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2015-01-03 09:13
中外文摘 2015年15期
关键词:工人工厂

□ 张 卉

在无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 张 卉

五月底,一场工人诗会在天津大剧院悄悄开幕闭幕。

从60后到90后,这些诗人覆盖了多个年轮,年龄跨越30多年。相同的是他们都默默承受了工业变更改革带来的长痛短痛。

诗人们挖煤、爆破、充绒、熨烫,炼钢、酿酒、做鞋,周而复始。劳动沉重收入低微,生活的欢乐在现实的压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诗,就像帮他们撕开了那看不见的帷幕的一道口子,让他们暂时可以贪婪而欢畅的呼吸。之后,重回沉重而重复的劳动,挖煤、爆破、充绒、熨烫、炼钢、酿酒、做鞋。

他们用“命运”二字来解释和接受这样的轮回。

1

诗歌最初是爱好,和吸烟喝酒一样,后来是信仰,它能让我咬着牙把任何日子都过下去。

——老井

……

煤层中像是发出了几声蛙鸣

放下镐,仔细听,却不见任何动静

老井,井下机电维修工

我捡起一块矸石扔过去

一如扔向童年的柳塘

却在乌黑的煤壁上弹了回来

并没有溅起一地的月光

继续采煤

一镐下去

似乎远处悠悠一声蛙鸣回荡

(谁知道这辽阔的地心,绵亘的煤层,到底湮没了多少亿万年前的生灵)

不去理他,接着刨煤

只不过下镐时分外小心,怕刨着什么东西

谁敢说那一块煤中不含有几声旷古的蛙鸣

漆黑的地心,我一直在挖煤

远处又是会出几声深绿的鸣叫

几个小时之后,我手中的硬镐

变成了柔软的枝条

……

诗会上,老井带来了这首《地心的蛙鸣》。

老井身上有种儒雅凝重的气质,秦晓宇说他就是一名“儒工”,没有想象中的矿工虎虎实实的样子,连他的动作都带着一点点迟缓的感觉,走起路来每一个脚步都很轻。他的手上有一处煤疤,一处伤疤。前者记录了洗不掉的疼痛,后者记录了一次意外事故中仅仅受伤的幸运。由于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现在他每月只有2000多元支撑着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

老井在安徽一个煤矿已经干了20多年,从事过很多工种,但基本都在井下。眼下他是井下变电所的一名机电维修工。在井下就算不挖煤,600多米的负压也会让人疲惫不堪。每天从班前点名到班后洗澡,10多个小时的劳动让他一到地面上只想倒头睡去。周而复始让人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孤独中写成的诗歌给了他短暂的安慰。

这些年,随着他的诗在《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歌月刊》屡屡见报,他从写诗解闷抒发落魄之情开始了思考:“古人说写诗是抒情言志载道,我好像也有那种使命感,就是为矿工写作,写那些被冷落被忽视的。”

他离黑暗很近,关了矿灯,四下里没有一丝亮光,连身体都仿佛成了黑暗的一部分。“写出来要好受一点。”老井说,也有心态难平的时候,那拿什么说服自己呢?“命运。”

他至少有五六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有的时候是大块的矸石刷地一声落在离脚尖、脚跟几厘米的地方,有的时候是碎煤突然从头顶倾泻而下,将人瞬间埋没。“不敢用工具挖,怕伤着人,发现了就赶紧上手刨,有的时候真的就来不及了。”

有的时候是食物中毒。

还有各种意外,最危险的一次他差点被皮带运输机卷入竖井,却鬼使神差地掉在了安全的地方。

甚至有时候是自己想到了死,“不能死,死了,对不起经历的那些苦难。”是诗,最终让他走了出来。“开始的时候写诗是爱好。就跟别人吸烟喝酒一样,现在写诗成了我的信仰,日子还是很难过,可你能咬着牙把日子过下去。”

更多的时候是矿难,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8月19日,一场瓦斯爆炸带走了27个兄弟。工友们永远留在了矿井深处,而老井还要活下去,并接着写下去。

