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宇/西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原因的多元分析与教育对策
贺新宇/西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涉及青少年自身主体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应在认真分析孩子们出走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健全个性培养,正确把握学生心态、及时发现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等合理的教育对策,有效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原因;教育对策
近年来,各地屡屡发生青少年学生未经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擅自离家出走事件,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乃至冲击。面对每一起出走事件,社会舆论往往容易将原因简单归结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身问题如抗挫折能力薄弱等,而忽略了对相关因素的全面分析和教育对策研究。事实上,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当然有其主观方面的原因,但应该全面分析,而不应把责任轻易、片面地归结到孩子身上。
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事件(直接诱因)一般只有一个,但背后的影响因素却往往很复杂,包括青少年自身主体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
(一)从青少年自身来看,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出走青少年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青春期心理有很多特点,如思想活跃、敏感但又控制力差,爱走极端却又不善于自我协调,盲目冲动容易受挫却又心理承受能力弱,逆反心理特别强,等等。这些心理特点使青少年容易与家长、教师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他们自己又不善于解决这些矛盾,离家出走就成为他们可能的选项之一。
2.不良个性的影响。出走青少年往往本身存在一些不良个性,如固执任性的性格特点可能使其听不进成人的观点和建议,人格上的自我中心和移情能力缺乏可能使其无法体会教师、家长的苦心和满腔爱意,自我认知障碍会导致其生活、学习目标定位出现偏差,人际沟通障碍使他们的种种烦恼无处倾诉,而情绪自控能力薄弱更使得青少年在冲动之下往往以出走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3.涉世不深而又充满幻想。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大多很容易得到满足,出走的青少年往往对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辛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出走后的生活想象得很简单而轻易离家出走。而一旦离开家庭、面临吃、穿、住等现实问题时,自尊心和面子观点又使其羞于向父母、教师求助。
(二)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重要方面。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简单粗暴,不讲究方法技巧,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斥责,导致孩子愤而出走,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百般迁就、任意娇惯,一旦家长力不从心,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时,被娇惯坏了的孩子很有可能负气出走,以此来要挟父母。
2.对子女期望过高。出走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是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总达不到家长期望的目标,于是看不到好脸色,听不到好话语,甚至挨骂遭打,因而逐渐对家庭失去依恋。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让孩子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情绪累积过度,就可能产生出走的动机,以负气出走来威胁父母。
3.特殊的家庭结构。在出走的青少年中,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些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即孩子们相对不容易得到正常的关爱。家长们或者过度负责(这种情况单亲家庭居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希望,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或者缺乏对子女的关爱(这种情况重组家庭居多),父母双方有矛盾常常迁怒于子女;或者对子女无暇顾及(这种情况留守家庭居多),孩子长期生活在感情缺失的环境中,感受不到快乐和温暖。
(三)学校因素在青少年离家出走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由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矛盾往往具体体现在学生和家庭之间,学校因素经常被忽略,问题被更多地交给家长自己去解决。事实上,单纯因为家庭原因出走的学生是比较少的,许多学生的离家出走,学校、教师的不当做法在其中的消极作用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学校、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课余活动却很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少数成绩差的学生失去信心,厌学情绪逐渐滋生,以破罐子破摔的心态,选择出走的极端方式以表达抗争之意,同时去追求他们想象中轻松、愉悦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游乐生活。
2.教师教育方式欠妥、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不高、或专业技能不足、教育措施失当,偏爱部分所谓的优生,而对待“差生”,或体罚、变相体罚,或对学生用讽刺挖苦、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不当的刺激,或带着个人情绪对“不中意”的学生有意忽视、态度冷淡,或动辄向家长告状、寄望家长的暴力帮助完成对学生的管教……这些做法都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老师的不满和不信任,必然导致教师与这部分学生的师生关系紧张。出走的学生表面上是“离家”,实际上何尝不是“离校”、远离他们不喜欢的老师呢?
