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时达 编辑/章蔓菁
筑牢银行4.0的基石
文/唐时达 编辑/章蔓菁
交易银行是银行4.0的基石,银行可围绕“1即N、N即1”的客户理念和“数据质押”的风险管理理念来发展交易银行业务,为迎接银行4.0做好基础性的准备。
银行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不变的是银行始终服务于交易活动。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看,交易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市场买卖活动,还包括全部的经济活动,据此,企业也可被视为一系列交易契约的集合。随着生产方式因技术进步而发生的变革,整个经济中价值链上下游的交易治理结构和交易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并促使银行转变服务方式和经营理念。
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的实现过程,其成员既包括企业也包括个人。价值链中的核心成员(通常是核心企业)可被视为“1”,上下游成员可被视为“N”。
交易治理结构是指交易费用最小化时的组织结构。交易治理结构有三种类型:市场治理,对应市场交易;混合治理,对应供应链等中间组织;统一治理,对应企业。在不同的交易治理结构下,价值链中1和N之间呈现出不同的交易关系。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改变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改变了交易费用,进而改变了价值链的交易治理结构。
按照生产分工和组合形态的变化,可以将生产方式变革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分别是工业1.0——机械化的小规模生产方式(第一阶段)、工业2.0——电气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第二阶段)、工业3.0——信息化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方式(第三阶段)、工业4.0——物理信息系统的智能生产方式(第四阶段)。与之相对应,银行的服务方式和经营理念也可依次划分为银行1.0、银行2.0、银行3.0和银行4.0四个阶段。
在工业1.0阶段之初,工业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小,大部分银行只从事与贸易融资相关的商业承兑票据等短期融资业务;随着工业1.0进程的深化,银行开始提供生产性金融服务,例如开展信贷业务。由于客户结构单一,且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治理结构以市场治理和统一治理为主,银行的服务理念实质为“1非1、N非N”,无法开展批量式的客户拓展,也就谈不上什么服务方案的设计,只是提供简单的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也比较原始,没有科学的评级方法,担保方式呈多元化。
到了工业2.0阶段,企业开始追求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形成了囊括价值链上下游的一体化大型核心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交易关系呈现出“1是1、N 是N”的状态。与之相应,银行开始与工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并形成了以生产性金融服务为主,贸易性金融服务为辅的局面。由于大型企业占据了社会生产总值的大部分,银行自然发展出了“傍大户”的客户理念,对中小企业的兴趣不足,其服务理念也遵从“1是1、N是N”。与此同时,银行开始采用科学的主体信用评级方法,担保方式以不动产抵押为主。
到了信息化技术主导的工业3.0阶段,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方式开始逐渐成为主流,价值链上下游的交易治理结构在市场和企业的基础上,出现了供应链模式的混合治理中间组织。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成为一个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它将价值链上下游的节点企业包含其中,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上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至最终用户。价值链上下游的交易关系自此发展出“1+N”的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大企业开始剥离非核心生产工序,在其周围形成了庞大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交易关系出现了供应链这样一种混合治理新模式。与此同时,在技术的助力下,以淘宝、亚马逊等电子商务模式的混合治理结构开始出现。
为满足工业3.0时代对供应链的资金流协同所提出的要求,银行发展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方式。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协同中向银行寻求资金流协同的解决方案,包括新的技术支持手段、面向赊销的金融工具以及新的应收、应付融资解决方案。与以往的金融服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秉持“1+N”的客户服务理念,即在客户拓展的时候,通过核心企业“1”可以批量式地开发中小企业“N”。因此,在设计服务方案时,银行需要将供应链上下游的协作关系综合加以考虑,提供的方案会涉及整个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在评级机制上,供应链金融采取主体信用评级加债项评级的双重评级机制。考虑到多数中小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无法达到融资门槛,银行采用资产支持的方式将授信风险与主体的信用隔离,商业性结算成为还款的第一来源,授信主体的主动还款反而成为第二还款来源,担保方式包含不动产抵押和动产质押。
如今,信息物理系统的广泛运用将人类带入工业4.0时代,整个经济社会呈现以下特点:软工业与硬工业相互融合;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深度融合;企业扁平化;行为高度碎片化。智能生产方式将成为工业4.0时代生产方式的主流。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已有三大主要经济体提出了未来的工业发展战略,分别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三者的核心均在于运用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和数据,实现万物相连、互通,进而实现智能生产。
