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子 王宽余 何智武
摘要:根据气候、土壤条件、水质等方面从地理分布上划分干旱、半干旱、阴湿3个典型地区,对固原市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肉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关防治建议。
关键词: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病情况;原因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10-0052-04
1 基本情况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东经105°20′-106°58′,北纬34°14′-37°04′之间,地处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辖泾源、隆德、西吉、彭阳和原州区4县1区,人口148.68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24.9%,农业人口占87.2%,回族人口占44.1%,土地面积11286.4 km2,占自治区土地面积的21.8%,海拔在1248~2955 m之间,地形复杂、类型多样,山多川少,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由南向北形成典型的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类型,按全国农业自然区划可分为六盘山阴湿半阴湿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二类,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基本特征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旱、冬寒长。无霜期在96~158 d之间,绝对无霜期83 d,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8.2 h,年平均气温6.1℃,>10℃的年活动积温2 000~2 700℃,一般海拔相差100 m,气温相差0.52~0.62℃,自南而北气温逐渐升高,气温月变化以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气温日差平均10~16℃。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在250~500 mm之间,年平均降雨量492.2 mm,由南向北递减,雨量集中7~9月份,3~5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10%~20%,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降水分布不均匀,水热条件配合差。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1 753.2 mm,由南向北年均蒸发量在1300~2100 mm。无外来径流入境,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水资源贫乏,苦咸水、高氟水多,大型养牛场饮水主要靠抽取地下水,肉牛饮水pH在7.4~8.4,氟化物含量在0.2~1.8 mg/L之间,平均0.85 mg/L,34.6%牛场饮水中氟化物含量超过1.0 mg/L,总硬度在119~929.3 mg/L之间,平均313.24 mg/L,溶解性总固体在247~2 893 mg/L之间,平均890.06 mg/L[1]。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红粘土和灰褐土,大部分土壤缺氮少磷富钾,按照全国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标准,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在6.5~18.41 mg/kg之间,65.9%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低,属于土壤贫磷地区(10 mg/kg属中等贫磷区)[1],土壤pH值平均为8.51,按照全国土壤pH值分级标准,固原市耕地土壤pH值主要分布在8.6~9.0级,占耕地总面积的49.94%,其次分布在7.6~8.5级,占总耕地面积的43.52%,属于碱性土壤,占耕地总面积55%左右的黄绵土、灰钙土、黑垆土、灰褐土等,土壤碳酸钙含量大于100 mg/kg。
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地膜玉米、马铃薯、胡麻、小杂粮等,一年一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干热风、大风等,以干旱危害最大,气候灾害多,气候资源对草原类型、产草量及牧草种类影响很大。养牛业自古以来都是固原的传统优势产业,饲草主要由天然草原、农作物秸秆、人工草地、退耕还林草地、田间地埂及林间种草提供,天然草原可分为黄土丘陵干草原、土石山地草原、河谷川道零星草场等类型,其中,黄土丘陵干草原的天然鲜草年产量平均为2.1 t /hm2,土石山地草原鲜草年产量平均为4.5t /hm2,河谷川道零星草场为农牧间作区,人工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为主,鲜草年产量平均为15~37.5t / hm2。截止2013年底,全市种植紫花苜蓿20万hm2,地膜饲料玉米3.33万hm2,以甜高粱、大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禾草6.67万hm2,围栏补播改良天然草场6.69万hm2,年总产干草336.3万t,其中苜蓿干草144.5万t,人工牧草大都种在最贫薄的土地和退耕还林草地,一次种植后多年利用,由于土壤含磷不足,生长的牧草、农作物及其副产品含磷量也不足[1]。精饲料原料主要有玉米、胡麻饼、豆类、麸皮、糜子、谷子、马铃薯等,年产精饲料原料40.2万t。
2 调查方法
