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 艺
对于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产业转型以及产业分工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融资的问题,这就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在发达国家就有不少企业凭借着金融系统的支持形成了大的企业集团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跨国经营等方式成为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对于一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也出现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产融结合现象。
纵观历史,我国金融结构的演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相辅相成的。金融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往往由产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说,今后金融需求的发展方向是由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动方向所决定。因此,我国金融系统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资金供给要顺应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这样才能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金融结构的演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相辅相成的。
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03年的30多万亿扩张到了2012年的120多万亿,十年时间扩张了三倍。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扩展和健康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并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5.5万亿扩大至2012年的20万亿左右,GDP平均增速也高达10%。
从结构上来看,中国银行业对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也产生了显著的正面作用。过去几十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占比稳定上升,第一产业占比缓慢下降,尽管第三产业占比仍然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过高,但总体上中国的产业结构是趋于合理化的。
1.证券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在企业IPO的过程中,证券公司是以承销人的身份出现的。通常情况下,上市企业与承销券商之间都会签署承销协议,而在承销协议中都存在余额包销的条款。这就说明证券公司往往会对上市公司被动地参股。证券公司为了获取股票的差价收益,通常通过证券的自营业务阶段性地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这实际上属于投资于产业资本的行为。此外更多的情况下,证券公司以投资银行的身份对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改制重组、管理咨询、私募融资资产证券化、代办股份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造升级”。
2.保险业资金通过间接投资的方式向产业资本渗透
在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禁止向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投资其自有资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会将自有的金融资产先投入到证券投资基金或者工商企业,然后再以投资基金的形式投入到产业资本。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截至2013年末,保险公司所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封闭式基金的45.2%,其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62.1%。这表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险公司直接投资于工商企业也将逐渐地实现,保险资金将实现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3.信托业通过信托资金对企业投资参股的方式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众所周知,信托投资业务分为许多种,而这里主要是指证券投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业务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将不同投资者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并投资于证券市场。第二种是为了实现股票的差价利润,信托投资公司将所拥有金融资产投资于上市公司的股票。
我国的金融系统虽然在之前的几十年中逐步发展完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许多问题与产业转型之间不协调,这些不协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财富总值约为16.5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财富来源经济体。但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的资金配置往往注重对生产领域的投放,银行对生产领域企业发放贷款、生产型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等都从融资的角度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然而,金融系统对于居民消费领域的资金配置方面的产品很少,金融系统对生产领域的金融支持远远大于消费领域。虽然,近些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财富资产配置的需求。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看,今后,我国的产业转型将由传统的资源粗放型的制造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和经济领域的这些新动向需要多元化的融资供给方式与之相匹配。然而,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侧重于支持工业企业,然而对服务业支持过低。产融不协调的情况导致一些重资产的领域大量产能过剩问题出现,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阻碍了我国产业转型前进的步伐。从数据上来看,早在2009年,24个工业行业中,就有21个已经产能过剩。
导致金融系统对产业支持出现结构性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金融政策过多地使用总量型工具而往往忽略价格型工具,而且金融政策逐渐出现短期化趋势。例如,2008年政府出台了4万亿刺激政策,当时货币环境十分宽松且信贷审核标准更加灵活,这使得大量的企业在如此宽松的信贷条件下大量地举债投资。然而2011年以后,信贷收缩明显,融资链条收紧甚至断裂,房地产的资产抵押品价格下降,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大量企业远离实业部门而进入赚钱快的房地产行业。
产业转型本身即隐含着当前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已经弱化,资本回报率低下,而转向未来有竞争力、资本回报率有提升空间的其他产业则意味着当下即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投资回报与资金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错配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操作中,企业家往往通过“短贷长借”、“联保互保”等方式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一旦出现信贷资金收紧,往往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并最终演变为信用风险,则投资回报无法收回,银行不良贷款率也会显著上升。
要想实现金融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与产业转型相协调,那么金融系统应当把握好实体经济在资金需求方面的几次重要的转变:
其次,金融机构的服务从之前的主要服务于大企业转变为小企业和大企业服务并重,并且更加地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这样可以降低大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挤出,使中小企业的产业创新作用充分的发挥。
再次,金融机构的服务从偏重于制造业转变为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并重,并且对农业和服务业应当更加地支持,使一、二、三产业和谐均衡的发展。
最后,金融机构的调控方式应当由着重靠总量工具调控转变为总量调控工具、增量调节工具以及定价机制并存。并且在总量平稳的前提下,重点依靠增量调节和定价机制来优化配置金融资源。
为了实现不同层次的金融结构与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较好地匹配,我认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是最重要的政策架构之一。
首先,产业转型本身即对应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从而使生产系统更为复杂,主导性产业和技术越发倾向于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也越发接近世界产业和技术的前沿水平。这种转变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某个行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会越来越大、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资本市场能够最有效地分散和对冲风险,并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
其次,产业转型会带来一个多元化的生产系统,即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而不同资源禀赋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转型升级的路径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
坚定集聚方向 强化用地保障 切实保障农民建房(高浩健) ...........................................................................3-16
最后,加快规范和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对于产业转型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中小型的、区域型的金融机构以此来对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前景并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以满足其融资需求,并且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培养,对其量身定做适合他们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使中小微企业更好的发展。