……

原谅我吧,兄弟们

原谅我不会念念有词,穿墙而过

用手捧起你们温热的灰烬

与之进行长久的对话

所以我只能在这首诗中

这样写道:在辽阔的地心深处

有几十个采摘大地内脏的人

不幸地承受了大地复仇时

释放出的万丈怒火,已炼成焦炭

余下惊悸、爱恨,还有

……若干年后

正将煤攉入炉膛内的

那个人,在呆呆发愣时独对的

一堆累累白骨……

地心太黑,太封闭,兄弟们

把你们悲戚、潮湿的灵魂

这条条闷热、漆黑的闪电

都伏到我的肩上吧

把你们所有的怀念、悲愤、渴望

都装入我的体内吧

我愿做一口活的棺材,一座

移动的坟墓

殓载上你们所有的残梦

一直往上走,一直走到地表

那个阳光暴涨的地方,再把它们释放出来先晒去悲痛的水分

然后让它们赶紧去追赶

那缕缕飘荡了一年仍未

斜入地心的,清明寒烟

……

2

诗歌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却是我生命的全部。

——田力

……

一双手,加上另一双手,是两双手

对,无数的手

从鲜嫩,到粗糙

从一个夜晚,伸向另一个夜晚

搬动是必须的

工装下的面孔,是相似的

矿石去和矿石说话,而我们不必说话

田力,钢铁厂总控室工人

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奇怪的动作

顶多,借助一声银亮的哨子

是窜舞的钢花使炉中的钢水得不到潜藏

我片刻的沉寂与你持久的匆忙

恰如一只蝉,转换声调时

突然出现的停顿和宁静

……

《我的诗篇》工人诗人朗诵会上,田力带来了这首《炼钢,炼钢》。

田力是典型的外向开朗的东北人,他来自鞍钢,是家里的第三代鞍钢人。和其他工人诗人不同的是,他对自己所属的工厂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归属感。

他小的时候,五块钱的人民币上印着钢铁工人,两块的人民币上印着车床工人,五毛的人民币上印着纺织工人。厂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工人自豪的主人公情感。1982年他进厂当了一名质量检测员,开始用诗歌描写钢花四溅和钢水奔流的激情。地上的一个钳子、齿轮、螺母都能激发他的诗意。那个时候他还从遥远的北京订了一份《北京晚报》,每期的五色土副刊都会有篇七八句的短诗,那是当时他如饥似渴收藏的珍宝。

“如今这些国有老企业从光亮走进了光影里,工人的面目也变得模糊不清,失落、迷茫、彷徨这些我们都有,可我们还是得在这里相依为命。”在鞍钢的33年,田力一路陪伴着这个巨型国企逐渐走向衰落。图书馆里的书都被他看完了,情感一天天深沉起来。“我觉得工厂是有心跳的,如果能用诗歌,用这种最高贵圣洁的方式找到它的心跳,讲出鞍钢人的故事,那些从20岁干到40岁又干到60岁的工人,我想他们的乡愁就有处安放了。”

老工人们没有文化,他们将自己的一辈子都给了工厂,死后都葬在能看到工厂的山坡上,“白花花一片啊,谁看了都会震动,还有那些老太太在马路上烧纸,她会选择老头以前下班经常走的地方、或者能看到工厂烟囱的地方。”田力的父亲退休后,每天散步都要爬上山头远远看着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厂区。“你就觉得多难都不能离开这里,父亲在山上看着呢,想着他的儿子在那里干活呢,心里还能有个寄托。工厂效益不好,工友也会摔摔打打抱怨,可抱怨完了还是拿块抹布擦擦这擦擦那,没有谁比工人更爱工厂,不能离开,那是叛变。”

“我们和厂子都是父一辈子一辈的感情。”工友之间,有的时候就算是过命的交情也会淡然处之。有一个晚上值班,田力穿过层层轨道网抄写火车皮车号,他嘴里叼着手电简,身子往后一撤的工夫,背后一辆火车在工厂的机器轰鸣中几乎是无声无息地驶来,工友老孔一把搂过他的脖子哗地一声扳过去,火车刷地一声开过去了,两人都惊出一身汗。第二天,田力给老孔买了盒烟,老孔摆摆手,没要。工友和战友一样,没有经历过你就体会不到那种情感。

写了诗,田力常常读给工友听,“这还行。”“太臭了。”“这咱不懂,太朦胧。”虽然他们指甲盖里常常残留着洗不掉的油泥,田力坚信他们同样需要诗意的生活,也很看重他们的反馈。“可以说,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却是我生命的全部。”那什么是好诗呢?“能钻进人心里的就是好诗。”