2013年5~12月,在固原市所辖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和原州区4县1区内,根据气候、土壤条件、水质等方面从地理分布上划分区域,包括干旱、半干旱、阴湿3个典型地区,在3个地区设点,以村为单位,选取28个村进行系统调查。调查项目包括:种植、养殖、饲养环境、管理、疫病防治、圈舍和饲料、饮水等。
3 调查结果
3.1 肉牛养殖情况
固原市位于银川、西安、兰州中心地带,是国家陕、甘、宁养牛经济带的核心区,也是宁夏六盘山区肉牛基地的中心,是宁夏主要的肉牛养殖基地,是回民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养牛业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最具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产业,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丰富的耕地资源和牧草资源,非常适合养牛业的发展,具备了发展粮食生产和农区肉牛业、草原肉牛业的双重优势。2002年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中,作为全国传统十大牧区和新时期全国优势肉牛产区之一,宁夏被列为优质牛肉生产重点区域,固原市被列为六盘山草地肉牛区,固原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肉牛产地认定和牛肉产品认证,肉牛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被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5月1日,自治区决定全面实施封山禁牧,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和人工种草等重大工程实施,人工种草面积不断扩大,同时推行出户入园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使肉牛生产的地域布局和生产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肉牛生产由牧区开始向农区转移,由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从养牛以役用肉用转变,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向以中小规模养殖场集中养殖为主的饲养模式转变,肉牛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设施化方向发展,散养比重逐年降低,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截止2013年底,固原市28.16万农户中,养牛户18.44万户,占总农户的65.48%,共建各种类型温棚牛舍9.426万座,青贮、酶贮、黄贮、氨化池1.466万座,温棚牛舍、三贮一化池分别占养牛户的57.3%和8.9%,肉牛饲养量94.3万头,饲养基础母牛27.16万头,占存栏量的28.8%。肉牛养殖业总体还处在比较落后阶段,封山禁牧和大规模生态移民后,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决定了养殖业的饲草品种单一化,干旱地区以小麦秸秆为主,阴湿地区则以玉米秸秆为主,常年饲喂单一的饲草,混合料添加比例低,典型的饲喂方式是每年11月份开始添加精料,每头牛每天添加0.25~2.5kg,持续添加3~4个月,精料主要是玉米粉、麦麸、胡麻油渣等,多数按照2:2:1的比例配制,夏季以青草加苜蓿为主,22.3%的养殖户在苜蓿生长期内只喂苜蓿,造成高蛋白饲草的浪费。80.3%养殖户不给牛驱虫,98%的养殖户没有往饲草料里添加矿物元素的意识,造成肉牛营养摄入不平衡,营养代谢病发病普遍。
3.2 肉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生情况
营养代谢病作为肉牛主要的疾病,在宁夏固原市,由于受地域及自然状况、饲养环境、饲料资源和饲养水平的影响,伴随着养牛业的发展发病也日益严重,尤其是规模化养牛场发病严重,全市平均有14.3%的肉牛发生营养代谢病,高发地区达28.7%。从调查结果看,营养代谢病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地域、饲料、饮水、管理、妊娠、哺乳、饲养模式、养殖环境、圈舍建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引起营养代谢病,发病种类主要有瞎眼病、瘤胃酸中毒、骨质疏松症、骨软症、佝偻病、衰竭症、蛋白质等营养缺乏症、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症、猝死病、白肌病、干瘦病、异食癖、脱毛症、氟等微量元素中毒病、因营养因素导致的流产与不孕症等。发病现象多以户或场为单位发生,呈散发性,不具流行性,在饲草料质量差的地区发病率高,多在冬春季节流行。
3.3 肉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病原因
肉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体内营养物质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各营养物质均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旦缺乏、过量或平衡破坏,均可导致营养代谢病发生,从调查结果看,引起固原市肉牛营养代谢病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 营养物质的供给和摄入不足或过剩 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模式的变化,肉牛饲草料单一、质地不良、饲养不当或日粮中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均可造成营养物质缺乏;或因胃肠道疾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机体摄入不足,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或养殖者为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盲目采用高营养饲喂,导致营养过剩,如日粮中蛋白饲料过多,高钙日粮,造成锌相对缺乏等。