吃饭地方,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但是,我怎么忍心让他那七年的寒窗生涯得不偿失呢,为师我怎么着也得为他操心得理想一点吧。可一个严酷的令我不能够理解也要执行的政策就这么摆在那儿——必须在毕业前夕让毕业生有工作,这是大学老师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里的重要环节。你慢慢找都不行,你年轻人要有个空当期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也不行,必须找工作,拿证明来,找不到工作,当老师的年终要扣分的,学院也要扣分的,我想,大学也应该是要扣分的。从这一点上看,大学倒是越来越像个人民公社生产队了。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内外焦虑的季节,在蝉声催死人命般叫唤的火热的年代,我们还没有到崔健唱的“一无所有”的地步,我们师生俩还是有所慰藉的,因为我们手里还有一盏茶,我们的人生是有茶相濡以沫的人生。就这么着,暂时找不到有工资工作的吕聃,被我拉来做没有工资的重要工作了。
都这种时候了,我的学生吕聃依旧绷着做道人状,我说什么他都说好的好的好的,他是那么样地信任我,安静地听我的话,我急得失态时他轻轻地说,王老师你不要急,我会做好的。他从未向我提过一分钱的事情,也不催问我工作的事情怎么办。唉,好茶人啊真是好茶人,这是七年茶喝下来的品行啊。我总是跟他说不用急不用急我们要沉得住气,可当今中国,有几个年轻人沉得住气呢。再说你让年轻人沉得住气干什么呢?沉得住气的当是我辈中人才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生龙活虎般冲出去逮谁灭谁才是。然而茶人可不是这样的啊,茶人就是要这样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呀。现在正是静如处子的时候,春夏养阳,喜怒不节则伤脏。心静自然凉。年轻的吕道人,为师今日就指望着你了。
谁说茶人就是温吞水啊,我内心难道不也曾焦虑万分,但我真得沉住气啊。要像茶一样地生活,要有茶的姿态,这似乎是极其幼稚的简单的理解生活学习生活的方式,我得承认我自认为茶人后的确是越来越幼稚了,但我就幼稚了怎么着呢。我干脆让我的学生卷铺盖到我家来算了,天下茶人一家,何况我又是他的老师,我又在让他为我们的茶事忙乎,总不能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啊。再说,哪怕这匹马一时半会儿不跑,它饿着你也得给它吃草的,因为我也是一匹马,知道没草吃的恐惧。
就这样,我让研究生吕聃负责“中华茶礼”的具体排练,这就拉扯上一群本科生的学弟学妹了,他们中不少人参与了我编剧与导演的话剧《六羡歌》的演出,我一概称他们为小朋友,吕聃就带着这群小朋友进驻了我家。我当然不能够和他们泡在一起了,移居它处,让青春自由。同学们,小朋友们,你们在我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小暑食新,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学兄吕聃会帮你们做的。至于凉茶是你们的专业,西洋参、石斛、菊花、金银花、焦决明、乌梅、山楂、莲心,绿豆,酸梅,你们爱怎么做怎么做,但注意了,千万不要喝隔夜凉茶。吃饱喝足了,别忘了,什么是中华茶文化仪礼,得让老外们见识见识啊。
学生们演绎的中华茶礼,分了儒释道三家茶礼,是几年前我带着团队设计呈现出来的。
儒家以茶事礼,以礼入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其核心的理念,是儒家文化的“礼”。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以儒家文化为生活中的基本准则的。君子之交,其淡如茶。客来敬茶,以茶养廉,精行检德,慎终追远。儒家茶礼,浸润着我们华夏民族最具魅力的文化基因。
儒家茶礼,场景选择了中华民族的岁末耕读之际,茶品选择了半发酵的乌龙茶,茶席采用汉代图案的汉几,茶具采用了棋盘和紫砂茶具,音乐选了古琴曲《思贤操》,背景图像选择了儒家文化象征器物,茶艺师采用跪坐式,男女二人,身着汉服,合沏一壶茶。二人相和,合成一个“仁”字。这是我们在儒家茶礼中以二人合沏一壶茶的深切用意。一把东坡提梁壶,两只宜兴紫砂杯,它们的美与价值,两只手就可拱握,一面掌便可托起,成了你生命的寄托。最亲密的接触,是对人性深度投契的心灵慰藉!