田力的诗早年就写在厂里发的钢坯输送平衡卡片上,如今写在手机上。这首《棉裤》就是他蹲在超市的地上匆匆完成的——

春天的时候

超市里的棉裤都打折了

一个拄着拐杖的也在边上看

他的两条小腿都扔给了工厂

空空的裤管里

只有冷风在黑黑地转动

他想买下一条棉裤

套在铁棍子上

他买下了一条棉裤

套在了他曾经有腿的地方

他已经很久没穿过棉裤了

现在

他笔挺地穿好棉裤和棉鞋

用假肢走进了春天。

3

希望人们能在诗里感受美好。

——邬霞

……

包装车间灯火通明

我手握电熨斗

集聚我所有的手温

我要先把吊带熨平

挂在你肩上才不会勒疼你

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

多么可爱的腰身

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

林荫道上

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

最后把裙裾展开

我要把每个皱褶的宽度熨得都相等让你在湖边

或者在草坪上

等待风吹

你也可以奔跑

邬霞,制衣厂女工

但,一定要让裙裾飘起来

带着弧度

像花儿一样

……

诗会上,邬霞带来了这首《吊带裙》,让人看到一个女孩对爱情的安静向往与祝福,她是一个眼神清亮的姑娘,生于1982年,一笑,柔和的笑意和眼里的光芒让人感觉她似乎一直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可在别人还撒娇的14岁,她就拿着借来的身份证,和妈妈一起从四川内江老家来到深圳,成为制衣厂流水线上的一名小女工,工作内容是剪线头。

那是一家日资企业,邬霞印象最深的是有个漂亮的女翻译,每天都穿得很好看。“我们整天穿着肥肥大大的工装,好羡慕她,恨不能变成她,但是也怕她。”有一天上班,邬霞和妈妈并肩坐在相邻的坐桶上,埋头干活,突然坐桶被狠狠踢了几下。邬霞和妈妈头也不敢回,以为是那个女翻译。“敢怒不敢言。”晚上回到集体宿舍,躲进那个拉着帘子的上铺,她突然就有了写东西的冲动。“回去就写,三个月写了十多万字,自己也不看,妈妈也不看,开始就是写言情小说,里面的人全都不食人间烟火,写出来可以排解那种憋闷的情绪。”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她体会到短暂的美好。

后来工厂也换过几个,“还记得2008年左右能挣1200元,除了车费伙食费就剩不下什么了。”最难过的还不是缺钱,而是感觉压抑困顿没有出路,她也曾灰心到坐上窗台准备一了百了,是妈妈最后一刻抱住了她的一条腿。

深圳二十年,除了工作在工厂流水线上就是在辗转在街边小摊上,收入总是将将够维持生活,现在她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仍然和父母妹妹一大家子挤在出租屋里。“我希望人们能在诗里感受到美好。”写诗,对她来说更像是在编织一个梦境。她的这个梦,没有控诉、愤怒和压抑,总是温暖明亮,柔和中带着一个女子的力量。

4

在无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唐以洪

……从北京退到深圳,从东莞退到杭州,从常熟退到宁波

从温州退到成都

退到泥土、草木、五谷的香气里

故乡依然很远

是一只走失的草鞋

退,继续退,从工地里退出来

从机器里退出来,从那滴泪水里退出来

从四十岁退到三十岁、二十岁、十岁……

故乡依然很远,是一只走失的草鞋

退,继续退,面朝未来

退到母亲的身体

那里

没有荣辱,没有贫穷贵贱之分、城乡之别

没有泪水

相遇的都是亲人

……

唐以洪的《退着回到故乡》在诗会上不但被朗诵,还被谱曲唱了出来。不少观众听得泪光闪闪。

和其他工人诗人相比,唐以洪的幸运在于,从去年开始,他终于从事了一份让他们羡慕的“文字工作”,他离开了常年打工的浙江,真的“退着回到了故乡”,在四川资阳乐至县的一个电子厂找到了一份行政工作。那是因为这个电子厂的董事长喜爱文学,在厂图书馆看到了唐以洪的诗后,给了他这个机会。

而他此前的打工生涯,总是贯穿着两个字:想家。

1993年,22岁的唐以洪第一次出远门到了沈阳。父母希望他能打工挣出份彩礼钱回家赶紧娶个媳妇,因为周围的同龄人都结婚了。在一个建筑工地干了一个多月后,他们突然被停工,说搅拌出来的水泥不合格,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只能窝在工棚里讨薪,用工方采取的是熬人战术,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等的一日三餐变成了一餐,脚饿肿,头饿晕。“那个时候,我多么地想念亲人和家里的红薯土豆,还有从来都不喜欢的玉米棒子。”

之后他的打工地图又延伸到广州番禺、北京,异乡多年,他尝够了想家的滋味,受够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薪;也写尽了落寞思念流离和身在底层的压抑。

