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之基石

2015-01-02 08:52朱丽娜胡岳岷
税务与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人口

朱丽娜,胡岳岷

(1.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会系,广东 肇庆526020; 2.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一、从城市的起源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完成城市化转型的世纪。从1900年全球16亿人中只有14%的城市人口起步,在20世纪的100年中,全球人口增长了4倍,城市人口则增长了13倍,城市化率增至47%。[1]2011年全世界人口69.7亿,其中52.1%为城市人口,而全球经济活动的8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联合国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3.1亿人,其中67.2%为城市人口。城市,按照经济学的理解,是一定规模的要素在开放的空间形成的集聚。所谓要素是指产业、人口、资本、土地等。一定规模就是要达到一定的量。在美国,城市的最小规模为3000人以上。开放的空间,说明城市不是封闭的,这里的人口和资本是自由流动的,产业的所有权也是开放的,也就是必须有进有出,而非仅仅限于城市内部成员所有。这一点极其重要。没有开放,就没有流动;没有流动,就不能发展。翻开欧洲历史我们发现,欧洲的封建领主所建立的城堡,虽然里面居住的人不少,也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但是由于产权是封闭的,要素是不能流动的,所以它只能叫城堡而不能叫城市。就像江苏省的华西村,其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城市规模标准,其现代化程度恐怕已经远远超出了相当多的城镇,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将其定义为城市,而只能称其为村庄。

如果我们从文字演化的视角来溯本追源,城市的概念可能更加清晰。从字面来理解,“城”就是被墙所包围的空间。今天我们从保留下来的古城,如大到西安的古唐城、小到山西的平遥古城、江苏的凤凰古城等,都能够看到古老城墙的影子。“市”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很多人在一起交易的场所,今天的市场就是从古代的市场发育、发展而来的,尽管今天的市场更发达、更现代,但是本质是相同的。如果把这两个字合起来,城市的面貌就豁然清晰起来了,城市的起源也就清晰起来了。先有“市”后有“城”,有城必有市。城市的发展与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欧洲,城市的发展基本起源于贸易。古代腓尼基人开辟的地中海贸易,把古代埃及的粮食运送到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等地,交换橄榄油和葡萄酒,其重要的港口和交易地点也就是欧洲古代城市的发源地。后来在这里产生了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希腊、古罗马,造就了古代的欧洲文明。城市化水平,就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

既然城市是因“市”而兴,那么,“市”又因何而来呢?“市”只不过是交易的载体,货物才是交易的根本。那么,货物从何而来?答案很清楚: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交易的标的物,就一定不能形成城市。所以,产业才是城市得以立足的基础和前提。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资本、技术、劳动力的流动和融合,就不可能形成产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城市里的人就无法生存。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无法生存。所以,产业发展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因此,推进城市化的良性机制首先是产业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的最初动力;随着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并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随着产业和人口在城市的双集聚,推动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形成空间的城市化。[2]城市化必须以工业化为前提。只有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吸引他们向城市转移,推进城市化。这就是说,没有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城市化,是危险的城市化。实际上,“城市”这两个字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市”就是市场和产业,“城”就是空间和人口。没有了“市”,“城”就将是一座空城或“鬼城”。美国底特律汽车工业的衰败,就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破产,人口从兴盛时期的180多万锐减到70多万。[3]

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一个产业视角的比较性观察

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是有成就的。2013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1491.2万人,城镇化率为54.2%;城市数量达到29个,其中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2个、50万~100万的城市2个、20万~50万的城市8个、20万以下的城市17个,建制镇434个;城镇产业集聚也已经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初露端倪。全省1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包括工业集中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占到全省的65.3%、50.7%和82%。

然而,吉林省国土面积比广东省还多1000平方公里,但是经济总量、人口总数、城市数量和城市化率都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原因何在?只要翻开广东省企业名录,我们就不难发现问题之所在。在广东省企业中,有如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格力电器等一大批明星企业。而吉林省能够叫得响的企业,只有一汽大众、北车长客、吉林油田、吉林化纤、修正药业。不仅如此,更有多如繁星的中小企业遍布在广东省的各个角落。所以,广东省才会有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9个、市辖区54个、县级市23个、44个县、429个街道办事处、1145个镇、11个乡;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2个、超过800万的1个、超过700万的1个、超过600万的1个、超过500万的3个、超过400万的3个、超过300万的3个、超过200万的6个、超过100万的1个。广东省的城市化率高达66.50%,城市化率达到100%的城市有2个、达到94%的2个、达到80%以上的3个。东莞市有8个“巨型镇”,人口超过60万的有2个,最大的镇人口高达66.4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也有28万人。人口最多的镇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09.5亿元。据胡润研究院最近公布的《2014中国高净值人群养生白皮书》的统计数据,广东省拥有18万个千万富豪和1万个亿万富豪,紧随北京位居第二。我们再以深圳腾讯的马化腾为例,在2014年彭博亿万富豪指数之中国富豪榜中,马云一个人的财富218亿美元,位居中国首富,马化腾以仅比马云少55亿美元的身价位居第二。在2014胡润大中华区富豪榜中,马化腾以840亿人民币的身价位居第8位。没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何来如此多的富豪。没有企业,就没有产业,也就没有就业的载体,也就不可能有城市化的发展。所以说,产业发展是支撑城市化大厦的基石。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00~2013年吉林省城镇化率提高4.5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仅为0.3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的平均水平,仍处在低速徘徊阶段。在城镇化进程中,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仍然存在着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突出矛盾和必须着力解决的棘手问题。

