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周年聚焦

2015-01-02 08:25本刊课题组
天津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刊课题组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这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就此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行周年回顾及展望。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情况与一体化进程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区域性问题,如产业结构雷同、市场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等。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随后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领导,及河北各地级以及县级市的政府负责人纷纷就“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协同发展表明了态度。一体化进程在中央的领导,以及各级政府的配合下,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事实上,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工作就已经开展,过程中各时期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2年—1989年),1982年北京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随后进行了首都圈规划,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解决地区间的物资调剂,指导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

第二阶段 (1990年—2003年),各地方政府更为专注于自身经济的建设,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协作逐步削弱。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经济发展,不利于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合作。

第三阶段 (2004年—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召集下,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发改委领导,在河北廊坊召开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和战略研讨会,三地官员达成了“廊坊共识”,决定就京津冀都市圈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方面展开合作,并引导区域内行业和企业间的经贸、技术合作,建立京津冀发改部门的定期协商制度。

第四阶段 (2014年 2月 2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确定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融合等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三省各地的政府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京津冀区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成果

(一)京津冀地区全面统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确定以来,京津冀地区推进速度大大加快。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同年8月,部委官员证实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小组组长。

小组成立以来,已经召开数次小组会议,专题研讨京津冀问题。在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国家对京津冀2014年的年度总结和2015年工作做出回顾及展望,会上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张高丽副总理强调,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抓紧确定2015年重点工作清单。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京津冀地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作为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成为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

(二)交通一体化率先“起航”

在国家相关部委积极顶层设计和三地积极行动下,京津冀三地在交通领域的动作频频,其一体化“雏形”渐显。根据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以区域交通运输、资源统一配置和综合利用为主线,以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管理制度、技术支撑和市场培育发展五个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试验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示范区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先行区,综合发挥交通运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行和保障作用。

2014年10月末,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同意《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任务分工方案 (送审稿)》,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始临近“落地”。2014年11月末,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表示,该部正会同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港口航道、综合枢纽等领域,特别是在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立体化等难点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对项目清单实行消耗式管理,确保交通一体化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

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京津冀地区相关部门正在共同研究城市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实现三地交通一卡通。目前,三地交通主管部门已达成基本共识,统一京津冀地区“一卡通”的标准。为配合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尽快形成,河北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2015年正式启动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工作,计划到2017年同步实施交通刷卡互联互通;天津市按计划在完善高速路网方面,打造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启动建设天津到石家庄的津石高速。并规划京津“双城”轨道交通,在京津城际运行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加快规划第二城际通道。到2015年,实现京津冀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预计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将初步建成,绿色交通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此外,国家民航局发布《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也在北京正式签署。按照这份意见的规划,民航局会进一步完善北京首都机场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保障能力,建设一个北京新机场。该机场在2014年12月26日正式破土动工,新机场工程投资799.80亿元,空管工程投资41.6亿元,工期5年,计划2019年建成运营,届时将其打造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与此同时,天津滨海机场将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石家庄机场则要积极发展航空快件集散及低成本航空,进而实现区域航空协同配合发展。

新机场、一卡通、一小时交通圈……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周年庆”之际,京津冀整体规划正在提速,交通一体化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领域,必将率先实现突破。

(三)环保“协同防治”任重道远

由于京津冀三省市同处海滦河流域,地理相连,共处同一个生态单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三省市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必须是“同呼吸、共命运”,采取统一行动,实行联防联治。可以说,近年加剧的“雾霾一体化”正在倒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2014年5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同时,三地的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长,京津冀在环保领域的跨地区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在强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这一年,在中央“协同防治”精神的指导下,京津冀正式开啃“硬骨头”。建立起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预案和联动响应机制;水利部组织编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提出京津冀地区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偿还生态环境欠账;天津及河北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明确煤质要求,减少散煤使用;北京、天津两市签署了“1+5”合作协议,其中特别强调“协同开展污染治理”……

尽管如此,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根据环保部的统计,2014年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仍然不到全年五成,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十一个排在污染最重城市的前二十位之内,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