面对工业4.0浪潮的冲击,银行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树立银行4.0的经营理念,以适应工业4.0下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是当前的发展现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物联网+”,其同样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因为,服务于产品流通贸易环节的电子商务只是智能生产的一个部分,而物联网则将囊括产品生产、贸易和使用的所有环节。从交易的本质看,物联网与当前的供应链、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中间组织一样,其也是一个交易的混合治理结构,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它的出现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从交易的规模上看,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混合治理结构将成为交易治理结构的主要形态。根据《GE工业互联网白皮书》(2012),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潜在GDP份额已经占据全球经济的46%,且预计到2025年,份额将增长至全球经济的50%。
面对工业4.0浪潮的冲击,银行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树立银行4.0的经营理念,以适应工业4.0下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
随着物联网成为工业4.0时代交易的主要治理结构,全新的生产协作方式将产生全新的金融需求,从而对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物联网金融将成为银行主要的服务领域和方式。银行需要紧跟工业4.0时代商业模式的新变化,微观上能基于对每一笔交易的交易背景的确定,为每一笔交易设计高度定制化的方案;宏观上能从全景的视角为物联网的交易设计整体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对交易信息的掌握,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如影随形的资金流协同。而实现这一协同的契机,便在于针对企业交易活动的新趋势,发展交易银行业务。
作为以客户财资管理为目标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交易银行的本源在于真正贴近客户交易中的需求,协助客户整合上下游资源,最终实现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而这正是银行4.0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混合治理逐步成为工业4.0时代中交易治理结构的主要形态,每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将成为万物相连的网络中的节点。每一个节点既是以自身为中心的核心,又是其他节点的上下游。
在物联网中,每一个成员都与其他成员有着错综复杂的交易关系和联系:既有纵向的上下游价值链的关系,也有横向的同类客户之间的关系;既是供应商又是经销商。因此,在交易网络中,客户将形成多维的交易数据集合,因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价值链成员的真实面貌。价值链上下游的交易关系趋于扁平化,呈现出“1即N、N即1”的形态。在工业1.0~3.0时代,价值链上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是割裂的;而在4.0时代,这两者已开始通过网络和数据逐渐连接起来。
此时,工业4.0时代中企业交易活动最重要的两大趋势——数据化和网络化便凸显了出来。事实上,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在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管理并持续积累数据这一战略资产,以及如何运用数据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国内电商领域的发展便是这一趋势的印证,2012年,天猫携手阿里云、万网联合推出“聚石塔”平台,以云计算为“塔基”,为天猫、淘宝平台上的电商及电商服务商等提供数据云服务,通过打造电商云工作平台,实现对电商生态系统的全链条数据的有效整合。
除了在内部推行数据化管理外,企业也开始在外部搭建无缝连接的电子化供应链平台,以此促进企业内外部数据的相互融合和流动,发挥数据的核心价值。例如四川新希望集团与京东商城在2014年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在“以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农牧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等领域形成广泛的优势互补,为农牧产业链上各方主体提供以电商为中心、物流及金融为两翼、信息和技术为支撑的综合农牧产业服务平台。新希望集团下游经销商已逐渐告别手工和电话订单模式,开始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在网络上下单订货。
面对网络化和数据化这两大趋势,银行可将网络联通和数据交流作为切入点,以此把握价值链的交易细节,降低对价值链核心成员的依赖,回归到客户的交易本质,全面掌握交易背景,梳理客户需求,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交易银行服务,以顺应工业4.0时代下企业交易活动的发展趋势,塑造自身在银行4.0时代的竞争力。
随着工业4.0进程的深化,银行难以预知所有的交易活动和交易方式,但可以做好基础性的准备,以不变应万变。这个基础性的准备就是树立银行4.0的经营理念——“1即N、N即1”的客户理念和“数据质押”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围绕这两个理念发展交易银行业务。
面对网络化和数据化这两大趋势,银行可将网络联通和数据交流作为切入点,以此把握价值链的交易细节,梳理客户需求,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交易银行服务。
首先,要树立并落实“1即N、N即1”的客户服务理念。在工业3.0时代,银行开展交易银行业务时,习惯于采用“1+N”的客户理念看待价值链上的核心成员“1”与上下游成员“N”,在业务拓展时需要借助核心成员去拓展上下游的中小客户,在风险控制时需要核心成员向上下游中小成员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增级。这种理念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助于商业银行快速开展交易银行业务,但其受制于核心成员的局限性却日益显露。而在工业4.0中,价值链中每个成员都是核心和节点,因而能够形成一个可以交叉验证、持续积累的360度全覆盖的真实交易数据集合。
对此,银行应采用“1即N、N即1”的客户理念看待服务网络内的企业。第一,银行要将客户视为网络中的节点,每个客户都是网络中的一员,其既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链条中的核心,又是其他客户价值链条的上下游,因此开发网络中的任一个客户就等于批量开发了一个网络中的所有客户;第二,银行要以360度全景的视角看待客户,发掘和满足客户所有可能的金融需求,提供全覆盖、全流程的服务方案;第三,网络中每一个客户与其他交易对手的错综复杂的交易关系和联系会形成多维的交易数据集合,抓住这一数据的集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客户的真实面貌。
而要真正落实“1即N、N即1”的服务理念,则需要银行搭建“1即N、N即1”的服务网络。对于客户而言,这个服务网络应是一个完整覆盖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并集合了B2B、B2C、C2C和O2O等功能的综合电商服务平台;对于银行而言,这个服务网络应是集合了海量、可持续积累的真实交易和行为数据的平台,可依托其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