流水线,生活与命运/是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我/其实不抽打,我也要转动/我也是一条鞭子,在抽打着自己/为生活而旋,命运而转……停下来,我就站不稳/在异乡,我只有飞快地旋转着/用旋转的速度和力量,把深处的苦/一次,又一次,甩远——《我在异乡做陀螺》

2004年,他最后落脚温州,成为鞋厂一名挣1000块钱的“普工”。温州是他待的最长地方,八年里,作为一名制鞋工人和常年需要驻外的销售,他毫无选择地继续四处奔波,分离成了这个家的主旋律。孩子在老家跟着父母,老婆在另外的工厂,而他不是在柳州、杭州就是在宁波、常熟,总是一家三口分别在三个地方。“八年里有五年是全家分开的,心里很绝望,也看不到前途,非常渴望和家人在一起。”唐以洪眼神敏感,对团聚的渴望直白得让人听起来心酸。

有一次他在常熟出差很久,回到温州乡下的小出租屋时,情感一放难收,捉笔在那里写下了《退着回到故乡》主要片段。“就是觉得只有回到妈妈肚子里才有彻底的平等和温暖。”

现在的唐以洪已经拿过了郭沫若文学奖、中国打工诗歌奖,网上还能查到对他的诗歌的研讨文章,在诗歌界他也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他说:“文学和诗歌是改变不了命运的。改变了的是,以前是个人表达,现在是有意识地为自己这一路人表达。”

唐以洪,鞋厂工人

5

最绝望的时候诗歌挽救了我。

——绳子

……

我曾经爱过你

如今这里是一处废墟

在黑暗的旅程中

滋长着痛苦和愤怒的枝条

我拿什么来爱就拿什么诅咒

催命的时辰总在人最困倦的时候

待命,不容置疑的摧毁

常常在人最脆弱的那一刻

灰飞烟灭

而工厂是铁

肉体的打磨是持久的

要比铁更坚硬更有耐性

铁也会变成粉末和流水

……

这是绳子带来的《狗日的工厂》。

和绳子谈话,能明显感觉到他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感性和逻辑在他这里毫无困难地融为一体。

绳子打工并没有走得太远,就是从骆马湖边的村庄到县城,几十公里的路程。他生于徐州地区新沂的农村,1988年,18岁的绳子进入徐州一家县级国营酒厂。从装卸工做起,然后是制曲工、发酵工、蒸馏工,车间的工种几乎都做过,但始终是一线工人。

他一进厂就赶上国企改革,是第一批企业改制工人——合同制工人,没有铁饭碗了,但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可到了90年代末期,县城几乎所有的企业放假的放假、关闭的关闭,到处都是失去工作的人,大家都没有出路,有一个人跑三轮,马上就都一窝蜂地去跑三轮。在工厂里时间长了,那些在车间里练就的技能,出了厂门真是一点用也没有啊。

父亲说,你回农村来吧,把我那份地给你种了,起码还有口饭吃。可那时候即使种地也很难维持家里的生活,老家抛荒很严重。

绳子,酒厂工人

刚上班头几年勉强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后来就越来越差了。压力之下,不但工人和工人之间矛盾重重,就是和家人关系也紧张起来。

2013年,在工厂工作了25年后,绳子这才醒悟,年龄大了,以前在厂里又摔伤过,自己没多少竞争力了,继续在厂里是没什么指望了!绳子辞职了,现在的他经营一家进口零食店维持生活。他说:“诗在我生活中是什么呢?哈,在我的生活中不占有什么地位。因为必须全力以赴应付生存问题,但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是诗挽救了我。”

他长诗和短诗都写了很多,“没有模仿的蓝本,语言总是很难挣脱文学化,后来开始有意识地从文学语言的影响中走出来,逐渐找到工厂的语言。”为了从诗意里走出来,他有一段时间完全拒绝阅读文学作品,甚至整天都在看技术资料和电气说明书,他试着将设备资料的语言片段整个移植到诗里,用那种密集的晦涩的语言堆砌来表现精神的压抑。

绳子的创作特色已经引起很多研究者的注意。他们认为绳子的文本是一种拒绝被曲解的文本。和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很熟悉那种语言描绘的场景以及精神状态中能找到情感的共鸣。因为这种语言只能在工厂里才能产生,也只有工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通过散文《工厂纪事》一个小片段,我们能大概领略绳子醒目的风格化语言:

