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雪 陈方平
马克思的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丁冬雪1陈方平2
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范畴,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一定程度上为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契机,对于探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间紧密的联系,有助于丰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劳动和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伴随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分工作为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分工是社会劳动由其物质的一面当作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来看时的总体形式”,作为协作的最高形式,分工是将人类劳动进行了固定化﹑专业化的细致划分,是生产合作方式发展进步的复杂化表现。其中,自发分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片面的从事某一劳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屈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强迫性;而到了自觉分工阶段,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觉意志进行选择劳动而无需被压制强迫。
在整个分工体系中,人们只进行固定单一的劳动,而无法再从事其他劳动以满足生活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专业化劳动的人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相互分离的人之间的联系。《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为了满足人们对吃穿住行的需要,就要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样一种需要的多样性以及劳动能力的有限性就是导致分工产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需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中被描述为一种抽象的﹑非历史的规定,作为分工产生的前提,只有当它被放置在现实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分工”才能呈现出真正的具体的历史的规定。在《形态》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用分工论证了私有制的产生,通过分析资本的积累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分裂关系,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与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探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劳动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分工作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对劳动力的一种社会分配,是生产方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整个社会内部,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劳动者的活动范围随之缩小,劳动本身和劳动者都被进行了严格的专业划分,此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基本划分,而是以行业﹑部门为界,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进行的复杂的﹑专门性的﹑不可替代的分工。在马克思看来,“分工是关于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表达。换言之,由于劳动不过是外化范围内人的活动的表现,所以分工也不过是人的活动——作为现实的类的活动,也即作为这个类的存在的活动——异化了的﹑外化了的状态。”简言之就是,分工的本质就是异化了的劳动形式。劳动者生产了劳动产品,但是劳动产品却不属于其生产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这种矛盾对立,导致了劳动和享受的脱节,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激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的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及交换的原因,不如说是它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私有制将剥削的本质隐藏在社会不合理分工的表象下,使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客观上导致了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剥夺了人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不断受到社会中各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这样的一种异化形式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把分工作为社会特殊时期的产物,它在促进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突破了人类劳动的狭隘局限性,创造了简单协作无法媲美的优势力量,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为目标的,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分工,真正达到“自由自觉”的活动状态。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和分工的产生是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直接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是与分工的不断发展同时发生的。分工促进了人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增强﹑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整等等,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异化现象浮出水面﹑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发展分工还是消灭分工?这样一对矛盾的存在,只有通过革命或者改革才能使之得到调节。
通过对分工的私有制和阶级性的实际考察,马克思进一步发现,每一次大分工的结果都是以牺牲对人的分割和进一步肢解作为代价的,劳动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仅仅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以满足自身之外的他人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的消灭取决于交往和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该是全面而丰富的,但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旧式的分工只会导致贫穷的普遍化和争取物质必需品的战争。随着历史发展的不断演进,消灭分工成为其必然趋势,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分工水平不断提高,分工按照合乎人性的发展速度不断更替,最终必然会被彻底消灭,这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指出:“要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人的能力的发展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全面性”,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只是人自身的自由自觉发展,而是包括人所在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人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基础上的,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个体的差异性正是个性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真正的全面发展是能够将个性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自由发挥,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层次,标志就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其应有的主导性。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不得不重视科技这种无形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更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分工的又一次大转型,人们的劳动不再是停留在肉体上物质上的分工,而更多的转向了精神上的脑力分工,这样的分工形式是以能力为基准对社会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理解,分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主体觉醒完善的过程,人的本质状况如实地反映在社会的分工状况中。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如下:分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提供了条件,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分工将单个劳动的力量转变为一种集体力量,劳动的专业化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可以从维持生存必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分工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加深了社会需求层次,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使劳动产品的差异性更加明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频繁发生,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安定而广阔的交往空间;分工使人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人的发展程度与自由时间的多少密不可分,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多,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主动性﹑创造性地活动,在此过程中,个体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这在谋生性的劳动中是无法实现的。
由于时间﹑空间﹑实践水平的制约,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与自身,而分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劳动方式,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正如萨伊所说:“在分工中,那个产生善的原因同样也产生恶”。自发分工使劳动成为了一种仅仅维持生存的谋生手段,这样的异化现象使得劳动者在劳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其能力发展也越来越片面﹑畸形,人的生活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的物化状态,片面化的生活产生的是片面化的人,在此条件下,更无谓人的全面发展;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形式是建立在对人的自由时间的剥削基础上的,过度的劳动时间必然会弱化人的能力,这样的剥削机制下的劳动生产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单一的﹑固定的﹑专业的﹑简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深受束缚;随着资本主义分工的发展,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将劳动者的社交牢牢地固定在一个范围内,由于社会流动性的缩小,人的社会关系开始呈现一种物化﹑功利性的状态,私有财产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社会关系的虚假性﹑不健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对分工的变革作用。自产生之初起,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就是影响分工模式的重要因素,而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的要素,不仅是分工的执行者,同时也作为分工的主导者决定了分工的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谋生性劳动得以向创造性劳动转变,简单性分工得以向生产性分工转变,自发分工开始向自觉分工转变,人们的劳动能力在科技的帮助下不断得到提升,参与分工活动的水平也不断得到增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分工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劳动者在不断改造生产工具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随着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平衡发展,各个部门更容易协调一致,社会关系也更加稳定和谐。对马克思而言,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以自由和解放为根本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作为人的本质被推崇的,而分工作为社会劳动的具体组织形式,恰恰包含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的因素。分工将劳动过程不断细化,在具体化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产生不同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能力,因此更加细致的分工模式应运而生。
说到马克思思想,不得不提到始终贯穿于中的从主体向度出发的人文主义关怀,作为一种批判和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被视为主要方针。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作为理想状态的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分工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指导作用,这种辩证的交织正是人本身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如果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旦分工的私有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对自然地无限破坏,从而对人的生存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生存危机都无法解决,何来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模式,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实践产物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历史辩证运动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当然,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终结,而是在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时的人是作为人本身而存在的,是一个完整的现实的个人,是“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而不仅仅是某种特定规定性上的分工的产物。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分工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内在一致的,专业化的片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发展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平衡并进的,因此,我们要在对现实状况的分析中设定理想目标﹑制定合理计划。
项目名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项目类别: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162
(1.南京大学;2.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