经对来自全市范围内的玉米、紫花苜蓿、麦秆、麸皮、豌豆、玉米秸秆等104个主要牧草、饲料原料样品,2个饲料厂生产的肉牛饲料,156个养殖户的饲料原料,36个肉牛场代表性日粮分析,发现大多数养殖户常用饲料中蛋白质、钙、磷含量普遍偏低,缺少维生素A、E、D及锌、硒、碘和钴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平均为需要量的76.9%,磷最高为饲养标准的92.13%、最低仅为需要量的18.19%,36个日粮中钙、磷比在5.7:1~13:1之间,平均为7.25:1,除个别牛场给予以食盐为主的舔砖外,86.5%的养殖户不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及任何添加剂,46.3%牛场常年不喂青绿多汁饲料,以麦秆和玉米秸秆黄贮为主,38.3%养殖场无稳定的饲料基地及中长期饲料供应规划,牧草饲料不能常年均衡供应,受季节性变化大。因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对肉牛营养代谢病发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母牛发情、受胎率、生殖系统功能、内分泌平衡等影响很大[2]。在六盘山周围缺硒地区白肌病发病率高,而且母牛胎衣不下比例甚高;在饲料缺钴牛场,肉牛的消瘦、衰竭和基础代谢下降,“干瘦病”多;在维生素A、E缺乏,不喂青绿饲料牛场,母牛不发情,初情期延迟,卵巢机能丧失等问题突出;常年饲喂玉米秸秆的养殖户,新生犊牛瞎眼病发病率高。因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导致肉牛营养代谢病占营养代谢病的72.6%。
3.3.2 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固原市先后引进秦川、短角、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利木赞、夏洛莱、安格斯、日本和牛等13个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当地黄牛,使黄牛从单一的役用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当地黄牛在导入国内外优良品种肉牛血统后,普遍改进了体型结构,提高了产肉性能,使黄牛低产的种性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全市良种肉牛覆盖率达42%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肉牛体型大,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高于当地牛,营养状况是影响良种肉牛健康的主要因素,全面合理的营养既是提高良种肉牛养殖效率的基础,也是保证肉牛健康的关键,良种肉牛饲料的充足供应和品质保障至关重要[3]。由于观念陈旧和饲养技术落后,良种肉牛引入后不能实行良法饲养,仍采用传统的方法饲喂,使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缺乏,导致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另外,规模化设施养殖后,肉牛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特殊环境下,在特殊生理活动时期及生长发育旺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4],加上圈舍结构不合理、高密度饲养易引起应激反应、慢性寄生虫病等造成肉牛本身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多、需求量增加也是重要的原因。
3.3.3 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消化吸收障碍,如慢性胃肠疾病、异食癖和氟中毒引起的牙齿疾病、肝脏疾病及胰腺疾病等;二是饲料中存在干扰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如磷、植酸过多降低钙的吸收等。
3.3.4 营养物质平衡失调 肉牛体内营养物质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除各营养物质的特殊作用外,还可通过转化、协同和拮抗等作用以维持其平衡,日粮配方不当易发生营养代谢病,如钙、磷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磷过少,则钙难以沉积;日粮中钙多,影响铜、锰、锌、镁的吸收和利用[5],因而使它们之间的平衡失调。
3.3.5 饲料、饲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随着新的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的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如水泥地面养殖的肉牛不能从土壤中获得铁;温棚设施养殖中运动不足,光照不足造成维生素D缺乏;为了控制某些传染病和降低应激,日粮中长期添加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有的养殖户无病乱投药、有病滥用药,造成瘤胃菌群失调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影响胃肠道微生物合成某些维生素、氨基酸等;饲料霉变,储存时间过长;某些饲料如马铃薯收获季节饲喂马铃薯过量造成瘤胃酸中毒或饲喂马铃薯茎叶过多造成龙葵素中毒;饲草料加工调制不合理如玉米粉碎太细、青贮饲料饲喂过多造成瘤胃酸中毒等。由于固原市气候寒冷,冬寒漫长,多数养殖场从10月份至翌年4月份肉牛一直在温棚中饲养,设计建造温棚时单纯注重保暖,在选址、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较少,温棚类型以塑料棚膜日光温棚为主,设施简陋,大多只有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棚内生态环境恶劣,环境调控水平落后,缺乏必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调控措施,普遍存在棚内外温差大,阴天和夜间温度低,白天和晴天尤其正午温度高,造成应激现象极为普遍,不利用肉牛的正常生长。经对350栋不同类型的温棚从选址、方向、光照、通风、湿度、温度、建筑材料、排水等方面调查发现,62.8%温棚依山区地势而建,采光时间短,每天太阳光照射棚顶不足5 h;81.4%温棚为单层砖墙,水泥地面,棚内穿堂风大,散热快,无保暖措施,昼夜温差超过10℃;12%温棚为石棉瓦屋顶,单层砖墙,保温性能差,晴天和阴天以及昼夜温差大,平均在14~32℃之间;3.8%温棚为阳光板-彩钢板双列式固定温棚,为了抵御当地大风,棚顶透光面积小,棚内温度低。因饲料、饲养方式和环境改变引起运动不足、应激等导致采食量下降和代谢紊乱引起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很普遍,占16.3%。
