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福君 教授(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5)
在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化的今天,软件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软件业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居于核心和灵魂地位,随着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敏捷、弹性、省钱的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N(软件定义网络)、SDX(软件定义世界)被广泛应用,软件主宰着硬件,软硬件关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二是软件产业垂直整合继续深化,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产品竞争发展到基于体系架构的产业链竞争,以软件为核心,终端、服务和内容的垂直整合不断深化,加快满足用户的综合性服务需求。三是软件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互联网+产业”融合化趋势明显,软件产业服务化日益渗透到传统产业。四是行业应用模式日益创新,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定位服务、移动支付、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信息消费市场的高速增长,使传统的行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和灵魂的信息技术是美国制造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其强大的渗透作用使美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全面改造,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了巨大进步。日本的装备制造业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软件设计、企划等要素,使电气机械、运输设备、通讯业的信息化程度令人瞩目。
国内外学者对软件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产业领域,国外学者关注于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实践研究成果,而国内学者对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始于2000年以后。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制度创新五种类型。由于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导致了人们对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系统的理论,其中技术创新根据来源不同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模式(陆凤莲,2007)。在国际软件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软件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低水平的软件生产率和日益旺盛的复杂社会需求、软件企业快速发展需求与融资渠道不畅、较弱的创新能力与技术和市场快速变化的趋势三个矛盾(曹方,2006)。吕品(2007)认为发展软件产业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软件产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是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屈超(2013)认为2007—2011年间中国各个城市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整体偏低,而且五年间也未得到明显的提升。中国是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管理软件是当前软件产业的主流,产品模式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主流模式,网络化、服务化、个性化是其特点(陈登坤,2010)。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实行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软件产业自主创新是提升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和最优选择,其途径可以分成软件技术创新、软件产品创新和软件服务创新三类(黄乾圣,2010)。也有的学者认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有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类型,但有三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本国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以前没有的东西(寇琳琳,2008)。中国软件产业的区域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北京是中国的软件之都,而辽宁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沈阳两地。
辽宁软件产业学科基础雄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已经超过两千亿元规模。2012年辽宁省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135.7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6%,比2011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四位。实现软件业务出口收入47.8亿美元,占全国软件业务出口收入的12.l%,比2011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辽宁省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全省有7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了计算机专业,开设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专业课程,拥有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等1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行业输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约3.5万人。此外,东软IT人才实训中心等近50所人才实训基地或培训中心,每年培养约3万名软件行业实用人才,为全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使软件产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核心技术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13年9月,辽宁省约有1100余家软件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部门),约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30%。大连市通过实施创新中心(技术联盟)及新兴技术成长扶持计划,已建立了移动通信、飞机数字化装配、电机自动化、行业应用软件架构、云计算技术应用5个创新中心,成立智能交通、电子航海2个技术联盟,财政资金持续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实施,使一些核心技术具备产业化基础。
拓展自主产权软件产品的应用领域。辽宁省积极将软件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应用于装备制造、电力、金融、医疗、交通、通讯、系统集成、服务外包等各个领域,相应地培养了一批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企业。2013年辽宁省共登记软件产品908个,累计登记软件产品7153个;2014年登记软件产品个数有所下降,为867个,共有2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品登记,在每一领域均有自主创新技术软件产品的示范应用。
软件产品收入稳步增加。辽宁省软件产品收入已达千亿规模,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接近一半。2012年辽宁省软件产品收入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44.9%;2013年辽宁省软件业务收入为2779亿元,其中软件产品收入约占48.2%;2014年辽宁省软件业务收入达到3063亿元,其中一半为软件产品收入。
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是支撑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进行持续创新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截止到2012年底辽宁省软件从业人员为43.5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占72%,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10%。辽宁省有7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了计算机专业,同时还有东软IT人才实训中心等近50所人才实训基地或培训中心,每年培养和培训的软件行业人才约6.5万人,为全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软件产品研发投入偏低。2012年辽宁省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占软件业务收入比重为4.9%,低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领军企业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软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软件业务收入比重约为8%,与国家要求重点软件企业1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偏低。辽宁省软件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在工业设计、智能控制、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由于专业商业模式运营团队缺乏,产业化要素缺失等,导致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普遍较弱。
基础软件能力弱。辽宁省软件产品以应用软件为主,工业、通信、交通、医疗、管理等领域成为软件开发的主要领域,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产品占全省软件产品收入的5.7%,而反映软件产业核心创新能力的操作系统与数据库仅占1.5%,软件著作权方面仅占全国登记总量的1.3%,基础软件产品及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发展。支持辽宁省内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克系统软件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辽宁省内装备、冶金、石化等工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将其内部IT部门剥离改制,成立专业IT企业,对优势IT企业给予连续资金支持,打造行业内的全国领军企业。产业集群专项资金、企业并购专项资金、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专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资助资金等,都向软件产业倾斜,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并购重组的步伐,培育出更多的龙头骨干企业。
第二,通过创建国家软件名城,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以沈阳和大连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更好地利用国家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各项致策,促进软件产业全面提升。建立全省核心技术应用合作推广平台,定期组织对接会,促进软件企业与传统企业渗透和良性互动。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优先采购本省软件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消费。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撑产业全面发展。利用辽宁省内人才引进政策,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推动省内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完善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开辟海外培训渠道,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积极引导丹东、营口、锦州等市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步伐,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第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加大财政对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全省电子制造业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中使用本省软件核心技术的软件企业和产品生产企业,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继续发挥财政资金作为经济杠杆撬动产业提升的作用,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
第五,拓展软件应用领域,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以两化融合为牵引,以软件应用为目的,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不断拓展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工业控制领域要深化机床数控、工业机器人、冶金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智能电力、仪器仪表等细分领域的应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医疗领域要在高性能CT研制、社区医疗、医院教学方面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金融领域要在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应用、金融设备方面深化研究,继续引领行业发展;交通方面要在交通管控、道路建设与维护方面加快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跻身国内一流水平;通信领域要面向下一代通信网络和智能终端,推动通信软件及手机软件的创新发展。
1.陆凤莲.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曹方.创建产业生态系统,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J].软件世界,2006(5)
3.吕品,汪红兵.提高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7(6)
4.屈超,王路勤.中国各城市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5.陈登坤.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及人才需求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
6.黄乾圣.软件创新与软件产业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10(9)
7.寇琳琳.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及评价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