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科技创新源于科技,成于金融”的观点已经越来越被业界认同和接受。仔细回味中关村科技园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创新发展近30年的历程,其实就是一部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进而助推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历程。
中关村的实践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中关村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2013年新创办科技企业6000多家,高科技高成长的瞪羚企业3000多家,留学人员累计创办企业6000多家,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362家,德勤发布的“中国大陆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强”中三分之一左右来自中关村。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主要是人才和知识产权;二是企业的商业模式新,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以高科技研发和高技术服务为主,高端化、服务化的特征明显,毛利率高,边际贡献大;三是非线性高成长;四是企业固定资产比重低,资产负债率低;五是企业一般都要进行股权激励安排;六是企业间通过联盟形成“专利池”,交叉许可使用。
从融资需求看,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往往一次所需规模较小,但需要高效、持续的融资,有时效率比融资成本还重要。因此,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支持企业从小到大、连续的金融服务机制。
为此,中关村着力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信用首善之区。将信用作为金融工作的基础,大力实施企业信用培育工程。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开展信用宣传和培育;鼓励企业建立使用信用产品,建立信用记录;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实施企业信用星级评定计划;实施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体现企业信用价值。
其二,搭建融资服务平台,聚集金融服务资源。凝聚、整合创新性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在中关村集聚和发展,支持各银行在中关村设立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大力促进创业投资机构的聚集和发展;建立和深交所、上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境内外重要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初步形成科技金融机构在中关村聚集的发展态势。
其三,完善技术和资本对接机制。中关村探索形成了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六项机制”,即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银政企多方合作、分阶段连续支持和市场选择聚焦重点等机制。
其四,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1999年底,中关村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率先搭建担保融资服务平台;2000年率先开展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试点工作,设立第一支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001年中关村企业信用制度试点启动; 2006年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正式启动; 2012年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2013年和2014年,互联网金融、境外投资并购外汇试点等相继启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持续引领。
上述做法,在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实践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中关村科技金融工作在国家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基本确定。2010年底,中关村创新平台成立,下设科技金融工作组,成员单位包括8个国家部门和10个市级部门,形成了跨系统、跨部门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2012年,“一行三会”等9个部委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
第二,信用首善之区建设成效显著,区域融资环境不断优化。中关村企业信用体系被国家发改委誉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标间”,创建了一个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制定了一套信用制度、开发了一系列信用服务产品、培育了一批信用服务机构、建立了一套信用信息系统、形成了一套信用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关村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
第三,中关村成为我国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不断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潮流。中关村天使投资进一步组织化,出现了一批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和连续的创业者,新的创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关村地区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了40余支子基金,合作规模超过200亿元。
第四,中关村科技信贷创新不断深化,企业融资难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过全面实施企业信用培育、科技担保融资服务工程等融资服务工程,18家银行在中关村设立了40余家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以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为平台,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23亿元,累计组织545家次中小企业发行直接融资产品,融资额93.1亿元。各银行累计为小微企业提供479亿元的信用贷款;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34.5亿元。
第五,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创新发展,在资本市场中的中关村板块效应不断增强。中关村代办试点工作为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中关村在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34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45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集聚的区域,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在创业板形成了“中关村板块”。
第六,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新兴业态持续涌现。在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信用风险管理等领域中涌现出一大批领军企业。中关村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启动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和征信管理机制。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努力开拓,中关村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上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更沉淀了不少深层次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核心。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金融的高度融合,金融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催化剂和融合剂的作用。
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体系构建过程中,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协同创新已经由“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发展到“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现在,已经进入“政产学研用金介(政府、产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用户、金融、中介)”七个方面的协同创新。而这七个方面的协同创新的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核心。
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规律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已经成为业界经常提起的一种发展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或粗放型经济中是非常适用的,但对于一个创新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就不那么适用了。仔细研究硅谷地区创新发展的经验,也包括研究创新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关村和深圳的经验,我们会发现,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个链当中最核心的链是资金链(或者说是资本链)。他们是通过资本链作为核心,来拉动、融合、整合产业链和创新链,并且资本链在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在这些区域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重要的是聚集并用好资本链这个关键环节。
其次,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要遵循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式的递进规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式是与科技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的。
不过,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最主要的任务是要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形态不一,并且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也很不一样,才导致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式不同,并且这些方式会随着创新发展的程度提高而呈现递进的规律。
再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亟须在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两大要素的集聚、建设上下足功夫。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至今已经形成了若干板块,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大板块与科技创新的关联度很高,即传统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传统金融机构板块的最典型代表是银行业,中国的银行业占整个中国金融资产的90%左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离开银行来谈中国金融都是不可能的。但是,银行类传统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是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的。通过银行界和中关村管理机构的多方努力,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算是最好的区域,但中关村年收入在2千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不到3%,年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约为7%。尽管近年来随着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还远远不够。
正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板块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众多、连续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必须在创业投资(主要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板块上下足功夫。而这两个板块的关系应该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形态下的创业投资。因为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运行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配套支持,没有通畅的退出渠道,就不能形成一个投资链的闭环。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方式在不断多元化,由原来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小贷公司借款,民间借款等,发展到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后来再进一步发展到企业上市、并购。这些新情况一定会倒逼资本市场尽快进行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发展规律的深层次改革。
最后,政府支持科技与金融融合,最主要的原则是为创业服务和替市场补缺。为创业服务解决的是打造创新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系统问题,替市场补缺解决的是为市场的缺位进行补位的问题。
就政府管理工作而言,要做好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重点是聚焦要素聚集、信用构建、推高市值和政策创新。要素聚集,是聚集创新创业所需的金融要素。它不是简单聚集传统金融机构,而是更多地聚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等要素。信用构建,是构建良好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扩大能够成功融资的企业比例,同时有效降低投融资成本。推高市值,是让区域内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上市,并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不断推高上市企业的总市值。政策创新,既是尽可能地争取国家层面和上级部门对影响创新创业的障碍通过新政予以革除,又是在本级单位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尤其是注重提高资金支持的杠杆撬动作用,支持更多的符合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推出。
(作者: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