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
丹麦既是闻名世界的“童话王国”,也是全球顶尖的“创新之国”和“环保先锋”。深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之道的丹麦,其经济发展模式一直被各国研究和效仿。那么,丹麦究竟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共赢呢?
2014年12月10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的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Friis Arne Petersen)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创新。
裴德盛说:“现在中国政府、企业也特别想寻找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丹麦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政府的远见与决心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常常被视为一对矛盾,为了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实例比比皆是,中国的很多地区也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訓。但是,在裴德盛看来,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简单关系。
“这确实是通常的想法,过去很多年,全世界的经验也是这样的,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得环境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在丹麦,我们的确就有这样的经验,在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了提升。我觉得这主要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裴德盛说。
丹麦是一个非常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度,在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因为丹麦政府和企业都深知以消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繁荣并不能持续多久。
“丹麦和北欧一些国家已经有相关成功的经验。首先,我们的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人们进行资源的节约、能源的节约以及回收再利用,经济政策非常强调可持续性,要求一方面提高环保效能,另一方面进行经济的发展;其次,我们要主动去改变企业、消费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比如有时候使用汽车出行确实更方便,但是自行车可不可以呢?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环境、更清洁的空气和水,一点点改变是值得做出的。”裴德盛说。
裴德盛还特别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心和目标很重要,只有政府的政策坚定了,企业和人民才会积极参与。“比如你非常雄心壮志去推动一个清洁行动计划时,一些企业接下来会开发一些相关技术,但这些企业是要在全球环境下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而全球有更高的环保要求,就需要企业进行创新和再创新。”他说。
“逼”出来的创新
据裴德盛介绍,丹麦之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创新和环保作为立国之本,实际上是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当时油价飙升得非常高,这让丹麦人开始思考:是否真的需要花这么多钱在石油上面?是否需要节省能源的使用?
“当时,我们大概99%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而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能源自给,这是政府、社会、企业和百姓都希望看到的。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丹麦GDP增长了近80%,但我们能源消耗并没有增长。这也让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是可以和能源消耗的增长脱钩的,当然这背后需要更多技术创新,特别是一些节能方面的技术。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非常系统的一项工程,我们在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创新。”裴德盛说。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丹麦大力开发以风能和生物燃料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展风能为例,丹麦从1979年开始为风能工业提供补贴和贷款,并开发了专门的地区进行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现在,根据丹麦风能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丹麦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8吉瓦,满足了丹麦25%的电力需求,已接近欧盟到2020年31%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目标。丹麦政府计划,到2020年,风力发电可满足国家总电力需求的50%,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不仅如此,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丹麦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现在丹麦被称为“风能之王”,因为丹麦企业占全球风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风能产业出口额已经跃居所有行业的第一位,占总出口额的7.2%。也就是说,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不仅仅能解决环境问题,还能够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丹麦愿意与中国分享经验
现在,丹麦模式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理想方式。除了在能源方面的优化,各种发展经济所需要消耗的自然资源,丹麦都进行了持续的优化,比如金属等等。“这是巨大的一个改变。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现在已经致力于做这样的工作,而且中国相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做这样的工作。”裴德盛说。
在裴德盛看来,中国政府的领导人有着对未来的远见,现在也已经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目标。“现在中国的领导已经走在非常正确的道路上了,而且制定了非常恰当的目标,我相信这些目标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一定会得到体现,比如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中一定会包含更为清洁、更为环保、经济性更好、能效更高等一些这样的目标。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中国内部让企业、市场和政府进行合作,以及和其他国家合作。丹麦非常愿意和中国分享这样的经验,也愿意和中国进行合作开发一些新的能力,以达到这些目标。”他说。
当然,除了政府的远见、企业的推动,也需要有全民的参与。在丹麦,环保甚至已经成为公民的信仰。在人均收入水平很高的丹麦,很多市民却十分热衷于骑自行车出行,周日甚至实行“无车日”。无论是居民,还是商家,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关灯节电。
“要引导消费者改变一些心态,比如让更多的公民有这样的意识: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应该更为谨慎,要考虑每日到底用了多少水、多少电,并且是否应该骑自行车去上班而减少使用汽车等等,这是每个公民都应该负的责任。这对于中国百姓来说,也是需要人人参与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