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月++郭涵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族文献工作;现状与问题;建议
摘 要:少数民族文献工作是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今后的建设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与难度,文章通过分析阐述上述问题,提出加强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0-0030-04
收稿日期:2014-08-12
作者简介:齐 月(1981-),黑龙江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郭 涵(1982-),黑龙江省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12 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C029。 1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现状
1.1 挖掘整理了丰厚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民族文献指的是研究和记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文献。主要包括:用汉文记载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文献;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用简易图形符号记载和代代相传、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等。黑龙江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而又灿烂的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在黑龙江省组织专家梳理出的黑龙江十大系列历史文化资源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在分量之重,令人赞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少数民族的项目,国家级的有15项(全省27项)、省级的77项(全省143项),少数民族项目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的54.1%。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迅速提升。[1]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代代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特别是许多濒临失传的口碑文献,这些文献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下来的。如赫哲族的英雄史诗《伊玛堪》,是世代相传的口头说唱艺术,但现在能唱《伊玛堪》的赫哲人已所剩无几了。其次,民族图书出版事业取得的巨大的成就。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综合性民族出版社,1976年成立至今,已出书1,800多种,目前每年出新书100种以上。省内各综合性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献,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完成的《黑龙江民族研究论丛》《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完成的《黑水世居民族文化》《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本套图书囊括了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多项目的挖掘、整理、传习、研究等保护成果。这些文献资源的出版,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文献工作打下了建设的基础,丰富了历史文化记忆。再次,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仅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成立以来,至少已整理出版了古籍项目24部、600万字。
1.2 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伴随着计算机、通讯、多媒体、高密度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为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电脑、网络这些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传播、发展、繁荣也应顺应媒体的变化而寻求新的路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文献资源开发工作的主流趋势。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2004年以来,该馆成立了地方文献阅览室,作为馆藏特色,本阅览室里收藏涵盖了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的图书,拥有缩微胶片阅读器、扫描仪、复印机等现代化专业设备,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地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拜访了黑龙江省的民间艺人、歌手、故事员以及普通百姓,采集了大量影像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电子数据等原始素材,利用现代化设备和仪器进行加工、筛选、整合把他们的这些口头文化转变成文献资料,既保持原始说唱时口语的韵律神采与味道,又具备了记录文本的欣赏价值。黑龙江省图书馆门户网站设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块,内容涉及当地的少数民族礼仪、民族节日、社会风俗及民间文艺等,读者可以通过点击,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也可欣赏到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完成此项工作也为黑龙江省图书馆增添了一笔珍罕而无形的文化财富价值。
1.3 从事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机构成长壮大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这些少数民族为保卫祖国领土、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历史上,他们也创造了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少数民族文献无疑是传承挖掘黑龙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文献,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抢救、挖掘和整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并发展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机构十分必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工作的恢复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从事黑龙江民族文献研究与建设的机构逐渐成长并壮大起来。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综合性的民族问题研究,目前,该机构在民族问题理论、民族学、黑龙江世居民族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截至2010年年底,已经出版了民族学专著64部,发表论文712篇,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63项,完成调研报告123篇。该所科研资料室藏有图书资料3,000余册(套),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化等重要史料,其中少数民族类资料和图书为全省之最。这些不仅能基本满足本所科研人员之需要,而且已成为黑龙江省民族研究资料中心。1986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正式成立,以“救书、救人、救学科”为宗旨,积极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成立以来,至少已整理出版了古籍项目24部、600万字。由于成绩显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荣获2010年国家民委表彰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省档案馆保存大量满文档案文献,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多方面。满文文献数量之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是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文献保存所望尘莫及的。黑龙江省图书馆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目前该馆现有中外文藏书近340万册(件),报刊5,000余种,收藏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在该馆的书目检索系统中,仅以“民族”作为检索词,就检索到2,190册(件)文献资源。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于1983年成立,该所是全国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中心机构。近年来,该机构科研人员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出版《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满文文献概论》《满语文翻译研究》《阿尔泰语系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等专著25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3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多次荣获省级科研成果奖。endprint
齐月,郭涵: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齐月,郭涵: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的现状与建议*1.4 与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相关的学科逐渐发展
少数民族文献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文化工程项目,这项工作要做大做强需要诸多领域的大量专业性人才的加入与培养,可以说,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少数民族文献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目前,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专业性机构——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于2008年被确定为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梯队,该梯队于2012年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民族问题理论”学科领军人才梯队学科梯队,从该梯队的建设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民族理论、历史、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经济文化研究;渔猎民族、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具有了《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黑水世居民族文化丛书》《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鄂伦春族卷》《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民族素质论》《黑龙江民族研究论丛》等标志性成果。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中心机构,该中心于2000年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文化学)”硕士学位点,为黑龙江大学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于2005年招收首届历史学(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本科生;于2009年开始增设博士生培养方向(汉族与北方民族语言文化关系、汉语言与相关民族语言比较),培养博士研究生。