1.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就业不充分。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与“城市病”突出并存,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存,使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严重不足,城镇化面临就业不充分的挑战。

2.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为未来发展埋下难以逾越的“隐患”。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和土地资源粗放消耗来推进城镇化,造成“摊大饼”式的空间城镇化发展过快,造成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造成大量城市空置的楼房甚或空置的楼盘。近5年来,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高达25.5%,而人口增长仅为1.8%,反差极为强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埋下“不能承受之重”的隐患。这个“隐患”所造成的“隐患”给我们未来发展所可能造成的“隐患”可能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危害还严重。

3.接续产业矛盾极为突出,经济转型发展挑战城镇化发展。我省现有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其接续产业才刚刚起步,32个独立工矿区因资源储量衰减导致相关产业衰退,急需转型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已渐行渐远,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产业没有适时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空白地带,城镇之间、区域之间的产业连接也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没有产业的集聚,就没有区域经济竞争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型城镇化。

三、以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世界城市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一个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人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循序前进的。城市管理者,特别是城市管理者中的领导者,必须学会管理不断向更加现代化发展的城市。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城市,而且还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强化产业支撑。

1.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为城市产业定位。定位决定成败,定位是第一生产力。推进产业科学发展必须做好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是城市定位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关键的一部分。产业定位的重点就是明确产业体系。所谓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导产业,即具有引导性的支柱产业。它就像大的水系的源头,参天大树的主干。这是产业定位首先必须优先考虑清楚、谋划好的,是一个区域产业能否发展起来的根本。二是配套产业,也就是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它就像大的水系的支流,大树的枝枝蔓蔓。三是支撑产业,也就是为发展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通讯、金融、物流产业等等。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跟不上或不相匹配,支柱产业就不能枝繁叶茂,就长不大、长不好。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对产业定位进行系统研究。

2.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构筑创新型产业集群。在这里,我们必须搞清楚产业集群和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产业链、产业园区的区别。筑创新型产业集群,必须拥有一大批创新型的企业家、创新型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集群内的主导产业必须是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须具有创新的组织网络体系和有效的商业模式,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尤为重要。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革命,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3.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积极发展极具潜力的健康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谋划产业支撑布局,必须超前考虑、长远打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全球视角来看,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健康产业是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许多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联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夕阳红”事业就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吸纳就业强、拉动消费作用大,还具有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可持续性强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吉林省最有优势。仅人参产业一项,只要我们能够把人参的价值“吃干榨尽”,若每年2万吨的原参全部就地精深加工转化,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销往全球,那么到“十三五”末,吉林省人参产业产值可高达1500亿元以上。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财富第五波”。

4.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这个产业,关系着国家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大节能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效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降低我国对外资源能源依赖程度;需要加强对水电、热力、燃气行业等能源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土壤等资源保护,污染物、废弃物减排治理、循环利用等的关注,需要加大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换代。节能环保产业与许多新兴产业一样,很多业务都处在事业发展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持续扶持和引导,尤其是从法规体系建设、环境经济政策多方面给予保障。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对城市水源、空气质量的检测和保护力度;需要各级政府尽快制定和完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用地、技术、信贷、金融等扶持政策,促进更多环保科技产业园的建立。 今天,节能环保产业正在以年均15%的速度快速发展着,2015年总产值有望达到45 0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有望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有潜力的产业。

5.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继续发展汽车产业。根据有关测算,我国的工业化还远未完成,大约完成了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产业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仅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在工业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不仅在发展中的中国是这样,即便是在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银行和投资公司倒闭,美国政府不管,但是通用汽车公司要倒闭,美国政府则伸出了援手。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甚至不惜动用国有化这种极端的方式拯救通用汽车公司,而且在国有化后,又借助政府权力全力打压丰田公司,助推通用汽车发展,最终重回华尔街。[4]由此可见,汽车产业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何等重要。从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千人拥有汽车量来看,中国汽车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中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从2008年的37辆到2012年的85辆,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近50辆的增长量;按此增长速度,达到巴西的水平需要大概12~15年的时间,这还是以这几年汽车快速进入家庭为背景的。从韩国的经验来看,韩国从40辆/千人发展到90多辆用了5年,以此速度推算,我国也还有15年以上的发展空间。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2012年底,全国汽车拥有量1.14亿,持驾照人1.86亿,足见国内汽车需求的巨大。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多、技术含量高、消费升级周期长等产业特点,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必然带来整个工业化的发展空间。发展汽车产业也正是吉林省最大的产业优势之所在。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依托产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政府只能是引导,规划只是手段,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产业发展才是城镇化或城市发展的“火车头”。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城市化是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前提或条件。博特里和布莱克(2004)从历史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75%,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7%;在高收入国家城市区域创造85%的GNP,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仅为55%。[4]到21世纪末,全球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人类完成从农业、畜牧业的乡村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的城市社会的根本转变,已经是一个确定性的前景。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必定是空心的、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没有具有品牌特色的产业发展的支撑,就没有新型城镇化。

[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环境与发展:简要报告[R].2001.

[2]英媒.中国是否已拥有过多的城市?[N].环球时报,2013-08-14.

[3]黄泰岩,石腾超.规避城市化厄运的关键与途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4]L.Bertinelli,D.Black.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6:80-96.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