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2015-01-02 08:53于树洋张乃心
环境卫生工程 2015年6期

于树洋,王 雪,张乃心

(1.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大连市总人口669万人,2013年和2014年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达到了1.39×106t和9.36×105t,尽管当年的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了87.9%和100%,但是现有的处理方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阶段,对于30%~40%垃圾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没有达到理想化程度。因此,笔者对大连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采访,以期提高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

1 大连市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现状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被访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的情况、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居民认为制约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因。为使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在调研时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法,即在大连市4个区随机选取了部分居民楼,然后又在居民楼中随机选取了足够样本数量。随机选取的调研地点包括中山区友好广场及附近居民区、西岗区人民广场、日新街道附近小区、沙河口区西安路商业区及周边居民区、甘井子区马栏广场商业区、西山水库附近居民区。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图1为问卷受访者特征。

图1 问卷受访者特征

1.1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假设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收入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有影响,这里就上述5方面和实施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显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1 5个因素和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通常认为Pearson Chi-Square值小于0.05表明二者相关,且值越小说明二者相关性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年龄和学历对实施垃圾分类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下文将着重分析年龄和学历对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影响。

图2显示了受访者目前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可见,大连市整体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不容乐观,居民或者根本不对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分类处理,仅是对某些经常为人所知的有害垃圾进行单独分拣,整体分类水平距日本、法国等居民自觉实行严格垃圾分类的国家相差甚远。

图2 大连市居民垃圾分类实施情况

1.2 年龄因素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

图3揭示了年龄对实施垃圾分类的影响。结果充分显示出了青年人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态度,体现了36岁以上人群在生活垃圾分类做法上的滞后性。

图3 年龄因素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

1.3 学历因素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

学历和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的Pearson Chi-Square值达到了0.000,表示学历和垃圾分类绝对相关。也就是说随着学历的提高,人们采取的垃圾分类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可以解释为,随着知识水平的提升、见识的开阔,市民自然而然形成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生活习惯。从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完全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受访者中,学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硕士及以上的比例如图4所示。在生活中“对生活垃圾进行了严格分类”的受访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约76.9%。

图4 不同学历中“没有分类”人群的占比

2 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可行性分析

2.1 大连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您是否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容及意义”这一问题主要用于收集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图5显示了受访者对垃圾分类了解程度的分布。

图5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

表2显示了“不了解生活垃圾分类人员”的年龄分布。可见,36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7.5%,而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垃圾分类仅占到了受访者总数的20%;相反,37岁以上的人群占受访者总数的42.5%,但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垃圾分类占到了受访者总数的80%。采用SPSS软件对人群的“年龄”和“对垃圾分类了解程度”2个要素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Pearson Chi-Square值达到了0.002,可见“年龄”和“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相关,并且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大,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越差。

表2 “完全不了解”生活垃圾分类人群的年龄分布

“完全不了解”生活垃圾分类人群的学历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完全不了解”生活垃圾分类人群的学历分布

在调查中还对受访者家里是否有正在读小学或者初中的孩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所有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生活垃圾分类的受访者家中100%都没有正在读小学或者初中的孩子。相反,许多家中有小孩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生活中十分关注对孩子环保意识的教育培养,希望孩子能够爱护环境,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榜样。

调查还发现,虽然在问卷中许多居民表示自己相对了解或者十分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但在对居民进行谈话过程中发现,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分类标准、垃圾分类的意义等问题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例如在调查中询问受访者在生活中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时,很多年纪较大的受访者简单的认为垃圾分类是“卖破烂”,表示把能卖钱和不能卖钱的垃圾分开这就是垃圾分类,而年轻人对于这一问题则直言自己只是关注过相关的信息,对于具体的垃圾分类标准并不明确,垃圾分类更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上述的数据及事例充分说明了居民中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生活垃圾分类实质的。

2.2 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态度

图6显示了居民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

图6 居民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

可以看出,91%的受访者对待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比较积极。

而不同人群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差异甚大,主要与年龄和学历有关。表4显示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分布。

