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培林/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剧的纪实化初探
廖培林/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近年来在我国广播剧界,大量涌现出来的纪实题材广播剧格外引人注目。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的纪实广播剧不但在国家各类评比中屡屡斩获大奖,甚至在广播市场上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虽然纪实广播剧自1924年广播剧诞生之后就一直存在,但取材于文学、戏剧故事、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的虚构广播剧一直是广播剧题材的主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台创作了大量取材于新闻作品、表现生活中真实事件(人物)的纪实广播剧。前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以森先生在评价2009年广播剧专家奖评选作品时指出:“反映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剧目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多,写先进人物的戏也比较多”,这一选题在参评的69部中占到了大半。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许多纪实广播剧创作越来越重“实”而轻“剧”,变成了“广播报道剧”。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只是运用了广播剧的制作手段,运用对话的形式来演绎故事。其编导也自称为“小说剧”,“介乎于小说和广播剧之间的那么一种艺术形式”。
广播剧; 纪实
广播剧创作题材的这种嬗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其一,正如部分专家指出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闻时代,“受众对自己生存环境安危的关注上升到了首位,对广播文艺、音乐、娱乐、广播剧等情感性节目的需求降为次位”,因此广播剧取材于新闻,甚至于在创作手法上也向新闻靠拢也是必然。其次是市场的压力,选择“纪实”题材既是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成功保障系数,也是期待“杀出一条血路”的明智之举。其三,广播剧评奖的政治导向作用也促使了大量纪实广播剧的产生。这只要看一看近些年来“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专家奖等全国性奖项的评比结果就不难得出结论。其四、广播剧具有灵巧简便,善于迅速、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相比,广播剧在做纪实类题材上就更有优势。因此,纪实广播剧迅速成为广播剧创作实践的主流,也是适应自身艺术特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纪实广播剧仍将是广播剧创作的主流,并且大有发展前景。
近年来虽然广播剧在题材上已经发生了纪实性的逆转,但由于大家都一窝蜂地去表现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结果出现了题材雷同的局面。几个台甚至几十个台都在做同一个题材的现象并不少见,题材单一,对事件的深刻意义普遍挖掘不够,常常难以达到震撼人心、感动心灵的审美效果。“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初期,很多参评台对“主旋律”作品的理解,有些失之偏颇,强调了主旋律和思想性,忽视了艺术性和可听性。许多广播剧的人物成为英雄先进人物的对话,新闻性强,而艺术感染力却大打折扣,节目质量也很一般。纪实广播剧在题材接近于新闻的同时,艺术性上也更加接近于宣传,直白、生硬的说教冲淡了艺术应有的含蓄、潜移默化的感染。出现了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相脱节、相游离的状态。这类广播剧制作艺术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戏剧化”的制作观念,无论是语言表演,还是剧情结构,以至于制作技术,都还是按照戏剧美学的原则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真实”。演播室式的审美效果与纪实性的题材之间存在着游离和反叛,影响着受众对纪实广播剧的审美。近几年,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观,广播剧的艺术感染力有了很大加强,许多具有时代艺术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广播剧中。因此,如何对纪实广播剧的创作手段进行革新,建构一种包含内容和形式及其二者有机统一的纪实美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纪实广播剧以重大新闻事件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无可厚非,艺术应该而且也必须去反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因为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重大事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是本质性的。人们需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那些事件,他们需要并弄清那些可能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事实真相。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人们不但要了解还要行动;不但要接受,而且要参与。他们不只是生活的旁观者,同时还是生活的见证者,更是生活的创造者。所以艺术需要去记录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记录历史和时代的重大背景下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存。不仅仅记录那些模范人物、典型人物,而且还要记录那些无名无姓的普通人,—在作为一个个性化的个体的意义上去记录。这既是广播剧作为艺术而必然具有的属性,而且也是在当下所有中国艺术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广播剧应把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特别是被现实所遗忘和遮蔽的地方。在宏大叙事的缝隙中用理性的光辉去照亮生活中卑微但同样是真实的一面。用声音去记录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梦想与绝望、奋斗与孤独、痛苦与希望。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真实的人生状态应该成为纪实广播剧最重要的题材和主题。用广播剧独有的形式去记录时代的真实声音应当是我们的旗帜和宣言。
这种时代性主要体现在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当前火热的社会生活,表达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情感。这种时代性不是贴标签的,不是粉饰生活的空话,套话,假话;人物不是苍白无力无特点的共性人,语言不是不加修饰的直,陋,白。这种时代性还表现在以史为鉴,史为今用。用今天的眼光诠释历史,让历史为今天的社会服务,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2015年,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派出一支文艺录制小组深入南疆喀什地区,首次尝试在采访中用真人真事录制纪实广播微剧。经过二十天的艰苦工作,文艺小组现场采访、编剧、导演、录音、配乐及配音效,高效完成了4部(9集)广播微剧。
“为了南疆的雏鹰”(2集)采录自英吉沙县托普鲁克乡托普鲁克村。自治区发改委重大项目处处长周志平在此担任住村工作组组长,他在采访中告诉文艺小组的编导们,年轻人是南疆农村的未来,因此工作组特别关心该村青少年的教育、就业等问题,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当编导们得知,工作组通过联系自治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到该村选拔体育苗子,录取了一名15岁的少年阿卜杜拉,而阿卜杜拉第二天就要坐火车去乌市时,编导们当即决定抓住该题材。当天下午,编导们拿出了剧本构思,连夜进行斟酌修改。第二天上午,蒙古族音乐编辑兼录制才仁同志在乡上简陋的周转房内搭起了简易录音棚,请来了阿卜杜拉及其父母进行录音。这个贫困家庭从未面对过话筒,但在文艺小组的细致辅导下,简单的几句话花了大半个上午终于录好了。工作组送他们一家去火车站时,为了录下真实的现场,文艺小组又冒着沙尘暴跟去车站,录下了阿卜杜拉与亲人告别的感人一幕。晚上,文艺小组又对工作组的几场戏进行了现场录制。出乎意料,原本担心从未演过广播剧的“演员们”会出现各种问题,谁知却很顺利,为什么呢?因为是纪实,因为他们都是本色出演,演的都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活生生的事实。编导们甚至丢开了写好的剧本,让“演员们”用自己的话来发挥,效果非常好。录制结束后,“演员们”意犹未尽,对这种“纪录片”式的广播微剧宣传工作组事迹起了很大兴趣。第三天,才仁同志终于合成好了该剧,周志平组长亲自带着组员们来到简易制作室(兼卧室),试听中,周志平的眼泪流了下来,他紧紧握着才仁同志的手说,音乐太感人了,没想到我们工作组自己的故事,录出来这么好听,为了改变阿卜杜拉的命运,我们辛苦做的一切都值得,你们的这种纪实广播微剧形式太好了!