3.3.6 气候水土不服 固原市近年总共引进了13个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其中一些用于生产高档牛肉的国外良种引入后驯化适应时间还不长,由于不适应固原当地饲草饲料、艰苦恶劣的环境和气候的剧烈变化、严寒及设施养殖环境的变化,造成引进牛气候水土性应激现象普遍,导致营养代谢病发生。
3.4 肉牛营养代谢病的临床特点
此类疾病种类繁多,发病机理复杂,与其他疾病相比较,在临床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3.4.1 发病缓慢,病程长 营养代射病的发生一般要经历代谢紊乱、病理学改变及临床异常3个阶段[6],从发病到表现临床症状,一般需要数周或数月乃至更长时间,起病缓慢,典型症状出现较晚,有的可能长期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成为隐性型,早期诊断困难。
3.4.2 群体发病 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饲用同种饲料的群体同时发病,特别是饲养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营养代谢病,常呈群发性,同舍或不同舍的牛同时或相继发病,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受损的组织与脏器比较广泛。
3.4.3 常以营养不良和生产性能低下为主症 主要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表现为生长停滞、发育不良、消瘦、贫血、异嗜、体温正常或偏低等营养不良症候群,产肉减少;母牛表现繁殖障碍,哺乳母牛表现泌乳减少或无乳等综合征候,哺乳及断奶犊牛体弱多病,死亡率高;23%有异嗜癖,异嗜现象多以户为单位发生,呈散发性,不具流行性,病牛不分大小,大多表现为吃土、石头、瓦块、砖头、骨头、塑料等异物以及喝尿、啃咬相邻牛身上的毛、嚼缰绳等。
3.4.4 多种营养物质同时缺乏 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与矿物质元素的缺乏关系很大,固原市主要饲料微量元素的大体规律是铁足够,铜满足,锌、锰、硒普遍缺乏[7],肉牛长期处于硒、碘、钙、磷营养缺乏,铜营养阶段性不足和氟含量过高的环境中。在慢性消化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营养代谢病中,缺乏的不仅是蛋白质,其它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等也明显不足。熊云龙等[4]研究表明,食毛癖的病因中有铜、锰、钴缺乏等,贺普霄[3]认为当土壤中钴的含量为1.5×10-6~2.0×10-6时,该地区固定发生异食癖,若含量为2.3×10-6~2.5×10-6,则为异食癖的安全区。
3.4.5 呈地方性流行 由于地域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原因,固原市土壤中有些矿物元素的分布很不均衡,如缺硒、缺碘地区主要分布在六盘山周围,氟中毒和磷缺乏主要出现在苦咸水及干旱地方,低锌低钴地区分布面积很大,在这些地区营养代谢病呈明显的地方性流行。
4 小结
引起固原市肉牛营养代谢病的原因很多,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既有疾病性因素,也有营养失调、管理不善等因素,还有气候与环境因素等,由于受地域及自然状况、饲养环境、饲料资源和饲养水平的影响,伴随着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应激、寄生虫侵害等是外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缺乏与代谢紊乱才是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防治重点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保证全价饲料供给,定期开展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了解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变动,正确估价或预测肉牛的营养需要,将重点放在矿物质元素的补充上等。
参考文献:
[1] 于利子,王 勇,胡振东,等.温棚养殖肉牛骨质疏松病病因研究[J].四川畜牧兽,2010,37(9):17-18.
[2] 宋学功,于利子,王 勇,等.固原市设施养殖肉牛不孕原因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3):57-60.
[3] 贺普霄.家畜营养代谢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 熊云龙,王 哲.动物营养代谢病[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 刘自新,柴君秀,梅宁安,等.宁夏土壤饲料及猪禽日粮主要微量元素含量盈缺分析初探[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21(4):16-24.
[6] 王 贵,王建国,裴桂有.畜禽普通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7] 梁 俭,张一贤,许 斌,等.宁夏奶牛日粮主要矿物质元素缺余状况典型调查[J].宁夏农林科技,199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