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2014-12-30 12:32李晓蕾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学习投入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李晓蕾

摘    要: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迅速提高教学质量是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特征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最好指标,要提高新建本科学校的教育质量,就要从学生学习性投入着手分析,找到对应的措施和方法。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投入并不理想。学业挑战度一般,在知识运用性方面投入不高;学生知识转化成应用的能力较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匮乏,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学生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不多,跨国学习机会更少。根据调查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主体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学习投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每年不到100万人,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上升到近1000万人[1]。在高等教育规模膨胀的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备受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2]。高等教育质量是对高校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的评价,它最终体现在教育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因此,把高校工作重心从教育资源的建设转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形势下,通过专科或高职合并、重组、升格的本科院校,是人才培养多样化、差异化、地方化的产物。这类院校承担的并非高端研究和开发人才的培养任务,而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直接面向工作在一线的管理、生产、技术创新,能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知识转化运用、技术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实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知识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师资力量短缺及生源质量等先天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因此,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深化教育改革,保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学习投入和教学质量的关系

学习性投入指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提供的支持,其本质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是评判教学质量优劣的内在因素[4],它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和教育经历,影响教育质量的外部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教师水平、学校资源、家庭及成长环境,但是外部因素是通过学生主体这个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特征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最好指标,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就要从学生学习性投入入手,找到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现状

课题组通过文化适应、认知访谈等对NSSE_China题项进行修改。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及校园环境的支持度等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在宁波4所新建本科院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867份。样本覆盖各年级、文科、理工科,分布相对均匀,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结果调查的五个维度上,大学生学习投入不容乐观。学业挑战度一般,尤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知识运用性方面投入不高;虽然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较多,但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思考不足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成应用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匮乏,在专业学习上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不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硬件支持较好,但是教师本身知识应用能力有限,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应用性本科院校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办学初级阶段,人才教育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主体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1.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构建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体现在知识应用能力上。因此,学校应该从顶层设计上转变观念,建立“应用型”导向的相关制度。首先,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应该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改变传统的应试性闭卷笔试的方式,鼓励教师采用与行业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导向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对教师的考核应该以“应用教学水平”为导向,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横向研发项目、资格水平认证等有利于教师应用能力提高的指标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鼓励教师提高应用水平。

(2)推进“产学研”合作,做好教学保障性服务工作。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相关行业的生产实际。因此,学校应该依托地方特色,选准一个行业为依托,着力推进实质性“产学研”合作,为人才培养做好保障服务。这样才能将行业的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教材,企业导师引入课堂,为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学校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更多选择平台和机会。此外,考虑学生知识应用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学校还应该为学生赴境外进修提供机会和便利,通过跨地域的文化和技术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3)加强教师应用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软实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应该是应用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摒弃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师资培养观念,将教师的培养重心放在教师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上,为教师挂职、生产实际项目研发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不断参与行业生产实际掌握业界的前沿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应用教学水平,为应用型人才的学术指导和教学提供软件保障。

2.教师方面

(1)全面改革第一课堂教学,以真实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教学应该挣脱精英教学的束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改革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应该以生产实际为依托,将知识点融入实际项目中,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应用知识的场合和方法;教学方式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标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课外学习的投入;在教学考核上,要从传统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模拟企业实践生产过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根据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将项目开发、实习表现等纳入考核体系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第二课堂,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管理要“转堵为疏”,加大第二课堂的投入力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以竞赛、创新项目、课题、论文为载体,将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转换为各类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增加学生主体的学习投入时间,培养高层次思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链:第一课堂学习基础知识,第二课堂将知识转换为成果。

3.学生方面

(1)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学生应该与专业教师联动,明确自己每一阶段的任务和学习重点,做好学业生涯规划,阶段性地、有重点地培养自我的核心能力。

(2)充分利用校园的软硬件资源,提升自身应用能力。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包括课程学习平台及供需信息平台。学校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源,如课程学习平台,引导逐步培养自学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人才。此外,学校还应该在产学研的基础上,以需求信息平台方式为学生和企业架设起沟通桥梁,由企业发布需求信息,学生可结合自身能力水平进行任务认领,为企业提供服务。学生可以在服务中将知识转化为应用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20-2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蒋华林,李华等.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45-46.

[4][美]海迪﹒罗斯,罗燕,岑逾豪.清华大学和美国大学在学习过程指标上的比较: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36-42.

课题来源:201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影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CG325)。

猜你喜欢
学习投入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