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利 崔振珺
喀土穆见闻录
孙保利 崔振珺
CPECC苏丹分公司办公楼
一个都市,尼罗河穿城而过,被誉为非洲火炉;这城市,因为一座炼厂、能源合作与中国石油结缘,成为众多石油建设者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有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CPECC)近二十年的守候和奋斗,是成千上万石油家属的日夜牵挂……
3月9日凌晨6点,北京城刚迎来朦胧晨光,飞往喀土穆的航班已驾着凛凛寒风,驶往遥远的异国他乡。
首次踏出国门,难掩兴奋。
飞机西行,不久就飞临西南群山。从高空望去,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变身茫茫雪原,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翻越莽山,跨过戈壁,还有田野与江河,9个小时的飞行后,来到迪拜转机。与之前航班国内乘客居多情况不同,转机之后,周围乘客大都是“非洲脸庞”,此刻置身海外的感觉更加强烈。
又是近4个小时航行,飞机略过尼罗河畔,在一片望不到边的低矮楼房间徐徐落地。此时的喀土穆已是黄昏,在暮色笼罩下,异国土地上的一切都显得神秘未知。
舱门开启,热浪席卷而来,一眼便望见在机场久候的同事正热情地招手。
喀土穆机场位于市中心最繁华地段,和北京大得让人晕头转向的航站楼相比,喀土穆机场简简单单的几幢建筑反而让人感觉清爽不少。喀土穆市区霓虹初上,汽车穿过熙攘街道,驶入泥土小路,不久就来到了CPECC苏丹分公司驻地。
在CPECC苏丹分公司驻地稍作休整,时间已经是北京时间第二天凌晨2点,一整天的奔波和5个小时的时差,使笔者来不及审视周围的陌生与异样,带着困倦匆匆入眠。
在一阵悠长的穆斯林朝拜声中,迷迷糊糊醒来,窗外依然漆黑静谧,笔者却再无倦意,索性推开窗,伴着喀土穆的暖风,遥望清冷月光,等待黎明……
鸟鸣、椰树与晨风,当朝霞洒向静静的尼罗河河面,异国面貌一一清晰。
驻地和办公楼相距约300米,都是7、8层高的居民建筑,位于喀土穆富人区,驻地宿舍和办公楼已经算是当地很高的建筑了。顺着砂土路行走不到两分钟,就可看到非洲第一大河尼罗河,市区最繁忙的尼罗河大道沿河而建;办公楼西边紧邻一所警察学校,时不时传来警犬吠叫。
分公司同事告知,在这里区分贫富很简单,只要看看谁家院子里树多,谁家就富有。路上,后车沿坐满乘客的丰田皮卡飞驰而过。同事一再提醒靠路边行走,并戏称“苏丹人干什么都慢,就是开车快”。
原本去项目一线和朱巴的计划,因为苏丹大选临近和南苏丹安保风险而搁浅,幸亏恰逢该分公司召开会议,平时分散在各项目的同事们都难得地相聚在喀土穆。虽然同属一个分公司却也终年难见,大家犹如战友,彼此热情握手、坦诚交流。
工作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苏丹分公司“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
喀土穆炼油厂
苏丹六区 FULA CPF 夜景
笔者与当地学生合影
从1997年开始,CPECC在苏丹这块非洲热土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很多人把苏丹分公司比作CPECC的“黄埔军校”。在这里工作的几天里,笔者碰见了许多熟悉的老面孔,他们当中既有坚守国外十多年的功勋员工,也有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奋斗、抑或无奈与惆怅,深深触动着我。
他们的故事与青春奋斗有关,与思念牵挂相连;他们的故事5个月一节点,很多人一晃就是十几载。故事里有繁忙与压力,有枪声和炮弹,有酷暑与“马来热”,当然也有友谊收获和人生价值……
在分公司喀土穆驻地,办公电话与公司总部可以直拨,虽然网速较慢、电视频道也很少,但这些通讯条件还是为员工增添了不少便捷。即便如此,大家平时与家里联系并不多。因为时差的原因,刚忙碌完一天的工作下班,而国内亲人则已经入眠。
驻地地下一楼餐厅兼会议室旁边有一个不大的活动室,这里是员工们休闲娱乐的“福地”。三个乒乓球台、一张台球桌,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还有几位女同事常来踢毽子。驻地楼前泥土路被铺上整齐的方砖后,也成为员工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旁边一把生了锈的摇椅上两个大姐正在唠家常。
海外生活繁忙且简单,还有一份自娱自乐的豁达开朗。
虽然只是在喀土穆短暂工作,笔者却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元素。
“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到来夹道欢迎。”CPECC苏丹分公司总经理张再良这样形容他1998年来到苏丹时的感受。
分公司元老级员工老穆的话也印证了这些。老穆1981年前后曾在中国留学5年,1998年加入CPECC工作。“CPECC在苏丹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流利的汉语、时髦的词汇,毫无磕绊地从一个苏丹人嘴里脱口而出,令人惊讶。
当地民众对人友善。下班时,笔者从驻地对面的民房路过,里边探出黑黑的脑袋,两个可爱的非洲孩子,睁大眼睛望着我们,不停地说着“你好你好”。我也只好回报一笑,机械地重复着“你好你好”(有种八十年代在国内看到外国人的景象)。
在驻地附近的预制场里,分公司修建了一个篮球场,隔三差五,十来个年轻人闲暇时一展筋骨,大汗淋漓后再买瓶凉饮一饮而尽。路旁的小卖铺也因此水涨船高,可乐也由5美分涨到了2.5美分。
喀土穆市区里,只有几个店面的所谓的“欧洲街”随处可见中文标示;虽然和满大街的丰田、起亚汽车相比,比亚迪、奇瑞寥寥无几,但华为通讯的广告牌却随处可见。顺便说一下,苏丹大部分通讯系统都是中国品牌;当地人对中国手机流露出的艳慕眼神,即便是中国人淘汰的电子设备他们也特别喜欢,经常会拿着的手机和电脑“显摆”……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制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苏丹,像桥梁、水电站等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中国援建,更不论新总统府办公楼以及被誉为“中苏合作典范”的喀土穆炼油厂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影响和带动着世界发展;而喀土穆忙碌的行人、矗立的塔吊告诉世人,非洲也在努力追赶世界发展的脚步。
除去行程,只在喀土穆短暂停留了5天时间,时间仓促,难免絮叨泛泛。
和绝大多数员工5个月休假一次相比,笔者的来去匆匆却显得幸运了。但正是广大海外员工前仆后继的奋斗与付出,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成就了CPECC蜚声海外。
为了海外事业,他们中很多人来不及注视儿女的成长,无暇欣赏异乡的风景,忙忙碌碌,不经意间青丝已换白发。
而这样的故事不曾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