针对严峻的形势,京津冀三地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计划。在《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近一年后,北京市人大代表于2015年1月25日开始审议市政府关于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北京去年年均PM2.5浓度下降4%,没有达到5%的目标。对此,北京方面表示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计划投入108.5亿元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同时呼吁京津冀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加强合作。

2015年1月27日,天津市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这是继北京通过并实施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后,京津冀地区出台的第二部相关地方法规,强调在治理举措上的地区联动。《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专设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的章节,提出要定期协商京津冀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重大事项,根据该地区防治需要,加快淘汰高污染排放车辆;对在省市边界建设可能对相邻省市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重大项目,及时通报有关信息;加强与北京河北两地的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合作,推动三地在节能减排、污染排放、产业准入和淘汰等方面环境标准统一。

与此同时,河北也正在研究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 “加强版行动方案”——《河北省大气污染深入治理三年 (2015-2017)行动方案》,有望在2015年3月完成。

(四)产业协调发展最核心

在京津冀三大率先突破的领域中,产业协同发展最为核心,也是各方利益博弈最激烈的领域。从目前各方表态来看,在协同发展战略中,北京主要是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产业转移和人口分流,而天津和河北则是做好被疏解的功能及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合作。

2015年1月23日,在北京市政府7项重点工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被置于首位。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首要强调,“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对于不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今年将出台一份“疏解”清单,疏解一批制造业、一批中心城区批发市场、一批院校、一批医院,以及若干个行政事业单位。从产业发展布局上,北京的思路已然明确:原则上不再发展一般制造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节能环保朝阳产业。其实,上述工作思路早已在去年的一系列动作中体现出来。2014年,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了39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了53个产业转移疏解项目,拆除了中心城区36个商品交易市场,实施了128项污染防治和节能技改项目,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1532个。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曾创造大量经济效益、解决数万劳动力就业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正式搬迁。作为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新家”,河北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动力最大,将全面承接京津产业和人口转移。

天津则是强调借力引进北京部分产业和项目。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2015年1月25日召开的天津两会上表示,“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科技城,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据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主任张建国介绍,“与北京市合作的主攻方向是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向外疏解,重点是高端制造业的加工环节,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基地,以及研发转化、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015年2月15日,天津市发展改革、统计和行政审批会议上再次明确,在产业领域,编制指导目录和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完善功能承接平台建设。此外,还将出台实施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工作意见,谋划集中承载地和微中心,重点承接总部企业、教育医疗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和产业投资项目。

早在2014年年初,河北就出台了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其中,明确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科教、医疗等功能。“承接合作”也是河北提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词。去年,河北完成了多项产业对接项目,北京凌云化工整体搬迁邯郸,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建成投产,与北京共建曹妃甸现代产业实验区,与天津共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2015年1月上旬召开的河北两会上表示,“河北配合国家搞好顶层设计,出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意见,梳理出64项重点工作,确定了40个承接合作平台,签署并实施京冀‘6+1’、津冀‘4+1’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部署2015年工作重点时,河北提出,推动产业对接协作,抓好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曹妃甸现代产业实验区、亦庄廊坊产业园和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由此,京津冀将共同打造“4+N”产业格局,即4个战略功能区和若干个合作共享平台。4个战略功能区分别是,曹妃甸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预计未来各地的政策着力点都会体现在上述4个战略功能区发展和建设上。

(五)其他领域的合作

1.逐步取消漫游费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三地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人员流动日趋频繁。随着一体化进程加快,三地开展电信行业资费的一体化需求更加突出,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区 (包括河北省内)长途及漫游资费(以下简称两费),实现基础设施相联相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迫在眉睫。因此,北京市消协联合天津、河北消协公开致函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部门提出公开建议,呼吁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区长途及漫游通讯资费。电信行业企业有望在京津冀地区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对“两费”的收取,降低一体化进程中消费者的成本,为京津冀一体化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踏着新时代改革奋进的节拍砥砺前行——财政部驻江苏专员办探索构建新时代财政监管工作体系纪实何毅君23-34