“日吞吐量接近1500吨原料,工厂有一只巨大的胃囊。菌群扩张,细胞数几何级递增,排出的气体改变了天空。罐体沉重,压住大地的襟袍,即使有风,震颤也不会减轻一克。金属的部件即使在夜间也不会柔软下来。穿工装的人们在夹缝里游动,他们靠潜意识就可以安全地行走,似乎不需要灵魂的依靠,就能避开设备边角的刮伤。这是他们进入工厂谱系必须具备的技能。而现在这些技能媾化成液体,融进了血液,成为本能,成为下意识地操作。如果他们发出声音,就会喷涌着钢铁的腥味。”

6

只有在诗里我才活得人模人样。

——吉克阿优

……

墙头的仙人掌,像彝寨一样艰难地活着

保留着童年的刺,阿妈亡故的刺

那些我写在老屋外墙上的诗句

被雨打风吹,已模糊成了我们民族的踪迹

所有归来的日子都是彝年,长辈劝酒

做着打工梦的侄女缠着我

做一场反诅咒的仪式越来越难了

逮只小猪转转脑壳容易,却请不到真正的毕摩

我谎称自己仍然是彝人,谎称晚辈都已到齐

但愿先祖还在,还认得我们穿过的旧衣

……

“我要感谢秦晓宇老师,让我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坐上了卧铺。”去年冬天,秦晓宇电话里找到吉克阿优,告知他作品入选工人诗典的消息,他以为遇上了骗子。“我就说让他们帮我报销一张回老家的火车票,我才信。”就这样,七年没有回四川大凉山老家过彝年的彝族小伙吉克阿优,从打工的浙江嘉兴踏上回乡路。“彝年在每年的11月份,正是工厂最忙的时候。”

这次归乡之后,他写了上面那首《彝年》。

俩人在诗会上重逢,这个生于1985年的小伙子一见到秦晓宇就把他高高抱了起来。吉克阿优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山野气质,眼神里总是幸福满满的样子。“现在是很幸福啊,我12岁之前都没穿过鞋子,出来打工之前都没吃饱过。”

阿优似乎有种化解痛苦的天赋。他在一家服装厂的充绒车间工作,那是整个工厂最脏的活儿,把他安排到那儿也带有一点惩罚的性质——因为他不喜欢跟着流水线的节奏走,他总是积累一堆活儿,然后全力以赴迅速干完,而这被认为是偷懒。阿优的充绒车间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隔断,里面鸭绒四处蹿飞,即使戴着口罩也难以隔绝那特殊的异味。但那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独立空间,“别人嫌脏不会进来啊,我可以把纸条啊书啊都埋在鸭绒里,藏起来写啊,还可以藏啤酒。”阿优的快乐自然天成。“一开始就是记录,后来写的多了,才开始想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么说吧,就是只有在写诗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活得人模人样。”

阿优还怀揣一个欢喜的秘密:嘉兴平湖市林埭镇宣传部长承诺让他下半年去镇上图书馆做管理员。这对阿优、对所有的打工诗人来说都不啻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有书,有时间,有工作。他现在都怕说出来会落空。

阿优一度上过大学,中途辍学,他和那个叫吉克隽逸的歌手同属一个家族,是分布在不同县的分支。作为彝族里的文化人,阿优觉得自己除了要书写打工生活,更有责任记录和传承彝族的独特文化。

“写诗对我们彝人来说并不难,800万彝人里有400多个诗人,从小,我们参加过的婚丧嫁娶、祭祀法事上,甚至是播种占卜时,村里的巫师都会用韵律感非常强的五言七律举行仪式,还会随口将身边的情景押韵地编进去,大人孩子都能说几句。”

吉克阿优,服装厂工人

……

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

从大凉山到嘉兴,我在羽绒服厂填着鸭毛

我被唤作“鸭头”时遗失了那部《指路经》

好些年了,村庄在我离去中老去

此刻,它用一条小兴场的泥路

反对我的新鞋,迎接我的热泪

好些年了,我的宇宙依然是老虎的形状

一如引用古老的《梅葛》的毕摩所说

颤抖的村寨跳进我的眼瞳,撕咬我

好些年了,儿时的伙伴已建起小楼

我也回到了大地的中心,我的土掌房

三块锅庄石,三根顶梁柱、

父亲笑呵呵,在火塘边抽兰花烟

像温暖的经书,让我念诵不已

他的拐杖又长高了不少

而母亲笑呵呵,在我心里

今夜我要睡在她的旧床上

今夜我必须做梦,因为我错过了祭祀。

——《迟到》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工人工厂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小燕子飞进工厂里
科幻画工厂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