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文斌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个“中国式过马路”的段子,“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于是,“中国式过马路”曾一度被诟病,不少网友在调侃的同时又生发出对交通、国民素质和法规意识问题的讨论。反思这种现象,有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掺杂其中,分析其中常被忽略的“小节”问题,可以看出潜在和衍生的法治问题,万不可小视。
从众心理。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形象,其中有不少段落写出了那时国人的从众心理“,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中国式过马路”就较为明显地反映出这种心理。法不责众,是当下一些人心存侥幸的依据。在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的人以为集体拍板决定的事就没有错,于是以集体研究来搪塞、掩盖个人的过失或错误。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许多重大决策失误而无人承担过错的问题,也成了执纪部门难以定夺的盲区。剑指何人?“集体”成了“挡箭牌”。“三拍”干部有了市场,“烂尾工程”“半截子项目”随处可见。这种决策上的失误迟滞经济发展,毁伤的是政府的公信力,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切不可以集体之名掩盖个人过失之实,要真正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现在实行的决策全过程控制,大项目终身追责、倒逼机制可以有效地遏制这种决策的失误。从众心理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在贪腐行为上,有的人侥幸地认为现在的反腐是“隔墙扔砖头,砸着谁算谁“”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当年,大贪官胡长清被抓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看到周围的人都这样。”这是多么“雷人”之语,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不是见贤思齐而是见恶效之,很让人深思。山西出现的“塌方式腐败”,与一些官员的从众心理作祟不无关系。所以,强调“从我做起”,克服从众心理,占领信仰高地,涵养精神追求,保持党员干部的清廉名节,是落实“三严三实”教育的题中之义。
攀比情绪。在过马路时经常看到一些人左顾右盼,貌似在眺望,其实是在寻求同道,别人干了没事,自己有何不能?于是,有人违规了,众人纷纷仿效,遵规者反而成了“少数”。由此想到,一些人的堕落也是由攀比生活细节开始的,看到某些人香车宝马,生活奢靡,心理就失衡了。家人吹起了“枕头风”,推波助澜,节俭的日子就不愿过了,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生活中,放松了警惕,思想投向、情感趋向、价值取向和奋斗方向发生嬗变,自然就“缴械投降”了。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身陷囹圄后曾忏悔道:“跟老板混在一起,慢慢就会职务不分、身份不分、立场不分、吃喝不分、钱财不分,慢慢就把自己和他们等同起来了。”思想和身份的双重错位,是导致曹鉴燎不断上演“疯狂闹剧”的直接诱因。“小节”不拘,必亏“大节”。俗话说,针眼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一旦思想的闸门打开了缺口、放松了警惕,失却了清醒的自律和防范意识,甚至盲目攀比,就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滑向危险的深渊。党员干部在为官从政时必须从小节严起,不要小视类似“过马路闯红灯”这样的细节,在生活中,要注意养成“横不攀竖不比,老老实实正自己”的自制能力,保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慎独缺失。违规过马路,说到底,是一个人修为的问题,是一个人有没有定力,能否时时刻刻守规矩、慎微慎独的大课题。一些人闯红灯过马路,总是先看看有没有交警、有没有熟人,遇到交警会阻止批评,遇到熟人也会说说讲讲,反映到领导同事那里总会不好意思,难以为情。其实,人们对违规过马路是心知肚明的,都知道闯红灯是错误的,很少有理直气壮的,可还是找出许多理由来违犯交通法规,我行我素,有的还会以下不为例原谅自己。可见,要战胜心中强大的敌人,做到慎独,就必须注意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管住、管好自己。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伦常之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诱惑无孔不入的情形下,共产党员要像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讲的那样,“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党员干部面临着许多考验和诱惑,应该铭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千古明训,不断检点和把握自己的一言一行,让遵规守纪成为习惯,在思想上真正筑起一座拒腐防变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