首部剧实验成功后,文艺小组又转战到了叶城县巴什托格拉勒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此住村。工作组组长王刚处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实干精神佳,几个村联合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由他运作得很成功,深受村民欢迎。文艺小组采访中了解到这个项目不仅为农村青年打开就业之门,还转变了乡亲们的陈旧观念,工作组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在以此为题材录制微剧“开挖掘机的南疆小伙”时,组长王刚、村支书热合曼、村民阿卜力米提等自己演自己,王刚的语言新疆味儿很浓,生动接地气,阿卜力米提等维吾尔青年入戏很快,对这种纪实微剧既感到新奇,又有浓厚兴趣,以致录完后还围着才仁同志转,观摩他如何配乐、制作。该剧制作完成后,工作组与村干部、村民们一起试听,掌声热烈,都追问该剧哪天在电台播出,要组织全村一起收听。
为了让这种纪实微剧的创新实验能够成功,文艺小组踩着没过脚脖子的“面粉路”,克服语言障碍,深入各村到村民家采访,把话筒支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工作组的周转房餐桌上录戏,举着话筒在田间地头录戏,伸着话筒录下鸟叫、火车鸣笛、麦西来甫歌舞群杂等各种音效,用一台老式的笔记本电脑、采访机和声卡,因陋就简,一边录制一边摸索经验,走出了一条国内从未有同行走过的路。
“麦盖提婚礼(2集)”是文艺小组在麦盖提县新疆财经大学住尤勒滚鲁克村工作组帮助下录制完成的,这是一场刀郎人歌舞风情独具的婚礼,期间却经过了抵制极端化宗教思想等曲折过程。组长杨新春、副组长周泽湘等带领组员,自掏乐队演出费,终于说服一对新人的家庭举办一场盛大的歌舞婚礼,而不是那种沉默的没有音乐和舞蹈的婚礼。为了配合该剧的录制,工作组再次自掏腰包请来了刀郎原生态乐队,让这些民间艺人在村委会大院里再现婚礼上的演出,而村民们一大早也来了一百多人,他们随着音乐热烈起舞,村支书吐尔逊、村民努尔阿来娜不仅带头跳,还在剧中本色出演,使得该剧录制顺利地完成了。
文艺小组在麦盖提县采访中了解到,吾尔曼村曾是一个有名的软弱涣散村,十四年中换了十九任村支书,新疆财经大学住吾尔曼村工作组组长党继农、副组长雪合来提带领组员们下大力气,终于迎来了能干的新支书艾尼瓦尔,使得该村基层组织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发挥出了村堡垒的战斗作用。纪实微剧“住村吾尔曼”(3集)以此为题材,由党继农与九名组员、村支书、村民们共同出演。当地的维吾尔族“演员们”虽然口音很重,但听来真实亲切、不做作。有的老乡不会说汉语,就由工作组的双语干部来同声翻译。这种同声翻译的形式也是国内广播微剧的首创,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效果很好。“住村吾尔曼”尚在紧张合成时,迫不及待的工作组与村民们就在才仁同志的房间里坐等试听。听完了该剧后,大家都非常兴奋,对自己的表演有的惊讶、有的遗憾,但一致觉得广播微剧虽然没有画面,但语言很有特色,给人的画面感强,南疆老百姓一听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特别亲切,而且这种纪实微剧的录制短平快,再现能力强,与以往的宣传形式有很大不同,很受听众喜爱。
通过实地录制以上四部纪实广播微剧,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开创了访惠聚工作组的文艺形式宣传新纪元。满满的正能量、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接地气的语言、如临其境的音效与音乐都是可听性强的重要因素。这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这是一次有成效的创新,这是一次真正脚踩在南疆土地上的实打实报道。这四部纪实广播微剧播出后,反响奇好,专家称赞,市民爱听,农牧民更是追捧它们的粉丝,而访惠聚工作组则希望这种纪实剧能多制作一些,他们说,听了这些剧,感到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和升华。
新闻报道剧、小说剧作为一种新的广播文艺形式有其出现的必然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新形态”要大力尝试、全力支持、用心保护。但同时市场需要的是定位准确的商品,是质量上乘的精品。所以广播剧为长远计,还是要回归于广播剧的艺术特性,而不是媒介特性。用艺术的方式去做纪实广播剧,才是广播剧的生存之道。保守住自己的独特性,精益求精地制作,才是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