表4 不同年龄人员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分布 %

通过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同的受访者对这一做法是否可行抱有怀疑态度。但是,就“生活垃圾分类是否应该写入法律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这一问题上不同人群的分歧较大。可以看出37岁以上人群表现出了相对年轻人更加坚定和强硬的立场,更多37岁以上人群认为应该并且自己也愿意接受法律的约束来保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为此,在对居民面访的过程中就这一问题专门咨询了年轻居民的意见。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在调查问卷中年轻人非常一致地没有选择应该由法律约束保证实施垃圾分类这一个选项,而当小组成员询问能否接受由法律或者政策约束保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时,大多数年轻人仍旧表示自己可以接受。一位受访者表示,借鉴目前垃圾分类较先进国家的经验,都是由国家提出号召然后由居民响应实施,自上而下的操作流程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垃圾分类的设备来支持这一政策的实施,希望能有这样的政策来保证实施垃圾分类。

调查结果显示10.26%的24岁以下的青少年认为没有必要垃圾分类。此结果不难解释,在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中不存在垃圾处理问题,这些都是家长负责的,他们认识不到垃圾在整个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没有对垃圾产生高度的重视。而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居民长期坚持的习惯,青少年的教育是为将来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的基础。同时56岁以上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的占到16.67%,56岁以上人群由于在年轻时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保护环境或者垃圾分类的教育,长此以往形成了对垃圾分类无所谓的一种态度,再加上老年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关于垃圾分类意义和必要性方面的教育,更加容易使他们在生活中忽视垃圾分类这一做法。但实际上,目前56岁以上人群在垃圾分类的实施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打理一家的衣食住行,自身垃圾分类的完成情况实际上就是整个家庭的完成情况,因此这一数字不可小觑。

2.3 制约大连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因分析

针对问卷中“你认为在生活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受访者选择了不同原因,数据统计分析如图7所示。

图7 没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因

图7显示65%的市民认为制约生活垃圾的分类现状的原因是可供生活垃圾分类的设施不够齐全,即使在家里对垃圾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处理,但是由于垃圾站点的分类设施不够齐全,各种垃圾的倾倒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大杂烩”,人们有心无力,无法让垃圾分类真正实施下去。

对于居民反映出的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本研究对于目前大连市垃圾分类设施的情况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研分析,选取了天津街、西安路、和平广场周围和万达广场周围4处作为调研场所,主要调研上述场所垃圾分类设施的使用情况。调查走访中发现设施不齐全主要反映在:①垃圾桶及垃圾场简陋;②具有分类功能的垃圾桶数量较少且分类标志不明确;③垃圾桶及垃圾场的分布不均匀,地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④垃圾处理不及时。

图7显示有超过30%的受访者因为“不明确分类类别”而没有实施垃圾分类。可见,只是通过宣传垃圾分类及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宣传相关科普知识及具体规定帮助居民判断垃圾类别。

还可以看出“没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达到12%,这是居民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垃圾分类必要性和意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人群中55岁以上达到60%。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3.26%。老龄人口基数大,且老年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习惯使得他们在接受新兴理念方面较难进行,提高老年人口素质,并且由年轻人向老年人传输环保新兴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数据以及面访中与居民的交流可分析总结得出:极少数受访者从主观上抵制生活垃圾分类,大部分居民支持垃圾分类,且把未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归因于客观设施或标准不够完善等,因此,在大连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具有可行性。

3 大连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建议

3.1 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

首先应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例如中国可以效仿荷兰的感应垃圾桶,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垃圾桶,让垃圾桶自身去识别垃圾分类的正确与否,解决理论知识对垃圾分类的阻碍,同时也可以设计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垃圾桶,从而提高分类质量;同时可以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垃圾点布局问题、垃圾桶的最优容量问题等。

3.2 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使群众自主参与到垃圾回收中。应注重的是青少年这一群体,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会给家人普及相关知识,并且家长会对孩子们的建议格外重视,尤其是老年人对孩子的信任度响应度非常高。同时宣传内容中还应包含具体分类标准以及通俗易懂亲民近民的常识,做到各个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并运用。

3.3 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

制定完善的奖惩体制,这不仅起到督促作用,还可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居民从物质方面觉得垃圾分类与自己有关。同时法律也可以随着奖惩体制的健全逐步形成,为相关措施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保护与支持,使得垃圾分类走向成熟化、健全化,这也是一个国家公共文明建设与法律体系更高层次的体现。

3.4 加强垃圾分类的高效处理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物流体系,对垃圾的投放、清运等操作进行标准化一体化操作,使垃圾实现少堆积乃至零堆积,从而减少垃圾占地问题。同时可以加强与工厂的合作,让垃圾分类低成本、高利用率地被工厂利用,实现其经济效益。居民还可以对产生的部分垃圾进行初步加工,能加以利用的垃圾先进行回收,以减少垃圾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