从而形成了目前全国最为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满学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在科研、教学、办刊、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取得诸多成果,成为国际满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阵地。目前黑龙江大学是国内唯一一家对满语语音、文字、语法进行系统教学的研究机构,多年来为满学领域培养了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改善与缓解满语文人才的短缺与匮乏状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消亡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部分民族早就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如藏文延续了1,200多年的历史,蒙古文有500多年的历史,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亦有几百年的历史;此外,朝鲜、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彝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各民族用本民族文字,创造了许多流传久远、丰富多彩的文献。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也是如此。现今,黑龙江共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中,除满族、回族、锡伯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余七个少数民族使用双语,其中蒙古族和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以满族为例,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汇集了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史料。全国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200多万件(册),其中黑龙江省档案馆存有满文档案近60吨。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民俗、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对于研究清代历史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然而,要把如此繁多的满文文献全都翻译出来,急需大量精通满语的人才。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满语已成为一种濒危语言,国内精通满文的人已是凤毛麟角。特别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上口传心授的保留下来大量的口头文献资源,而这些语言目前均处于濒危状态,到目前为止,40岁以下的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群众大都不会讲本民族语言。可以说,语言是挖掘与整理数量众多、极具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字资源的根本基础,少数民族文字的消亡,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意味着该民族文献资源的彻底消失。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民族,如果语言无人继承,遗留下来的众多民族文字文献资源,将无人译读。
2.2 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工作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少数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汉文化、西方文化等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绝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价值和地位,也没有相应的保护和继承意识,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快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流失与消亡。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属于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工作属于一项投入相对较大,见效相对较慢的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这种基础性文化工作,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因此大都不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黑龙江省每年用于非遗项目的专项经费仅200万元(共143个项目),少数民族专项经费又不允许向民族文化项目投入,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轰轰烈烈的保护声中悄然消逝。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少数的“活文献”,正是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原因,缺乏人力等多种因素,致使很多民族文献严重散失,有的处于濒危境地。
2.3 少数民族文献工作难度较大
黑龙江省有53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满族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宁安、黑河等边疆地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回族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城镇和大中城市;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还有相当广大的牧区,游牧民族长期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流动性很大。一些地处偏远的县、乡之间,有的相距数百公里,既无公路连接,又无邮电通信设施,交通十分不便,信息十分闭塞。这种人口的分散性和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少数民族文献布局的分散性和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封闭性。客观上加大了发展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难度,延缓了少数民族文献事业的发展速度。
2.4 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的水平较低
一方面,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少数民族文献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显现,社会对少数民族文献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少数民族文献的作用范围也越来越宽,少数民族文献的征集、整理及开发利用手段也日益高科技化。目前,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是文字资源数字化水平较低,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呈现出多类型、多文种、多媒体、收藏分散等特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还处于初探阶段。另一方面,目前黑龙江省从事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机构和个人虽然在逐渐地增多,但仍然处于相对不足的状况,这就更需要整合人力资源,彼此间加强合作,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endprint
3 推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献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要立足于黑龙江省内的高校,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培养民族语言人才、文献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人才,可以在相关大学民族学、图书馆学等相关专业中开设少数民族文献学等相关课程,以适应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次,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开出优厚的条件,努力引进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所需要的民族语言、文献资源建设等高端人才。再次,要注重现有少数民族文献工作人才的培训工作。重点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到国内先进省市,甚至是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先进知识、先进理念方面的培训教育,促进其成长,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骨干人才。
3.2 加快对少数民族文献机构的建设步伐
对于从事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基础较好的机构,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各个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有关结构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共享资源、共创资源,这将极大地提升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工作的速度与质量。例如,几年来,黑龙江省图书馆通过与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联系,捐赠给黑龙江省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100余册,这些图书丰富了该馆的馆藏资源。黑龙江省图书馆还多次与黑龙江省民委联系,获取相关的出版信息。这些单位具备很多的优势,他们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此,黑龙江省通过协作或交换图书的方式,既可丰富少数民族文献馆藏,又可通过交换复本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
3.3 提升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3.3.1 要做好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要根据目前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不平衡性,区别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抓紧时间和人力,重点抢救那些人数少、没有文字、文化老人不断减少的民族的文献资料,尽快落实抢救计划。
3.3.2 要推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科学管理。随着办公自动化、电子图书资料的逐步开展,以光盘、软盘等为存贮介质的新型载体文献整理、录制、保管以及反馈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少数民族文献在信息时代、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少数民族文献事业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
3.3.3 推进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研究工作。少数民族文献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补充。它的数量之巨、内容之丰,是别的文献不能比拟的。只有在搜集整理好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的同时,强化相关科学研究,以发现问题,把感性上升到理性,更好地开展指导性工作,并不断地提高整个工作的质量,抓住典型,掌握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井 方,吴 瑶.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研析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2).
[2] 包和平.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 左岫仙.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
(编校:严 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