2.物流一体化,新建内地无水港

物流方面,《京津冀区域通关改革一体化方案》已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在京津两地全面展开,2014年10月份扩大到石家庄海关。三地相关部门都表示将全力配合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物流通关口岸的一体化发展。

3.检验检疫一体化

2014年10月29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京津冀三地将实施检验检疫一体化新模式,方案实施后,企业将缩短通关时间,节约相关成本。按照《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实施方案》规划,新模式将“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作为突破。“出口直放”就是出口货物只需属地一次验放,口岸不再查验,直接装船登机;“进口直通”就是进口货物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施检。《实施方案》将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申报无纸化、通关单无纸化、出口直放,试点进口直通;第二阶段,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进口直通;第三阶段,在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信息平台基础上,实现单一窗口。

4.开展旅游合作

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做好京津冀区域规划衔接和合作项目对接。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相互支持旅游展会活动,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质监执法协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交易平台,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5.推进人才合作

三、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联动的政策举措

(一)北京市推进协同联动的政策举措

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在中央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聚焦已经形成的共识,下大力气抓好落实。因此,北京市为进一步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重点开展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搞好协同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要与国家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加强与天津、河北的规划对接,把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生态红线划定、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及发展建设时序等方面形成的共识,落实到规划上,形成一张图,为协同推动区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抓好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是协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抓住重点,特别是要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一批现实急需、具备条件且符合协同发展目标的重点项目。以好的作风抓区域协同发展工作落实,定了的事必须雷厉风行地去办,而且必须办好。已经确定的项目,能早开工的要早开工,能早竣工的要早竣工,尽快取得实效。对于正在研究论证的项目,要加强对接,尽早达成共识,形成具体工作方案,确保每个项目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加快平台建设。共建合作平台是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依托重点企业、关键资源,打造更多的战略功能区,搭建更丰富的合作平台,以此推动在京的加工制造业向功能区转移,引导北京的高端要素向功能区辐射。重点抓好天津自由贸易区、曹妃甸产业园、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关村在河北的成果转化基地、北京汽车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平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四是强化沟通对接。进一步加强省市层面和各部门、各单位层面沟通,强化工作信息沟通,完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企业间沟通,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沟通,在沟通中找准工作突破口,提高工作针对性。建立协议落实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天津市推进协同联动的政策举措

天津市原市委书记孙春兰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天津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错位融合、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为主线,以京津产业发展带、城镇聚集区为载体,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统筹谋划,有序推进,着力在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下功夫、见实效。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天津要统筹人口、产业、空间、土地利用等规划,主动衔接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促进规划一体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和空间结构,建设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中小城市组团和卫星城镇。坚持规划引领、三区联动、四化同步、产城融合、强镇富民,综合考虑居住空间、就业容量、配套设施、服务功能、资源环境等因素,统筹推进示范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时代气息,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推进协同联动发展,交通一体化必须先行。要以打造区域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遵循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原则,规划建设内外贯通、客货分离、经济高效、绿色智能、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密提升区域路网,启动建设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强化天津港综合性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功能,完善资源共享、港口共建机制,推进津冀港口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以滨海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投入使用为契机,全面提升软硬件环境,积极承接首都机场客货溢出分流,发展多式联运,加强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打造北方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三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推进协同联动发展的重点任务。要深入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继续开展“四清一绿”行动,严守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和海洋生态红线区。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修复,综合防治海洋污染。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扎实做好控煤、控尘、控车、控污、控新建项目等工作,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推进城市间生态过渡带建设,积极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低碳清洁能源使用量,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四是要推进产业对接和科技创新。产业一体化是协同联动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要按照资源互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原则,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布局规划,理顺产业发展链条,统筹产业承接平台和功能园区建设,打造高端优势产业集聚区。探索建立京津冀金融合作综合改革试验区,促进金融基础设施、信息、人才等对接交流。深化商贸、会展、旅游等行业协作,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大市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的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北京中关村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应用研究和成果孵化转化,促进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五是要统筹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是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来津办学,促进新增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人才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人才政策互惠互利、流动互通互融、评价互认互准、创新创业互助互促。探索医保统一结算、异地支付的有效途径,简化社保转移接续手续。鼓励共建医疗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搭建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坚持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共享机制,协同推进平安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是协同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办法,加快破除协同联动发展面临的各种障碍,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套体系管权力等改革,复制推广成熟的改革做法和经验。突出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创新口岸监管模式,提升投资与服务贸易和生活服务便利化水平。面向全球组织各种资源要素,进一步密切与各方面的交往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顺畅流动,着力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河北省推进协同联动的政策举措