在具体搭建方式上,有以下三种途径可供银行选择:一是与企业供应链ERP系统对接。例如,德意志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ERP系统实时对接,简化了传统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流程,在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金管理的自助化和便捷化;二是与物流、电商、第三方支付等第三方平台对接,以开放的理念与第三方平台广泛合作,同时与会计、法律、商务代理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以及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接,以获取更为广泛的客户群体和交易信息;三是自建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如平安银行2014年7月份上线的橙e网。借助橙e网免费提供的小型供应链协同云服务平台和“橙e记”APP移动供应链管理服务,客户可随时获取收支记录、提醒收账还款等信息,还可开设店铺或者选购商品,不但推动了客户供应链的数据化管理,还实现了供应链上“订单(商流)、运单(物流)、收单(资金流)”等信息的集成式运转。
其次,要树立并落实“数据质押”的风险管理理念。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现实中银行往往不能实时、动态地评估客户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普遍把客户能否提供抵/质押物作为放贷的主要依据,贷款评估也重点考虑抵/质押品的市场价值。而在工业4.0时代,企业交易行为逐渐数据化,数据对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显著。例如,如果能够掌握企业真实的资金流数据,银行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信贷市场上的银企信息不对称,还能大幅降低在未来经营状况上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从而大幅提高对企业贸易背景真实性和企业信用水平的掌握程度。
因此,为塑造自身在银行4.0时代的竞争力,在开展交易银行业务时,银行应更加重视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与传统抵/质押品同等的地位,以“数据质押”的理念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实现客户在接受银行金融服务时,将自身与信用相关的数据(以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主)以“质押”的方式授权给银行使用。对于银行而言,“数据质押”能够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效果:
一是数据能够发挥评级作用,实现主体评级与债项评级的相互融合。一方面,银行可通过交易数据动态掌握客户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化;另一方面,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交易数据,本身就能反映单笔交易的债项评级情况。
二是数据可发挥实质性的担保作用。一方面,数据所具备的无形财产和资产的属性,符合担保标的无形化的发展趋势,符合担保“便于资金融通”的功能和“注重发挥物的作用”的精神;另一方面,“数据质押”符合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能够帮助银行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测和事中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实时、动态地掌握企业真实的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等交易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提炼和分析,全方位地掌握第一还款来源的安全性,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实现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一体化。
一旦“数据质押”与“1即N、N 即1”的服务网络产生合力,就可在促进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打造银行4.0时代的竞争优势。这在阿里诚信通评价体系和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中已有体现。银行可借助“1即N、N 即1”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多维数据比对和信息对称优势,形成与信用相关的数据,再以此为基础,整合线下的资源优势,建设线上“数据质押”与线下实际抵/质押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获取真实可靠数据,夯实服务基础的同时,有效促进交易环境的公平和诚信,实现自身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除了运用数据质押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外,银行还可基于对数据的挖掘,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交易银行的服务范围,发挥数据的价值创造功能。
一是开展综合金融服务。首先,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解决小微、涉农等金融活动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其次,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客户的资金动向和金融需求;再次,在银行平台上搭载P2P、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并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和数据之后,尝试由自身提供P2P、众筹等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低经济资本占用的新利润增长点。
为塑造自身在银行4.0时代的竞争力,在开展交易银行业务时,银行应更加重视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是开展非金融综合服务。银行既可以基于已有的数据积累提供非金融综合服务,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提供非金融综合服务。平安银行橙e平台与路歌物流电商平台(被业界称为货运版的“滴滴打车”)合作推出的“橙e找车”,便是合作开展非金融综合服务的一个例证。
三是开展综合资讯服务。基于客户的真实交易数据,银行可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布行业、区域、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数、预警指数和实时指数等信息。这样做,对内有助于及时洞察市场变化、防范经营风险;对外则能够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并为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