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系 萧力争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农产品都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即便是同样的品种在相同或相似的种植、加工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其品质也存在些微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很多类别的农产品中都有实例,并为人们所熟知,如葡萄酒,咖啡,稻米等。然而,人们对农产品的地域差异的认知和利用程度却有很大不同。一种情况是,当某类农产品的地域差异不够明显,尚未在消费领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时,生产者和经营者可能有意忽视这种差异,以利于这种产品的集约化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和营销。在工业化时代,这种情况不胜枚举。第二种情况是,当某类农产品的地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的产品存在显而易见的品质差异,消费者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和偏好时,生产者和经营者则有可能利用和强化这种差异,以生产出不同品位、不同档次的产品,通过挖掘这种差异的市场价值,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如法国葡萄酒等。
茶叶品质的形成与当地环境、茶树品种、种植和加工技术等密不可分,不同产地的茶叶品质差异较大。从世界范围来讲,单就红茶而言,肯尼亚红茶、斯里兰卡红茶、印度红茶、中国红茶的品质就差异显著。以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绿茶而言,屯绿、婺绿、杭绿,遂绿等的品质特征亦不尽相同。
茶类众多,产品多种多样,品质特征差异明显,这是中国茶叶的重要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讲,小产区特色茶是一种长久以来的客观存在,只是社会经济和茶产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便从理论的高度对其进行梳理和提炼,明确提出“小产区”的概念。按照安徽祥源茶业邓增永先生给出的定义:小产区茶限于特定地域范围之内,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特征,以自己独特的产区资源出现。包括天时、地利、工艺、历史文化传承的产区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其价值在于:鲜明的特色、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性价比。
目前我国有20个省区近千个产茶县(市、区),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从不同视角观察中国茶产业,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显现不同的特征。产区辽阔,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复杂的加工工艺,生产几乎所有茶类和成千上万种品质独特的产品,这是中国茶业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茶业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增长潜力之所在。据1990年代末王镇恒先生主编的《中国名茶志》记载,全国性的名茶就有1017种之多,近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方名茶达百余种,一些传统茶叶加工技艺甚至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俗话说:“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我国茶产品之丰富,举世无双。这些蕴含浓厚的地域历史文化,品质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特色茶品,是中国茶叶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小产区”品牌茶的资源宝库。
从消费的视角看,我国是人口大国,民族众多,南北东西各地居民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消费水平大相径庭。不同地区的居民消费的茶类和品牌相对稳定,虽然近年茶类消费区域化程度有所降低,但主销茶类的地域区隔依然明显,如单枞茶主要还是在广东地区,茉莉花茶还是“三北”地区。从人群来分,茶叶的消费在不同阶层差异反而加大了,收入水平和嗜茶程度成为茶叶市场细分的重要维度。可以说,每一种有一定产销历史和品质特色的茶,都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这些特定的消费群体就是“小产区”品牌茶发展的市场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茶叶消费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沟通空前便捷,这些为“小产区”品牌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方水土育一方茶,各地生产的茶类和花色品种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其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之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
专家们认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并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几乎每个茶产区,每种茶产品都有故事,其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山川名胜相联系。无论到访哪一个茶区,当地人一定会兴趣盎然,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当地茶的传奇历史和奇妙故事,这种近乎迷恋、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为“小产区”茶品牌的成长提供独特的文化滋养。
茶为大俗大雅之物,她可以是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也可以是市井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之相对应的茶文化亦如茶之本身,其发展的路径和其精神内涵复杂、多元,因此,中华茶道也就有了不同的流派,如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等。不同茶道流派的形成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流行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浸润其中者于茶有不同的偏好。这也为多样化、差异化的小产区特色茶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在中国,以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基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和营销的“大品牌”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这也是我国茶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需求的、高品味的个性化小产区特色茶,同样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发展,中国茶业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时至今日,我国茶业依然存在着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和市场集中度低,品牌“多、杂、小、弱”,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和同质化并存等弱点。为破解以上茶业发展瓶颈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各地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力推茶叶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强调品牌整合,期望打造行业龙头和能与国际一流茶品牌并驾齐驱的中国茶叶名牌,这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不可否认,中国茶产业的基本面貌依然没有根本改观。这一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茶业的行业特点,深度思索中国特色的茶业发展道路。
当我们试图从相似的产品和行业中去寻觅参照物时,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法国的葡萄酒。产区的概念即源于此。其实发源于法国的原产地保护政策最早只是为了应对假冒伪劣产品的一项措施,在推行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原产地概念的价值,既有利于使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更是一种宣传和凸显自己的独特个性的手段。不同来源与不同产地的茶叶,因其产地的地形、海拔、土壤、气候、品种、种植和制作工艺的微妙不同,导致产品在风味上存在显著的或细微的区别,即所谓地域特征。通过小产区概念的打造,将使一些具有独特品质风味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茶叶产品,形成独特的细分市场,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小产区是这个多元又充满个性时代的产物,也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内茶叶品牌发展思路的丰富和发展。我国茶业发展不能一味强调走立顿式的高度集约化、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小而高效同样是中国茶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甚至是更现实,更快捷的品牌形成和发展之路。诚如专家所言,大品牌、大市场与小产区并不矛盾,一个大品牌下可以有多个小产区品牌,他们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形成完整的产品组合,将更有效地覆盖市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茶香满溢
毫无疑问,中国茶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集约化、工厂化和标准化,这是中国茶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这并非唯一的道路。各地区和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的企业和品牌发展道路。我国茶企多达数万家,只有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和品牌的有效整合。经验证明,政府主导下的拉郎配式的品牌整合行动难以助效。今后可能的情况是,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内形成少数强大的优势品牌,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小产区”品牌茶的存在。某些大品牌就是由多个“小产区”品牌构成的“母子”品牌结构,如同强大的联合利华底下有数十个定位不同的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