河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在北京学习考察时强调,河北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采取多种措施深化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一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尽快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以及工业、物流、科技、生态等方面重大项目组织专门班子,抓紧规划、跑办、开工,尽快使这些项目落实到地方、落实到园区,尽快开花结果;二要争取有关支持政策落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使京津地区更有活力、更加宜居,使河北发展更好、更快,从这个战略高度来看,确实需要国家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只有破除政策障碍,才能极大地促进协同发展;三要加快组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的工作班子,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四要全力服务好京津在河北的企业。河北将把京津在河北的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河北省的优惠政策,京津在河北的企业都可以享受;五要选择几个重点产业深化合作,建议有关部门选择IT、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几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总体规划,把配套、后分装放在河北,深化与河北的深层合作。同时,河北也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将研发放在北京、天津;六要全力当好京津的护城河。长期以来,河北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努力当好首都护城河,下一步还要当好京津生态护城河,搞好生态涵养区建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使建设良好生态成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让京津冀的生态尽快好转起来。

截至目前,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了9大类58项工作任务,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合作;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天津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并于2014年8月6日在京签署 《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根据协议制定了9个方面、30个重点领域内容;河北省则借助协同发展的机遇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于2014年8月1日与北京市共同签署了 《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共同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协议》、《共同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七项协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呈现一片曙光。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预计

(一)出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一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未来的挑战和形势依然严峻,亟需出台一个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以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今年有个良好开局”的目标。在2014年12月1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全会研究讨论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把工作重点从总体谋划转向推进实施,对确定的各项任务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可以预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代表的顶层设计即将出台。

(二)五大领域并举,大气治理先行

基础设施、产业协同、资源流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预计将成为京津冀协同的五个重要领域。当前,京津冀三地仍在就“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提出设想和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最终的协同目标和执行路径预计仍然需要数月的讨论和完善过程,机制和政策的推出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上述五个领域中,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将是其中优先发展的领域。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京津冀利益博弈中矛盾最小的领域,预计将从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港口群、航空机场等维度打造京津冀交通体系。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可能形态分析

“北京—天津—保定”或是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形态。具体包括: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保定成为河北链接京津冀城市群的重心、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三个节点相互连结构成三角形,形成网络。除京津两市外,从目前情况看,保定的区域优势在于:一是保定位于京津冀城区的中心位置,与北京、天津形成三角形,从空间布局和交通上有天然优势;二是人才优势。保定现有河北大学等1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万人拥有量在全国地级城市居首;三是产业优势。保定有优势产业,包括汽车零部件、纺织业、食品、建材等,并拥有国家新能源基地;四是京保合作基础广泛。目前保定已与北京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央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此外,保定白洋淀区域地处京津交汇的黄金三角地带,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地热资源、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充裕,光伏、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等起步早、创新能力强、产业聚集度高,正在向以知识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和后工业化转型。

因此,北京—天津—保定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三大节点,每一个节点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功能定位。石家庄和唐山则承接两翼功能,属于两个二级中心,唐山辐射东北,石家庄辐射东南。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以区域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大气环境承载力等为约束,严格划定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合作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提高城镇的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实现 “存量挖潜、增量提质”,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乡空间格局。加强城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传统村落,共同构建区域文化网络体系。

(二)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

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强化京津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物流基地。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城际轨道网。

(三)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

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通过区域治理创新,促进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两市一省应合作开展支持冀中南地区、张承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

(四)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群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的创新。

六、结语

进入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层面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更加重视,三地协同发展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京津冀地区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必由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定能够得以贯彻实现,京津冀地区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眼前。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