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图书馆;专业;互动理论;模式
摘 要:图书馆与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和动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两者的互动理论和发展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0-0080-02
收稿日期:2014-09-10
作者简介:蒋 萌(198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我国高职院校历经快速发展扩张之后,正朝着注重内涵、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为其办学重要支柱和事业发展源动力的图书馆与专业,进一步协调关系,形成互动有效发展的态势和机制,对于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专业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促进事业发展尤为重要。
1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理论思考
1.1 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的理论基础
图书馆与专业是不同的学术领域,但在功能上却有着必然联系。首先,图书馆与专业是辩证的统一。高职教育是应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需求而生的,由此也催生了学科专业和图书馆机构,并使它们在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性、包容性和一体性,为互动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战略导航。当今社会进入了知识创新的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专业只有走互动发展之路,增强协调性,加大统筹性,提高综合性,才能更好地成为事业发展的两大引擎和支撑。
1.2 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科学定位
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图书馆与专业的基本定位。图书馆是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学术机构,也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强大后盾,在图文信息建设与服务方式水平上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相切合,与教学科技开发相匹配。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定位,也是评价服务质量水平的核心内容指标。专业是立校之基,也是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之本,是形成办学特色与竞争力的核心。普通高校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倾向于理论知识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向往的是学术成就和贡献。而高职院校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切度。专业设置建设发展既遵循“社会需求性”和“学科专业性”,更强调“专业应用性”,是以理论知识应用和技术开发创新服务见长。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图书馆应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特点,坚持特色化发展与错位竞争的定位,强化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好“应用性”与“学术性”关系,加强馆藏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尤其加强知识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使图书馆成为专业建设发展的信息中心和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研发中心。同样,专业设置建设发展也应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重点向“应用性”深入拓展,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真正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这一意义而言,构建互动有效机制,堪称图书馆与专业科学发展定位的关键。
1.3 图书馆与专业互动基本原则
图书馆与学科互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必须遵循以下客观规律和科学原则:①以人为本原则。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图书馆实践和专业建设发展的理念上必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弊端,转变“就事论事”的传统思维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服务教学和科研,在求真务实上实现高度统一。②和合互动原则。这是图书馆与专业互动形成良好生态链的基础,也是构建长效互动机制的需要。无论图书馆和专业都应从和合互动原则出发,立足本位,发挥所长,形成互动互补机制,产生综合效应。图书馆可借助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整合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服务功能,构建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专业在凸显办学的战略性、全局性功能作用的同时,可推动图书馆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文献信息资源。③统筹协调原则。图书馆与专业、社会与学校处在一个特殊的教育共同体中。一般而言,涉及内外环境两个方面。外环境是指与图书馆和专业相关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区域发展及就业形势、文化氛围、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企业参与等。内环境是指图书馆与专业内部关系和各相关因素条件,如图书馆包括信息服务、资源建设和人员设置等,专业涉及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和教学基本条件等。在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内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重点是加强图书馆和专业的内在联系,统筹两者的建设,协调互动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局面。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专业发展互动模式探索
2.1 交融一体的结构模式
蒋萌: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理论及发展模式探索 蒋萌: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理论及发展模式探索交融一体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联系高职院校的实际,从宏观看,图书馆与专业建设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整体版图,需统一规划,整体部署。但由于“三改一补”的历史原因,其无论办学理论与实践都还缺乏应有的经验与积累,不仅专业意识薄弱,图书馆学术性淡薄,而且在教育教学资源的集聚共享、综合运用与开发等方面结构性矛盾也较突出。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是制约其转型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从局部与整体、部分与全局交融统一的角度,加强图书馆与专业的归属性和统一性,对于增强共同体的全局观、促进多元互动合作的紧密度都大有裨益。从微观看,图书馆与专业具有历史的共生性和现实互动合作的必要性。因此,首先要加强图书馆与专业系统性建设,改变过去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图书馆与专业一体互动的新体系,促进彼此交融,形成有机整体。其次,要推动图书馆与专业和谐发展,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分配、资源建设和教学科研等方面深化改革,摒弃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束缚与障碍,增进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图书馆与专业一体构建和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2.2 合作互动的运行模式
当代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风靡全球,同时给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专业互动带来深刻启示。“我们现在必须适应这个各国互相依赖的世界”[2]。知识爆炸、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交汇的新浪潮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昭示了传统、单一、狭隘、封闭的教育发展思维方式的解体和退位。就高职院校图书馆和专业而言,重构合理高效的合作互动模式是关键。首先,从组织形态看,图书馆与专业虽然隶属于学校不同的单元系统和组织机构,具有个性化属性和活动性特点,但是它们在服务于教学中心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时,又不失依赖性和共生性。尤其在当今联盟发展战略背景下,形成辩证发展的互动体制机制,比什么都重要。其次,从运行方式看,图书馆与专业互动也日益呈现出开放、合作、交流的新状态。互动合作已不再局限于本校范围,借助于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逐步向校际乃至跨地区超国界拓展。因此,面向21世纪,建立国际化现代化资源合作共享体系,既是图书馆与专业的共同诉求,也是将理论形态的互动发展构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
2.3 互补双赢的效能模式
所谓互补双赢的效能模式,是指图书馆与专业在合作互动作用下释放产生的能量和成效。就内容而言,包括主体效能、特色效能和互动效能等。这是图书馆与专业合作互动的终极目标和归宿。首先,调动主体效能,促进互动发展。其关键是激发内在动力。图书馆应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各专业应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龙头核心作用,为图书馆提供学术导航,由此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补统一的格局。其次,形成特色效能,推进竞争发展。在这方面,图书馆应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内容和方法,以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与特色化的服务项目,为专业特色的形成提供高质量、高效能的信息服务。在当代学科不断分化整合、交叉渗透的今天,对知识信息和专业文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根据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需求,进一步拓展文献资源建设,在继续做好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构建特色和专题数据库,形成针对性与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现代化、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数量精、质量高、周转快、服务优、效率高的文献信息系统,更好地满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各专业也须密切关注前沿性发展趋势,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为图书馆馆藏与服务特色化发展开拓新领域、打造新平台。最后,提高互动效能,实现双赢发展。这是图书馆与专业互动的理想目标,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互动,方能生成互动合力的效能,进入双赢境界。因此,一方面要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合作互动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优化互动方式,通过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推进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开创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图书馆与专业只有实现高效互动发展,方可在共赢的基础上体现各自的优势和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推进学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2]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4.
(编校:严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