(四)社会因素也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日益加大,社会不良思潮和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都可能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如有的青少年由于看了武侠小说、传奇文学,便盲目崇拜那些武艺高超、浪迹天涯的英雄人物,于是离家出走,模仿心中的偶像去“闯江湖”;有的青少年对外面的精彩世界充满憧憬,因此便拿了父母的钱到外面去开眼界;有的青少年则沉迷与网络之中无法自拔,离家出走的唯一原因只是为了能无拘无束地上网、玩游戏。
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影响,也给学校不小的压力,更可能给青少年学生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我们应在认真分析孩子们出走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教育对策,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对家长们来说,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事实上,青少年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家长放下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可能将你视为知己,无话不谈,他们的压力和烦恼就可能在交谈中得到缓解、释放、消除。
其次,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孩子健全个性的培养。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呵护,使其如同温室中的幼苗,心理十分脆弱,承受能力非常低。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学习课外的知识,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做些有益于社会、他人的事情,培养坚强的毅力,以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宽阔的心怀;增强承受能力,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们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第三,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大多数家长不是不爱孩子,只是爱的方式是否被孩子接受,值得思考。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正是这种理直气壮会带来苦果,这样的家长应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尤其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最终走向逃避。
第四,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的心态。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在出走之前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大笑大叫……上述情况,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如果家长马虎大意,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措手不及。如果家长把握了孩子的心态,就能及时对其进行疏导,预防孩子的极端行为。
最后,对于已经有过出走行为的孩子,要认真分析、合理教育,防止其再次出走。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出走被找回来的孩子,切忌打骂恐吓,因为这很可能使孩子再次出走。应该认真分析、合理教育,注意消除出走的负面影响。首要的是进行心理安慰,逐渐消除其害怕感、负疚感、羞辱感,让他们放下包袱,解除戒备心态。其次要恰当地批评教育,让其确切地知道这是一种不顾别人感受的任性行为,还要让他们知道出走可能带来的更大的危害。如果家长因怕孩子再次出走而不敢说不敢问,甚至百依百顺,则孩子今后可能动辄以出走要挟家长,变得任性、骄横。第三是约法三章,在了解危害、认识错误的基础上,要让孩子做出承诺,不允许再有此类事的发生;第四是鼓励进取,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鼓足前进的勇气。
(二)对学校方面而言,应积极配合家长做好出走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首先,教师应关爱每个学生,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不断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主动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医生。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把关心后进生工作视为重点,经常关心后进生,帮助弱势学生,多给特殊家庭的学生送温暖,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工作做在学生出走的前面,防患于未然。当发现学生有出走的迹象或学生离家出走返校后,不要采取责骂、惩罚的方式,而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体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全面分析,耐心说服,以打消其离家出走的念头。
其次,要讲究教育艺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艺术非常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化解各种矛盾、避免动辄出走。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盯着考试成绩,要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现在的学生在物质条件日益充裕的情况下,对挫折的承受力异常脆弱,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经受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并对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还要引导学生合理释放不良的情绪,理智地面对现实困难。
第三,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世界活动真正通过语言表达的只占30%左右,大部分是通过举手投足及面部表情反映的。一般来说,学生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必然会在思想上引起激烈的斗争,心理上的尖锐冲突会在行为上呈现出某种异常。如举止反常,心神不定;窃窃私语,行为诡秘;神情紧张,焦虑不安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善于从学生的行为举止、表情及眼神的变化中,发现学生情绪行为的异常,及时找学生谈心或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问题,防患于未然。 总之,青少年离家出走不但给家长增加烦恼,给学校带来教育的困难,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应该携起手来,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防止学生离家出走,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的社会。
贺新宇:(1969-),男,四川仁寿人,西昌学院教育管理学教授,西南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教育管理、民族教育。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多元视域下的西南民族文化与和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041)子课题“多元情境下的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与和谐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