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双丽
(郑州新密市白寨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新密452372)
河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农业劳动力影响分析
范双丽
(郑州新密市白寨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新密452372)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农业劳动力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河南是农业大省,要想使劳动力收入进一步增加,农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首先要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
目前,要繁荣、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人口众多的河南省,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南农业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经济的运行机制、农业产品供求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河南农民收人、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最终要由农业劳动力来完成,所以,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才是河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一)缺乏职业教育和培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教育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和城市居民相比,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还是普遍偏低,尤其是河南省,人口多,土地少,许多农村教育程度相对落后,一些农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现象也比较普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率一直很高,尤其是初中学生辍学务农或者就业,更是一种普遍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大部分在初中以下,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将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因此,在当前形势之下,对农民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比较薄弱。荷兰全国30万的农业劳动力,有5万人曾经在校学习过农业知识。德国35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占70%,而在我国一些农村,许多农民终身未接受过职业培训。河南省60%以上的初、高中毕业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虽然他们也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对于农业技术的掌握,多数是祖、父辈们传授的,许多农业劳动力只掌握传统种田技术,只有少数人接受过正规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这种现象与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极不协调。
(二)实用人才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只是凭借传统技术经验进行生产,播种、栽培、施肥、治虫、储藏等方式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据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一直比较严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欠缺,农业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低下,严重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实用人才偏少,是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河南农村实用性人才更加欠缺。尤其是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劳动力文化素质更加低下。虽然农业劳动力输出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流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些人在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属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本来已经步履维艰的农业科技发展,更加放缓了脚步。近些年,初、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的现象更加严重,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其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几率就越大。目前,河南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在外地打工,从事农业种植的主要是老人和已婚妇女。较高素质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一)农业劳动力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河南省农业经济较为薄弱,农业劳动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是一家一户,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半机械化操作和手工劳动是其主要劳动方式,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因素相对较少。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河南省政府一再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质量,通过科技能力的提升优化品种,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在河南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科技要素非常关键。随着农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农业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丰富的科技文化基础知识。农业劳动者拥有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等,是他们获取信息、提高技能、接受新观念、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由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农业劳动力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丰富的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的变化发展。由于受自然因素、地域因素以及人口众多的影响,河南农业发展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这种畸形的种植结构,不仅制约了河南农民收人的增加,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农业劳动力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原始的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走出来,立足于粮食种植,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型农业。
(二)农业劳动力应具备营销知识以及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河南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以发展高效种植农业为基础,以果品深加工、乳制品及肉禽加工、实施小麦综合利用为主体,开展现代化模式的产业化经营。现代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农业劳动力不仅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营销策略。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农业劳动者不仅要研究以什么形式、哪种价格将农产品推向市场,还要研究农产品怎样卖出好价钱,所以,农业劳动者必须了解市场,具备市场营销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劳动者占有信息的程度,决定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首先,农业劳动者必须具备获取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能力,才能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地选择生产对象。
从目前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河南农业劳动力必须具备以下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获取政府信息的能力。其次,还要具备获得食品饮料系列加工酿制、农副产品深加工、养殖、种植等实用技术信息的能力,了解果树、蔬菜、药材以及优良种苗、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作物等方面的信息。还有,获取气象信息、防治病虫害信息、经济作物市场变化信息也非常关键,只有做到随时了解气象变化、病情、虫情的发展趋势、农资价格变化信息,才能做到早防早治、有效降低风险。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河南省农村中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严格杜绝新文盲的再生。在这方面,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广泛集资,增加教育投入,争取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中来,不仅要在偏远地区开办小学授课点,保证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入学率,还要不断改善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学条件,保证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龄儿童都能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另外,各级政府还要加大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人学率,争取让大部分农村青年都能读完高中。另外,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开展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各种形式的科技辅导站,积极帮助农业劳动力提高科技文化水平。近几年,许多农村广播站、电视台都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政府也加大了在农业科普方面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农村科普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立体农业转变。农业劳动力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的主体,因此,只有农业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较强的农业科技能力,才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1]漆向东.20世纪末期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余荣华.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使农业劳动力合理转移[J].浙江社会科学,1987(2).
[3]侯殿明.观念更新是河南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3).
[4]刘金荣.河南实现农业强省的农业经济结构取向及对策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王 鑫]
F321
A
1005-913X(2015)03-0044-01
2015-02-10
范双丽(1979-),女,河南封丘人,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