在推进金融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之中,把握金融支持的“范围”和“度”十分重要,一旦超过临界点,金融系统非但不能促进产业转型,反而会成为其障碍。尽管如此,如我们之前所强调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产业所需要匹配的金融支持程度不同,有的产业或部门就需要略为超前或者力度较大的金融支持,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融资。下一阶段,中国需要在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支线机场等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城郊之间、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互连互通,以配合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战略的实施,对于这样的基础设施,非常有必要通过金融创新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
第二,新兴产业的融资。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前沿的产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较小,因此,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意愿较弱,这一类产业需要风险投资或金融创新工具提供支撑。
第三,现代化农业的融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之所以滞后于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一个显著的矛盾就在于农业部门内部的自我积累不足以支持农村的发展和农业工业化,下一阶段的重点应是将农业金融带进农业和农村,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农村扩大网点,或成立子公司,同时,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农村的支持作用。
产业结构的变迁会形成不同层次和深度的金融需求,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资本市场的金融供给,都需要跟上需求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系统对产业转型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将在中国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部分的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和调整的现实需求,其自身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以盈利、安全和风险为核心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选择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通过选择具有潜在竞争力的行业和产业来实现审慎放贷,以此来带动产业升级。
其次,商业银行应充分研究不同行业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状况、发展前景、投资收益率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降低资产抵押物在放贷中的作用,这样也可以避免资产价格的周期波动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再次,从商业银行内部的层次结构来说,应充分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当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中小微企业和创新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则非常有限。据统计,2011年,中国有超过1000万户中小企业,他们创造了GDP的60%,完成了创新成果的70%,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因此,产业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满足这些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2.资本市场对产业转型的驱动
资本市场对产业转型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为几方面:第一,将社会储蓄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改善企业的股权和债券融资结构;第二,将社会资金引导至高效率、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第三,通过上市、增发、退市等一系列市场机制的安排,促进产业结构的数量和质量调整,增强产业结构的自我纠错能力。
然而,就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而言,融资功能被过分夸大和强调,而相应的产业和企业的识别、监控和风险披露功能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项深化环节应是建立一套严格的上市标准和退市制度,从而能够有效地建立资金的弱性流动机制,强化股权重组,使资金从传统的、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退出,转而进入新兴的产业和有竞争潜力的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有效地资金配置。
3.金融系统对城镇化和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可适度超前
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高速推进,中国城镇化是一条主线索,基础设施融资需求规模较大,对于这类建设和融资,由于它们可以在长期内提升中国的潜在生产率,因此,金融系统对城镇化和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可适度超前。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不仅使小微企业的数量增加、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还会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并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对我国的金融系统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第一,金融机构应当从之前偏重于对大城市、大企业的支持转变为加大对小城镇、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第二,由于当前我国在金融体制和金融结构上存在约束,那么金融系统该怎样利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支持。
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定价机制的市场化、金融系统的开放性、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都是提高金融弹性的重要手段。
1.金融定价机制的市场化
无论是产业转型还是金融发展,均需要以市场化的价格体系作为配置资源和资金的基础性手段。目前看来,中国的要素价格体系仍然存在进一步市场化的空间,部分商品如农产品价格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最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了利率市场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改革顺序。目前来看,还应加上“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成为阻碍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根本因素。长期以来,维持较低的利率成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金融系统的基本政策。较低的利率可以使广大家庭实现净储蓄以此来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净负债来进行贴补。如果未来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那么利率水平则由市场资金的供求所决定,而此时如果政府部门要坚持维持低利率的环境,将要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2.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性
首先,需要对外开放。当前,我国已经走过了出口高速增长以及资本单向流入的时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出口将在较低的水平上稳步推进,资本也将双向流动。这就意味着,为了适应上述的情况,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由被动投放转变为主动地应对。
其次,应当对内开放。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我国先后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试点并推广。然而,由于受到民营资本准入的管制,当前我国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城商行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所以说,要想使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加的丰富多样,就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且加大民间资本参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力度。
3.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热点关注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逐渐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的空间。与此同时,应建立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市场,满足人民币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此外,为了促进人民币对周边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挂牌,应当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
[1]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97.
[2]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1.
[3]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2,(6).
[4]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5]孟亚平.金融支持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开行模式[J].中国金融,2011,(9).
[6]徐丹丹.产融结合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7]孔凡宝.我国产业资本渗透金融资本理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
[8]许天信.产融关系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