记得当年,我们选择了陈文华先生来担当儒家茶礼中的乡间私塾先生,从《论语》中,我精心选择了九段格言。今日读之,依旧感觉泱泱乎生气盎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家茶礼与儒家茶礼相比,自然又别有一番境界,茶的精神品饮,来自于人类的信仰。茶禅一味,佛缘悠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茶烟里。早在公元四世纪,中国的晋代,佛教就开始与茶结缘。作为一种精神饮品,茶最初进入佛教,出于教义修行。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茶的清醒功能,坐禅保持通夜不眠;二是茶的保健功能,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茶的助修功能,抑制人的妄念,清心寡欲,一心向佛。寺庙又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醒来后达摩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竟然生出茶树,达摩采食树叶,立刻脑清目明,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其中有茶的特性,茶叶提神的效果,茶禅一味的渊源亦可窥见一斑。入世出世,茶禅一味,是佛家文化对茶道的最大贡献。
千年修行,饮茶成为禅寺制度之一。寺中设有“茶堂”,相当于接待厅,是客来敬茶的地方。还要有“茶头”,那是专管茶水的僧人;还有饮茶时间,茶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敬茶、礼茶,饮茶。如此,喝茶成为和尚家风,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一部分。
中国唐代,禅宗独盛,形成“茶禅一味”的和尚家风。此时,茶性与禅意相互渗透,形成修心、养性、开慧、益思的意境与手段。茶禅,这两个分别独立的存在,通过悄然互渗,合二为一,它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有着难以由逻辑推理到达的认识与把握,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丰富的文化境况。一是茶与农禅的相结合。二是茶与修行坐禅的相结合。三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茶与平常心相结合。四是茶事活动与禅宗仪礼相契。
冰清玉洁的越瓷,素心清香的白茶,透过八供的手印——净足水供、净口水供、花供、燃香供、明灯供、涂香供、食供、乐供,进行禅茶一味的深切诠释。小小的茶壶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中华气象里的茶韵,在寺庙里飘香……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道家茶礼,是道家的茶叶冲泡技术和品茗艺术,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家精神境界与道德风范。道家修道离不开茶,养生离不开茶,道家与茶的关联,在于通过茶养生,达到人与自然沟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当年选择音乐时,我坚持用了交响乐的“二泉映月”,就是因为二泉映月是道人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多么深远的意境,这是当年道士阿炳在无锡惠山泉边咏吟的心声,但那天人合一的境界则是我在小泽征尔指挥的同名交响乐中才真正体会出来。一柄二胡独奏,在静夜中如诉如泣,不免凄凉,一旦放大到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对话,则放射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那豪壮的情怀,那洋溢着自由奔放的生命气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琴茶相伴,其中有道。
既然行的是养生乐生的道家茶,选择的茶品便自然要往养生上面靠了。大家一致认定,非八宝养生茶莫属,这八宝包括了龙井、杭白菊、葡萄干、山楂、冰糖、金丝枣、枸杞、桂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别样的八宝。道家茶的器具也是很讲究的,我们选择了青花盖碗杯,天圆地方托盘。都说“器为茶之父”,青花盖碗杯,天风绕盏,道法自然。自中国唐代出现茶托,明代始有茶盖,茶盏衬于中,象征天地人,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暗寓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圆地方托盘,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天机自在其中。我们选择了青白双色道袍,一柄拂尘,飘逸洒脱,当年的吕聃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
“道人家住中峰上,时有茶烟出薜萝”。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为上山采茶的百姓指引大茶树的生长地,道家人物葛玄在天台山种下茶圃,两晋许逊作为茶神,为生病的山里民众以茶治疗。道人不但种茶喝茶,还亲自制茶甚至卖茶,“静守黄庭不炼丹,因贫却得一身闲。自看火候蒸茶熟,野鹿衔筐送下山”。一首诗,活生生地画出了一幅道人制茶下山卖茶的生活图景。
同样是信仰与茶,如果说佛家更讲究人与灵魂的关系,那么,道家更讲究的则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天人合一,养生乐生,清静自守,超然自得,从容深沉,潇洒超脱,道家与茶的关系,细细想来,是多么的深远啊。
吕聃,我的学生,我的同道中人,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命运的钟声,合着茶韵,正在自然中为我们敲响,只要聆听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